王 楨
競技體育過失傷害行為的分類解析與刑法考察
王 楨
現(xiàn)階段我國競技體育過失犯罪的研究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未對競技體育中的過失行為作出類型化的分析。第二,未在類型分析的基礎上對罪亦或非罪作出詳細的論證考察。競技體育過失行為的類型分為:競技比賽過失行為、競訓監(jiān)管過失行為。競技比賽過失行為中純粹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非罪,其符合刑法謙抑性的原理,滿足責任能力減弱的條件,基于競技體育本體的要求;而故意違反競技規(guī)則的過失傷害行為因違反注意義務,不存在責任能力減弱情形,違反競技體育精神,應當定罪處罰。競訓監(jiān)管過失行為應當定罪處罰,因其具有現(xiàn)實依據(jù)、法律依據(jù)、理論依據(jù)。
過失犯罪;競技比賽過失;純粹的競賽過失;故意的競賽過失;競訓監(jiān)管過失
體育競技比賽,是具有暴力性的業(yè)務活動[1]。競技傷害行為始終圍繞在每位參賽人員的周圍,而其中大部分是過失行為所致。2006年,德國世界杯中法友誼對抗賽,我國球員鄭智過失鏟斷了法國前鋒西塞的小腿;2011年,凱爾特人對陣熱火的籃球比賽中,凱爾特人后衛(wèi)朗多在熱火隊球員韋德爭搶球權的過程中,因為對方的過失導致肩關節(jié)脫臼;這些只是競技體育過失傷害的冰山一角,面對競技體育領域的過失行為,我國的刑法學界對其罪與非罪沒有深入的研究和論證,司法實踐中對于嚴重的體育過失傷害性質的認定也存在疑問?,F(xiàn)階段,我國關于競技體育領域的過失行為的研究主要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對于發(fā)生在競技體育中嚴重的過失行為(致人重傷、死亡),是無罪還是當作犯罪處理,沒有深入的研究和詳細的論證;第二,未區(qū)分競技體育過失傷害的類型,并從中找出罪、非罪的依據(jù)。因此,有必要先行對競技體育過失傷害的樣態(tài)做出類型化的分析,按照各類型具體情況,得出競技體育過失傷害行為的犯罪或非罪的結論。
競技體育過失傷害行為的類型按照主體劃分分為,競技比賽中參賽人員(運動員)因為參與競技比賽而引發(fā)的過失傷害行為—競技比賽過失傷害。競訓監(jiān)管中監(jiān)督人、管理人等運動員之外的其他人員,因違反注意義務而引發(fā)的過失傷害行為—競訓監(jiān)管過失傷害。
1.1 競技比賽過失傷害行為
競技比賽過失傷害可以將其分為兩種類型:第一,過失違反競技規(guī)則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簡稱純粹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第二,故意違反競技規(guī)則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故意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純粹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運動員并非故意違反競技規(guī)則,完全是因為過失違反競技規(guī)則造成其他運動員的身體傷害,此種傷害類型在比賽中最為普遍。故意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運動員雖然故意違反競技規(guī)則,卻過失造成了其他運動員嚴重的身體傷害的行為。之所以把故意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定性成為過失行為,是因為其行為的目的是為團隊或個人爭取時間或者有利的條件,又或者出于戰(zhàn)術的安排限制對方隊員的發(fā)揮,并不具有傷害他人身體的目的性。典型為美國NBA籃球聯(lián)賽中曾一度風靡的“砍鯊戰(zhàn)術”①砍鯊戰(zhàn)術(hack-a-Shaq):老尼爾森教練發(fā)明并在實戰(zhàn)中適用,用犯規(guī)戰(zhàn)術對付奧尼爾罰球不準的“死穴”,使他獲得罰球的機會,但是卻抑制其得分。,運動員仍然是以比賽為目的,對于傷害的結果也持有否定的態(tài)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故意犯規(guī)的行為會產生傷害結果,或者認識到后輕信是可以輕易避免的,但這種行為在事實上很容易造成其他運動員的傷亡。
1.2 競訓監(jiān)管過失傷害行為
競訓監(jiān)管過失行為,發(fā)生在競技比賽、運動訓練的監(jiān)督和管理過失。按照主體所承擔的注意義務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第一,對運動員具有監(jiān)督管理義務的教練員、領隊等人員的過失行為。過失行為通常表現(xiàn)為因為疏忽大意或過于自信違反了對于運動員的監(jiān)督管理義務而造成運動員嚴重傷害的情形。例如,教練員采取不科學、違反生理規(guī)律訓練方法導致運動員的終身殘疾等情況。
第二,對競技體育賽事的設備、場館具有監(jiān)督管理義務人員的過失行為;過失行為首先表現(xiàn)為,疏于對自己監(jiān)管的人員的監(jiān)督、培訓而發(fā)生過失行為,導致運動員或其他競技體育參與人員的傷害。例如,在大型體育比賽中未能做好安全保障義務而發(fā)生的踩踏事件。其次表現(xiàn)為,疏于對自己監(jiān)管的場館以及設備的檢查、維修,導致運動員或其他競技體育參與人員的傷害。例如,在籃球比賽中沒有及時檢查維修壞損的籃架,使籃架破裂引發(fā)運動員的損傷。
劃分競技體育過失傷害行為的類型,目的是為了分而論之行為罪亦或非罪的依據(jù)。純粹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應當排除在犯罪圈之外,此類傷害應當由侵權法、體育法來調整。故意違反競技規(guī)則的過失傷害行為,應當以過失致人死亡、過失致人重傷罪定罪。衡量刑事責任的時候,應考慮行為的性質與情節(jié),免除或者減輕其責任。
2.1 純粹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非罪的依據(jù)
第一,符合刑法謙抑性的原理。雖然“每個社會都有相應的犯罪,其質、量與社會群體的發(fā)展相符合,是自然與社會條件引發(fā)的?!保?]但是,“刑法的謙抑性要求,立法者應當力求以最小的支出—少用甚至不用刑罰(而用其他刑罰替代措施),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有效地預防和抗制犯罪。”[3]因此,刑法才會被刑法學家李斯特稱為兩刃之劍,刑事立法不當國家和個人都會受其損害。
競技運動獨有的對抗性、觀賞性,以其喚醒埋藏于心底的激情,讓人們更加享受生活。[4]競技體育自身高風險、強對抗性的特殊性,要求先用行業(yè)內的規(guī)范對競技體育進行規(guī)制,不到萬不得已盡量不使用刑法。刑法乃一種理性之惡,雖然具有理性,但仍然不能免除罪惡的本質。刑法規(guī)制純粹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會產生許多不良的后果。
首先,大量制造過失犯罪人,而取得效益微小。競技體育比賽的特性決定了許多過失傷害行為發(fā)生的不可回避性,如果處罰純粹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會制造出大量的過失犯,而基本上對預防過失行為的再次發(fā)生無任何作用。其次,對競技體育精神產生不良后果,掣肘行業(yè)的發(fā)展。如果刑法將純粹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當作犯罪對待,會使運動員在比賽中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因害怕犯罪而不敢盡力比賽,使比賽失去觀賞性。最后,懲罰純粹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的手段可替代,能防止矯枉過正。對于競技比賽過失行為用競技規(guī)則、體育法、侵權法等緩和的手段就可以妥善的解決,不運用刑法也可以達到規(guī)制的目的。“對于競技體育行業(yè),我們不能試圖用刑法主動制約,應當讓競技體育行業(yè)主動需求刑法的保障?!保?]所以,對于純粹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作出非罪的處理,符合刑法謙抑性的原理。
第二,滿足責任能力減弱的理論。我國刑法傳統(tǒng)理論認為,“刑事責任能力,就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刑法上的辯控能力,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保?]刑法上的辨認能力,指的是行為人對于自己行為的性質、后果及其含義有認識的能力;控制能力,則指的是行為人在意志作用下能夠有效控制自身作為或者不作為;責任能力減弱,顧名思義是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出現(xiàn)了的問題,或者不能正確理解自己行為的性質與其后果,或者雖然能夠理解,但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行為,在競技體育比賽中每位認真比賽的運動員或多或少都存在責任能力減弱情況。
以籃球運動為例,一場比賽中球員跑動的總體距離大概為5-10公里,其中約有兩成距離要求每位籃球運動員以最快的速度行進。對能量消耗進行精確計算的話:在一場高水平的籃球對抗賽中,籃球運動員的血乳酸含量可達到7-9mmol/L,平均有氧代謝的產能是最大耗氧量的70%,ATP-CP和糖效能供能約占總供能的85%,有氧代謝和糖效能供能占總供能的15%,同時還會大量消耗谷氨酸和Y-氨基丁酸,來保持神經中樞系統(tǒng)的興奮和抵抗能量消耗帶來的疲勞。[7]
其后果是體內的血乳酸增加,血乳酸的集聚增加其后果會造成乳酸中毒,出現(xiàn)視覺模糊、昏迷、休克等癥狀。另外,運動員在競技比賽中,身體的血尿素氮、血紅蛋白、血清肌酸激酶、肌糖原、尿膽原等元素都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變化,這些變化會直接導致運動的注意下降、精神分散、意志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身體,伴隨著競技體育的高風險性,很容易出現(xiàn)過失傷害。
如上所述,運動員在競技比賽中因為生理指標的變化會造成辨控能力的減弱甚至喪失。即使優(yōu)秀的運動員能夠保持較強的辨認能力,在能量大量消耗的前提下,也很難有效支配自己的身體行為,進而出現(xiàn)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從生理學的角度調查運動員在比賽時的生理指標后,將其結論帶回刑法學的犯罪構成體系之中。純粹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固然滿足構成要件的該當性、違法性,但在有責性領域,則可以阻卻犯罪的成立。雖然存在不同的觀點①存在責任要素說與責任前提說:責任要素說認為,責任能力是責任要素之一;責任前提說認為,責任能力是承擔責任的前提條件。,但筆者基本認可“責任能力是承擔責任的前提條件?!保?-9]在不滿足責任前提的條件下將純粹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定罪,無疑是客觀歸罪的死灰復燃。
第三,基于競技體育本體的要求。競技體育本體要求運動員在公平比賽前提下展現(xiàn)比賽觀賞性。[10]公平比賽指的是參與比賽的雙方在同等的條件、相同的規(guī)則下公平的進行比賽。在公平比賽的前提下,競技體育還需通過嫻熟的技藝、激烈的身體對抗來增加競技比賽的觀賞性。缺少其中之一,競技體育也就不具有“誘人的魔力”了。誠然,公平比賽的法益中包含了保護對方運動員的注意義務。但因純粹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的不可回避性,在刑法領域中注意義務的內容應當是不可出現(xiàn)惡意傷害、盡量避免過失傷害,允許意外傷害。競技體育必須在公平比賽和觀賞性兩個法益之間取得平衡,規(guī)定過于謹慎的注意義務就必然會影響比賽的觀賞性,也不能一味的增加比賽的觀賞性而放棄對運動員的保護。對純粹的競技過失傷害行為的非罪處理,正是這種平衡的體現(xiàn),也是競技體育業(yè)務本體的要求。
2.2 故意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定罪的依據(jù)
第一,違反了保護對方運動員的基本義務。故意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定罪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行為人故意違反了競技規(guī)則,作出了不被規(guī)則所允許的危險動作。雖然行為人認為其傷害結果可以輕易避免,因而對傷害結果本身持否定態(tài)度,但其有意識違反了競技比賽中參賽者相互之間的保護義務。這種義務源自比賽的規(guī)則,所有的違規(guī)動作都必須被否認,特別是故意違反規(guī)則的,更是不能容忍。
運動員具有用正確、安全的競技動作進行比賽,保護對方運動員不受不合理的傷害義務。因為競技體育是一項高風險的運動,在比賽競技的過程中發(fā)生風險的幾率極大。所以設置比賽規(guī)則來預防與處罰不合理的競技風險也是競技體育規(guī)范的應有之義。因為行為人故意違反注意義務,使對方運動員完全無法預期行為人的行為方式,人為增加了實害后果發(fā)生的幾率,制造并且實現(xiàn)了不被刑法所允許的風險,所以應當定罪處罰。
第二,責任能力減弱的理論并不適用。責任能力理論核心是意識對于行為的辨認能力以及控制能力。如前文所述,在純粹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中由于運動員體能的大量消耗可能會出現(xiàn)辨認能力與控制能力的減弱。但在故意違反競技規(guī)則的情況下,并沒有責任能力減弱理論適用的余地。原因是在故意犯規(guī)的情形下,犯規(guī)的運動員完全掌控了自己的行為,于辨認能力來說,故意犯規(guī)的運動員完全認識到自己將要實施的競技動作是違反規(guī)則的行為。于控制能力來說,故意犯規(guī)的運動員在意識的支配下,將犯規(guī)行為實際施加在了對方運動員的身體之上。行為人對于犯規(guī)行為既有辨認能力,又具有控制能力,根本不存在責任能力減弱的情形。因此,責任能力減弱的理論對于故意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并不適用。
第三,與競技體育核心價值背道而馳?,F(xiàn)行體育道德準則規(guī)范核心是公平比賽。其內容包括遵守比賽規(guī)則、尊重對手、以正確心態(tài)進行比賽,反對欺騙、?;ㄕ?、暴力等。[11]故意違反競技規(guī)則的行為與競技體育的核心價值背道而馳。特別是在具有身體對抗的球類運動中,故意違反競技規(guī)則的過失行為最為普遍,其目的通常是為團隊贏取時間和爭取主動權,或是為了限制對方優(yōu)秀運動員的發(fā)揮。故意犯規(guī)的戰(zhàn)術經過長久的發(fā)展甚至演變?yōu)橐环N成熟的競技策略。但是,這種策略是極其“卑鄙”“丑陋”的,不僅違反了體育道德準則,破壞了正常的比賽節(jié)奏,還影響競技體育的流暢程度和美感,所以不被體育界所提倡。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發(fā)生在體育運動中的傷害行為不同于普通的傷害行為,應由內部的規(guī)則來調整。然而,如果對于任何傷害行為都不追究法律責任,而只給禁賽等處罰,勢必縱容更多的傷害行為,這與體育精神也極不相稱。[1]故意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與純粹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在生理、心理以及道德評價上截然不同,所以純粹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被刑法排除在犯罪圈之外,而故意的競賽過失傷害行為則應當依法定罪處罰。但是,故意違反競技規(guī)則的過失傷害行為畢竟還是以取得比賽的優(yōu)勝為目的,雖然行為“卑鄙”“丑陋”,但相對惡意傷害其他運動員身體的行為,對嚴重實害后果的發(fā)生還是持堅決的否定態(tài)度,基于刑法謙抑性的原理以及競技體育自身發(fā)展的需要,應當視情節(jié)(比賽的重要性、對抗激烈程度等)減輕、免除行為人的刑事責任或者對行為人有條件的適用緩刑。
競訓監(jiān)管的作用是控制、降低競技體育的風險。競技體育活動本身具有高風險性,各種損害結果不斷涌現(xiàn),競賽和訓練的監(jiān)督者、管理者的責任則是在確保訓練比賽能夠正常完成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確保運動員及其觀眾的安全,因此競訓監(jiān)管人具有刑法上保證人的地位。競訓監(jiān)管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后果的過失行為,刑法應著重審查監(jiān)督者、管理者有無違反注意義務以及程度的輕重,來對其應當依法追究其犯罪的責任。從社會層面看,競訓監(jiān)管過失行為犯罪化具有現(xiàn)實依據(jù)。從刑法的條文看,具有法律依據(jù)。從刑法理論看,具有理論依據(jù)。
3.1 競訓監(jiān)管過失行為犯罪化的現(xiàn)實依據(jù)
體育競賽中運動員之間的競技比賽過失是無法避免的,但是競訓監(jiān)管過失只要稍加注意,其危害結果就不會發(fā)生。1991年,坎寧安訴雷丁足球俱樂部案中,雷丁足球俱樂部縱容足球流氓的暴力行為,導致多人受傷。[12]1999年,廣州天河體育中心足球場,因球門質量問題而傾倒,致一名運動員內腸破裂。[13]2009年,在科特迪瓦主場舉辦的世界杯預選賽中,發(fā)生了球迷的騷亂事件,在場維持秩序的警察為驅散騷亂的球迷,在沒必要使用催淚彈的情況下向球迷投擲催淚彈,致使球場發(fā)生嚴重的踩踏事故,造成19人死亡。[14]2014年NBA明星保羅喬治在比賽中小腿折斷,聯(lián)盟展開了調查初步認定是籃架離底線距離太近造成的。[15]大量的案例說明了在競技體育領域中,監(jiān)管過失造成的損害后果已經相當普遍,且社會危害性嚴重,刑法應進行有效的規(guī)制。
監(jiān)督人和管理人有保護特定法益的職責,競技比賽、日常訓練的秩序以及運動員和觀眾的健康、生命。正因為如此,刑法應當對競技體育領域中造成嚴重后果的監(jiān)管過失行為給予處罰,在保護每位運動員的同時,預防過失行為的再度發(fā)生。缺少了刑事法律的保護,便如同一個人蒙住眼睛在高空走鋼絲,最大的恐懼不在于可能墜落,而是在于伴隨著不知何時會墜落的恐慌而不敢前行。所以,當競訓監(jiān)管過失被刑法排除的那一刻,“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也就蕩然無存了。
3.2 競訓監(jiān)管過失行為犯罪化的法律依據(jù)
競訓監(jiān)管過失行為構成犯罪的法律依據(jù),刑法第135條大型群眾性活動重大安全事故罪①《刑法》第135條大型群眾性活動重大安全事故罪:舉辦大型群眾性活動違反安全管理規(guī)定,因而發(fā)生重大傷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后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jié)特別惡劣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233條過失致人死亡罪、第235條過失致人重傷罪。
大型群眾性活動指的是組織在公共場所的演唱會、音樂會等群眾性活動,包括競技體育和民間體育。而此罪的主體主要是該活動的主管的直接責任人員和分管的其他責任人員。[16]主管人員是該活動的籌劃者、組織者、舉辦者,在競技比賽中就是運動組委會的主要成員。分管人員是該活動安全舉行、緊急預案具體落實、執(zhí)行的人員,在競技比賽中包括現(xiàn)場秩序的維持人員、競技設備的檢查維修人員、場館的管理人員等。設置該罪的目的主要預防在競技體育中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人身傷害事故,例如踩踏事故、看臺垮塌、球迷斗毆。
過失致人死亡與過失致人重傷罪在競訓監(jiān)管中主要規(guī)制的主體是教練員、領隊、體育行政負責人以及對運動員安全負有責任的體育設備的管理人。罪責的表現(xiàn)形式,對于教練員、領隊等人員是采用不科學,超出人類生理極限的訓練方法造成運動員重傷或者死亡。對管理人員而言,是疏于對設備的檢查、維修而發(fā)生的事故。
3.3 競訓監(jiān)管過失行為犯罪化的理論依據(jù)
在刑法理論上過失犯罪的形態(tài)素有監(jiān)督過失與管理過失之分。監(jiān)督過失,與實施直接使結果發(fā)生的過失的行為人相應,處于指揮、監(jiān)督直接行為人立場的人怠于履行義務情況;管理過失,管理人管理的設備、機構、人的體制不完備本身與結果發(fā)生直接聯(lián)系的直接過失;[17]且不管理論上管理過失是否屬于廣義的監(jiān)督過失,這兩種的過失類型在競訓監(jiān)管過程中,各有所體現(xiàn)。
在競技體育中存在以下幾類監(jiān)督管理關系,第一教練、領隊與運動員的管理關系;第二競技場館、設備安保義務人對場館、設備的管理關系;第三,體育行政負責人與教練、領隊的監(jiān)督關系;第四,賽事主辦人與場館、設備安保義務人的監(jiān)督關系。其中一和二屬于管理關系,三和四屬于監(jiān)督關系。
教練、領隊運動員具有一種類似于上下級的管理關系,根據(jù)《運動員聘用暫行辦法》的規(guī)定①《運動員聘用暫行辦法》第12條:各級體育行政部門根據(jù)本地區(qū)實際情況制定優(yōu)秀運動員聘用標準。具體標準應體現(xiàn)項目特點和運動員成才規(guī)律,包括健康狀況、身體形態(tài)、專項技能、文化水平等內容。第20條:堅持科學訓練,合理安排訓練比賽時間,有針對性地開展文化教育工作,保障優(yōu)秀運動員接受文化教育的權利。,教練員、領隊應當科學的訓練運動員,對運動員進行技能的指導、教育、監(jiān)督,合理安排訓練比賽的時間和定期對運動員的身體健康狀況進行檢查。如若教練員、領隊沒有遵守上述義務,疏于對運動員的管理職責,有害于運動員身體健康,例如制定不科學訓練方法造成運動員終身殘疾,則存在管理過失。競技場館、設備安保義務人對場館、設備的管理關系,是一種純粹的人對于物的支配、管理關系。競技場館、設備安保義務人具有刑法上保證人的地位,其保證人的地位來源于此類人對場館設施檢查與維護的職責,對自己支配的建筑物等場所內危險的阻止義務。如若競技場館、設備安保義務人疏于對于場館的安保、設備的維護的職責,發(fā)生損害后果,則是管理過失的另一種表現(xiàn)。
體育行政負責人主要指的是體育局或體育運動隊的領導,其和教練員、領隊是領導與被領導上下級關系?;谶@種領導關系,體育行政負責人對教練員、領隊有監(jiān)督的職責,應當定期聽取教練員、領隊的匯報,制定整體的計劃,糾正其不科學的訓練方法。如若體育行政負責人發(fā)現(xiàn)教練員、領隊,對運動員采取不科學、非人道的訓練方法而不及時糾正,發(fā)生損害后果則存在監(jiān)督過失。賽事主辦人在自己主辦的競技比賽中對于場館和設施的安保義務人具有監(jiān)管義務,應當督促安保義務人認真完成其維護、檢查的職責避免事故的發(fā)生。因此,當賽事主辦人疏于履行這種義務與安保義務人的過錯相結合發(fā)生事故時,賽事的主辦人存在監(jiān)督過失。
4.1 競技體育過失犯罪理論適用的前提、范圍
4.1.1 理論適用的前提
競技體育過失犯罪理論,是從應然規(guī)范的角度去討論競技體育領域中過失行為的法律性質,并不涉及到實然證據(jù)認定的問題。不管是運動員之間的競賽過失行為還是其他人員的競訓監(jiān)管過失行為,都是在能夠證明行為人具有過失心理的前提下進行的,至于如何區(qū)分競技體育中的意外傷害、過失傷害、故意傷害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特別是故意違反競技規(guī)則的行為中,過失傷害行為與故意傷害行為確實很難區(qū)分,但隨著體育競技同步錄像技術的完善、裁判員水平的提高,相信區(qū)分的標準會越來越具有科學性、準確性。而這種判斷的方法應當是刑法學與證據(jù)學共同關注的問題。
4.1.2 理論適用的范圍
在競技比賽過失傷害行為的理論中,其適用的范圍僅僅限于運動員之間發(fā)生的過失傷害行為,至于運動員在比賽中過失造成觀眾的人身傷害是否應當犯罪化,還有待于理論的進一步研究。而且,無身體接觸的競技體育則基本上不存在過失致其他運動員受傷的情形,所以也沒有討論的價值。
4.2 競技體育過失犯罪論理論的意義
第一,劃分競技體育過失類型,豐富了我國過失犯罪的理論體系。對競技體育領域中過失犯罪的類型進行了劃分,并分別提出了非罪與犯罪的理由,能夠有效的控制犯罪圈的大小,防止矯枉過正制造不必要的犯罪人。第二,讓比賽更加公平、同時保證觀賞性,有利體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競技過失行為的分類解析與刑法考察,取得了競技體育領域兩類核心法益的完美平衡,即在公平比賽的同時不斷增加比賽的觀賞性,能夠使運動員的對抗的精彩程度不斷增加,促進競技體育事業(yè)健康、穩(wěn)定的發(fā)展。第三,該理論的作用持久有效,能夠長期維護競技體育法律關系的穩(wěn)定。兼采體育法學、體育學、生理學等其他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理論,既符合競技體育發(fā)展的規(guī)律,又符合刑法學的理論基礎,應當在一段時間內不會被其他理論所取代。因此,能夠長期維護競技體育領域中所涉及法律關系的穩(wěn)定。
現(xiàn)代刑法學的理論體系日臻完善,但在刑法學與其他領域交叉的地帶,仍然存在許多理論空白,這需要刑法學者們既要有凝滯在刑法之內專業(yè)的目光,又要有跳躍出刑法域外廣闊的視野。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要求刑法學者們靜下心來,不斷地與其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進行對話?!熬拖窆防滋卦谖缫沟某穷^面對他已經死去的父親。父親有話沒有說完,因此冤魂盤旋;兒子一旦經歷了這種對話,也就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保?8]
[1] 肖金明,黃世席.體育法評論(第一卷)[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2008:79.
[2] 菲力,郭建安,譯.實證派犯罪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1987:43.
[3] 陳興良.刑法哲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9:7.
[4] 王楨.競技體育惡意傷害行為的刑法規(guī)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4(4):17-22.
[5] 石泉.競技體育刑法制約論[D].長春:吉林大學,2004:4.
[6] 王軍仁.刑事責任能力的幅與度[J].法學論壇,2011(2):126-132.
[7] 張偉東,熊正英,李振斌.運動訓練對優(yōu)秀男子籃球運動員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研究[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4):86-90.
[8] 大谷實.刑法講義總論(第四版)[M].東京:成文堂,1994:326.
[9] 山中敬一.刑法總論(II)[M].東京:成文堂,1999:563.
[10] 賈健,劉紅建.論體育犯罪所侵犯的同類法益[J].體育與科學,2012(6):35-39.
[11] 黃世席.歐洲體育法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17.
[12] 米希爾,蒂姆,瑪麗.體育法[M].郭樹理,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130.
[13] 張福厚.體育法理[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391.
[14] 東方日報:球場踩踏事件最新進展,警方致使災難升級.新浪體育[EB/OL].[2009-03-30].http://sports.sina.com.cn/g/2009-03-30/11364297508.shtml.2009-04-08.
[15] 成都晚報:克朗吉洛:喬治受傷與籃架無關.新浪體育[EB/OL].[2014-08-07].http://sports.sina.com.cn/nba/2014-08-07/09437281994.shtml.
[16] 陳興良.規(guī)范刑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522.
[17] 韓玉勝,沈玉忠.監(jiān)督過失論略[J].法學論壇,2007(1):42-51.
[18] 余秋雨.山居筆記[M].上海:文匯出版社,2002:1.
Classification of Negligent Injury in Competitive Sports and Its Criminal Law Observation
WANG Zhen
There are two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negligent crimes in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one of which is the failure to analyze the types of such crimes,the other is the failure to provide detailed demonstration of crime or noncrim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ypes.The criminal negligence in China’s competitive sports is divided into competition negligence behavior and supervisory negligence.Pure negligent injury in competitions is noncrime which is in line the modest and restrained principle in criminal law,meeting the condition of weakened responsibility ability.Injury behavior deriving from deliberate violation of sports rules is entitled to no weakened responsibility ability and should be punished.
criminal negligence;sports competition negligence;pure competition negligence;deliberately competition negligence;supervisory negligence
G80-05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5)03-0030-06
10.15942/j.jcsu.2015.03.06
G80-05
A
1001-9154(2015)03-0030-06
2014年西南政法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計劃資助項目(XZYJS2014086)。
王楨,碩士,國家一級籃球運動員,研究方向:刑法學、體育法學,E-mail:151695399@qq.com。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重慶401120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eince and Law,Chongqing 401120
201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