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敏蕓
摘 要:通過剖析目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拓展延伸的偏差,或拓展過度,或亂點鴛鴦,或畫蛇添足,或文不對題。指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找到合適的解決策略,開發(fā)課程資源,合理運用課文后練習,激發(fā)課堂學習興趣,突出重點,抓住課堂的開講和結尾兩頭。
關鍵詞:拓展過度 亂點鴛鴦 畫蛇添足 文不對題 開發(fā)課程資源 合理運用課文后練習 激發(fā)興趣 突出重點 抓住開講和結尾兩頭
目前,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特別是公開課教學中,拓展延伸的環(huán)節(jié)必不可少。拓展延伸是好的,但在實際教學中也要防止出現偏差。
一、偏差羅列
拓展“遍地開花”。
有的教師拼命地挖掘,認為一處不夠,多多益善。蘇教版一年級下冊《司馬光》,講了他小時候砸破水缸救出落水小朋友的故事。一位年輕的教師,在教學一開始,出示課題,學習完生字“司”,就讓學生拿出課前搜集的資料,介紹一下主人公。因為有許多字根本不認識,學生只能結結巴巴讀資料。課文共三個自然段,教學課文時,教師啟發(fā):如果你是掉進水缸的小朋友,你會怎么說?還是這一自然段寫了其他小朋友的表現,教師讓學生說得具體一些,這本無可厚非??山又钟谩坝械摹械摹械摹痹炀?。教師出示:“下課的時候,同學們有的( ),有的( ),還有的( )。 大掃除的時候,同學們有的( ),有的( ),還有的( )。”等等。讀第三自然段時,教師啟發(fā)學生,你有什么方法救小朋友?孩子得救了,教師又啟發(fā)學生:如果你是那個小朋友,你會說什么?還設想了同伴、爸爸等角色會說什么。下課前布置學生找一找寫司馬光的書讀一讀。每個自然段,幾乎每句話都要引導學生拓展延伸。一節(jié)課四十分鐘,這么多的拓展內容,教師根本沒有花多少時間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指導學生寫字也是蜻蜓點水。
拓展“亂點鴛鴦”。
《司馬光》課文里寫道: “司馬光沒有慌,他搬起一塊大石頭,使勁砸那口缸?!币晃唤處熥プ∵@點拓展,“司馬光當時會怎么想?”試想一下,教師不顧當時的情境,一味啟發(fā)學生想象,當時司馬光如果在那里想啊想,豈不貽誤了救小朋友的最佳時機?
拓展畫蛇添足。
并不是每一篇課文都要拓展,不少教師只要指導閱讀課文,就要在結束時布置學生拓展。學完蘇教版一年級上冊《看菊花》,教師布置學生,你還看過那些花,說說看到的情景;課后搜集關于菊花的照片和文章。學完《冰花》布置學生課后讀一讀關于冰花的文章。課文學完就可以結束了,讓才上小學的孩子沒完沒了地搜集資料、課外閱讀,超越了他們的認知能力。
拓展文不對題。
拓展的內容要和文章相符合,不能為拓展而拓展,文題不對。一位教師在教《猴子種果樹》結束時,組織學生編故事。假定了狐貍這個角色:“那些鳥騙了你,都不是好鳥。”猴子會怎么想,怎么做呢?這里“狐貍”的角色選擇就不符合課文意境。《夾竹桃》寫了作者看到月光下的夾竹桃展開的想象,一位教師就要學生聯(lián)系生活,想象一個情景寫下來。這里教師圍繞“想象”這個寫法特點拓展,寬泛牽強。
二、歸因分析
造成以上偏差的原因是:
教師隨意性比較強。一篇課文在手,備課時不動腦筋,隨意確定拓展的點,不管恰當不恰當,有了就行。
教師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不管學生在哪個年級,不管學生能不能做到,想怎么拓展就怎么拓展。
三、解決策略
開發(fā)資源。教師使用教材時要有創(chuàng)造性,對現有教材要加工,要激活教材里的知識,設計出生動靈活的課來。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參與拓展內容的確定。教學《黃山奇松》教師和學生共同搜集黃山的資料,表現黃山松樹奇特的資料,師生通過網絡,書籍,景點介紹手冊,明信片等,影像文字圖片照片一應俱全,課堂上圍繞訓練重點,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奇”寫黃山松樹的,結合資料說說黃山松還有哪些優(yōu)美姿態(tài),進行介紹黃山奇松小導游比賽。課后組織觀看黃山其余三絕——怪石、云海、溫泉的錄像,閱讀這方面的資料;利用黑板報或小展板進行資料、圖片、照片、習作、畫作等展覽;聽聽關于黃山的歌曲。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拓展就有了豐富的內容和現實的意義。
合理運用。蘇教版課文編者很用心地設計了詞語、句子、段、篇等方面的題目,練習中有不少題目就是用來拓展的。如,《狐貍和烏鴉》:發(fā)揮想象,以“肉被叼走以后”為題編一個小故事。《水鄉(xiāng)歌》:收集歌頌幸福生活的詩歌,舉行一次詩歌朗誦會?!蹲鲆黄赖娜~子》:假如你就是大樹上那片葉子,你會想些什么?你會對大樹、對人們說些什么?《北大荒的秋天》:說說下面的詞各表示什么顏色。每讀一個詞你聯(lián)想到什么?你能再找?guī)讉€這種類型的詞嗎?《負荊請罪》:課外自由結合,排演這個小話劇。教師在教學時,要合理運用,發(fā)散授課,引導學生或展開想象,或發(fā)散思維,或發(fā)散認知……
激發(fā)興趣。教師可以通過以問題為擴散中心,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同中求異,以同中求活,同中求新,假設、發(fā)散等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發(fā)合理地、創(chuàng)造性地想象。
突出重點。拓展的地方要能突出文章重點,為品讀課文服務,為發(fā)展學生能力服務。
抓住兩頭。古詩、名篇、歷史名人、小說類課文,由于時空的原因學生學習有一定的困難。課堂教學伊始,可以結合課文介紹作者和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等資料,但要別致短小,不能喧賓奪主,影響新課教學。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要精心設計,使學生主動延伸拓展教學內容或課堂教學的任務,在學習時空上得到擴大。
要使學生觸類旁通,增加信息量,開闊視野,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拓展是必要的,但過猶不及,切切要恰當發(fā)散,適度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