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文娟
摘要:本文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集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探討了語文作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主科,其高考試卷改革前的實際情況,預測了改革后的命題走向。
關鍵詞:語文高考;文學作品;命題走向
中圖分類號:G632.47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9-0266-02
2014年9月3日,國發(fā)〔2014〕35號文件《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正式頒布。文件談到要“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科學設計命題內容,增強基礎性、綜合性,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改革考試科目設置”、“增強高考與高中學習的關聯度”、“保持統(tǒng)一高考的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1]。在這樣的改革大背景下,語文作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主科,其高考試卷改革前的實際情況、改革后的命題走向是值得探究的。
一、概念界定
結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標》)的表述,筆者定義:閱讀測試材料中,除“論述類文本、實用類文本、文言文作品”的文章,均為文學作品。高考語文試卷中的“文學作品”所需落實的《課標》要求應集中在以下幾點:第一:對形象的理解;第二:對文本價值的理解;第三:對文體的鑒賞;第四:借助資料對作品的評價。筆者結合文獻,對相關概念進行如下定義:對形象的理解,即凡題干涉及人物的精神面貌、性格、景物特點,都屬此類。本價值的理解,即凡題干涉及對文章主旨的理解、對文章主要內容的理解、對文章關鍵字詞及語句,都屬此類。對文體的鑒賞,即凡題干涉及某種文體的語言、結構、表達效果,都屬此類。借助此料對作品的評價,即凡題干涉及引用別家對文本的評論或結合自身的經歷或閱讀的書目談感受,都屬此類。
二、“文學作品”測試材料參數呈現
從圖1可知,各考察點總體上在歷年均有呈現,但并非全部涉及,且關注度不均衡。其中對文體價值的關注最多,占56%;對借助資料的關注占17%;對文體的關注僅占8%;對形象的關注占10%。
這種格局的形成原因如下。《北京市高中課改實驗版·語文-教師教學用書-必修(一)(二)閱讀·寫作》明確提出,“學一篇近5000字的散文,首先要重點解決的就是對文本內容的把握”[2]。其他文體也是如此。因此文本價值考察必然會成為關注熱點。而如今倡導“淡化文體”,因而文體知識考察有所減少。新課程改革凸顯“能力立意”,越來越強調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設問與答案都相對開放的“借助資料”試題考察較多??疾煨蜗蟮念}目較少,出現的位置在近幾年,這種題應該引起一定重視。
注:其中16~21的數字為對應當年測試材料中的試題題號,有多個設問的題干,統(tǒng)計時在括號中對應給出了相應的小設問問題題號。
從表1和下頁圖2知,考察形象的題目9年有3.5道,出現在第三題位置上??疾煳谋緝r值的題9年共有23.5道,出現在第一題位置的有9道,出現在第二題位置的有6.5道,出現在第三題位置的有5道,出現在最后一題位置的有3道??疾煳捏w的題9年有3道,出現在第一題位置的沒有,出現在第二題位置的有2.5道,出現在第三題位置的有1道,最后一題位置的沒有??疾旖柚Y料的題9年共有6道,全部出現在第四題位置上。
由此可見,文本價值受到命題者的重視,考察量最多,位置不固定。以形象為考點的題目和以借助資料為考點的題目,分別出現在第三題和第四題位置上,在近年已形成穩(wěn)定規(guī)律。未來幾年,這種規(guī)律應該不會被打破。由于文體類題目被淡化,這一位置或將繼續(xù)由文本價值類題目、形象類題目、借助資料題目所分占。因《意見》十分重視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完成題目的能力,因此,這一題也可能演變成借助資料題與文本價值題結合的一道新題。
由圖3可知,2006—2014年中“文學作品”的總體量均是4,這在未來幾年中是否得以維持,要取決于課程標準的修訂和對于全試卷的平衡。如果這兩者不做大的調整,那么北京卷文學作品類試題題量將維持現狀。
從表2和圖4看,各考察點在歷年總體上均有涉及,但有差異。從連續(xù)性來看,對形象的關注近兩年有所連續(xù),且關注度增強;對文本價值的關注一直存在且關注度極高;九年中沒有持續(xù)關注文體,且近三年沒有該類型題出現;對借助資料題的關注度、連續(xù)性均在增加,近五年對此考點也均有涉及。
九年來,文本價值最收重視,對形象和對借助資料的重視程度近幾年在增強,對文體的考察近幾年在減弱。在“能力立意”、“淡化文體”、“重視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改革趨勢下,預測這種趨勢還會保持。
三、結論
通過述對北京在2006年取消春季高考至今的九年的北京高考語文試卷文學作品試題的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1.從題量上看,考察數目維持在4,且已形成穩(wěn)定規(guī)律。若《課標》和全國卷調整尺度不打,北京卷的這種規(guī)律將得以維持。
2.從試題位置上看,以形象和以借助資料為考點的題目,分別出現在第三題和第四題的位置上,已形成穩(wěn)定的命題規(guī)律。未來幾年內,這種規(guī)律應該不會被打破。由于文體類題目被淡化,這一題的位置將由備受重視的文本價值類題目、形象類題目、借助資料題目所分占,或者演變成被借助資料題目與文本價值題目的結合的一道新題。
3.從考察內容上看,九年來,命題者對文本價值是最重視的,對形象和對借助資料題的重視程度在增強,對文體的考察近幾年在減弱。在“能力立意”、“淡化文體”、“重視學生利用所學知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改革趨勢下,這種趨勢還會保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DB/OL].
http://www.gansu.gov.cn/art/2014/9/29/art_4961_198378.html.
[2]北京市高中課改實驗版·語文-教師教學用書-必修[M].北京出版集團·北京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