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從虎
摘 要:本文從水沙運動與河道演變的關系研究壩油灘航道演變與礙航機理,根據(jù)不同流量下的水沙關系來分析灘險成因;通過物理模型試驗研究,分析灘險水流能量在空間上的分配特點,從而探尋有效的整治措施,為類似灘險整治提供借鑒。
關鍵詞:壩油灘演變分析 整治方案 物模試驗
北盤江是紅水河上游主要支流,發(fā)源于云南省沾溢縣馬雄山北麓,由西北流向東南,于貴州省望謨縣蔗香附近與南盤江匯合后稱為紅水河,南盤江、北盤江和紅水河習慣上稱為“兩江一河”。北盤江—紅水河航道是國家規(guī)劃的“兩橫一縱兩網(wǎng)十八線”高等級航道之一,是貴州南入珠江的水運出海通道。
“十五”期間,貴州啟動了西南水運出海通道中線起步工程建設,按Ⅴ級航道標準整治“兩江一河”航道共336km。其中北盤江壩草至兩江口段97km,整治灘險36處,航道尺度為1.3×22×140m(水深×航寬×彎曲半徑)。
壩油灘下距兩江口約76km,屬北盤江典型的溪錐型砂卵石混合灘險,灘長,航槽多變,以寬、淺、彎礙航著稱。該灘地形邊界條件復雜,左右岸有溪溝匯入形成錯口溪錐,溪錐隨溪溝每年來水來沙量不同而存在變化;該灘河床地質(zhì)構成復雜,基巖、巨石、卵石、粗沙共存,粒徑差異較大,既有上游來沙,也有溪溝泥石流匯入,水沙條件復雜;該灘洪、中、枯三級水流動力軸線不一致,航槽多變。該灘在1986年-1996年間歷經(jīng)2次整治,工程前后灘段深泓線位置均存在明顯變化,且工程后不久整治建筑物均被沖毀,整治均未達到預期效果,整治難度極大。
項目業(yè)主十分重視解決壩油灘礙航問題,本次整治將壩油灘作為航道工程所的重中之重,委托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研究所開展進行物理模型試驗,設計單位調(diào)集經(jīng)驗豐富的人員開展設計攻堅,與模型試驗緊密結合反復研究推敲,提出了針對礙航特點的精準設計,工程實施達到了預期效果。
1.灘險演變及礙航因素分析1. 1地質(zhì)地貌
壩油灘地質(zhì)主要由砂卵石、粒徑較大卵石溪錐和零星暗礁組成。上段河床順直,兩岸為淤沙及坍塌剝落的沙質(zhì)頁巖,常年洪水線上下有局部小范圍滑坡,右岸沙卵石邊灘平緩,伸入河心,將航槽逼向左岸,航道進口處有零星暗礁;下段左右溪錐交錯,左岸溪錐淤積較高,上平下陡,卵石粒徑較大,右溪錐平矮寬闊,表面矗立零星大孤石。
1.2灘險演變及礙航因素分析
壩油灘灘長約1300m,枯水水位落差1.51m,平均比降1.16‰,局部最大比降為3‰,最大流速2.54m/s,最小水深0.8m,為典型的北盤江溪錐錯口灘。灘上段順直,河面寬淺,由于受中下段兩岸溪錐錯口頂托,洪水時砂卵石在上段落淤,枯水時水流沖刷能力不足,在右岸形成寬淺砂卵石邊灘,且隨著每年的來水來沙量不同,卵石邊灘不斷變化,上段航槽左右擺動,極不穩(wěn)定,河面寬淺,因為水深不足而礙航。中下段兩岸溪錐交錯凸入河心,使航槽呈“S”型,在右岸溪錐頭部和左岸溪錐尾部形成深沱倒套,進口處流急浪大,灘尾寬淺,水深不足而礙航。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兩江一河”復航整治工程期間,曾對該進行整治,在上段修建了一系列散拋石丁、順壩,束水攻沙,穩(wěn)定上段航槽,右岸溪錐頭部修建順壩堵塞倒套。北盤江水流以推移質(zhì)造床為主,水流挾沙能力強,工程實施一個水文年后,大部分導治建筑物被沖毀,整治成果很難穩(wěn)固。具體見圖1。
2.整治方案及整治后效果
2. 1設計水位及流量
壩油灘設計流量為86.3m3/s,相應設計水位灘頭為348.502m,灘尾為346.524m。
2.2整治水位、流量及整治線寬度
整治水位根據(jù)物理模型試驗研究,結合北盤江多年整治經(jīng)驗,整治水位為設計水位以上1.0~1.2m,相應整治流量為200~250m3/s,整治線寬度為60~70m。
2.3整治方案
針對該灘礙航因素,提出了幾個整治方案進行分析比選,最后確定整治方案如下:
(1)在左岸溪錐上部修建5#順壩和6#、7#、8#格壩;在右岸修建1#鉤壩,2#、3#、4#丁壩。目的是鞏固兩岸邊灘,束窄河床,調(diào)整水流動力軸線,增加整治水位時航槽的沖刷能力。
(2)在5#順壩外側修建11#、12#、13#、14#短丁壩,以增加枯水時該段航槽的沖刷能力。
(3)在左岸溪錐下部修建9#順壩,以調(diào)整流向、穩(wěn)固邊灘和減緩掃彎水。同時在該段擴大航槽開挖寬度(27m),以增加過流斷面,減小該流速。
(4)在灘中部修建10#潛壩堵塞中部深槽,防止河底沖刷。
(5)右岸溪錐口利用原建順壩封彎,防止溪溝來流直接沖刷航槽。
(6)按照設計航槽進行開挖,滿足航道尺度要求。
2.4整治后效果
工程實施后,該灘各項指標基本達到設計的預期目的,設計水位時灘中段水位最大降落約0.2m,最大流速出現(xiàn)在灘中下部,約2.6m/s。
項目實施經(jīng)過1個水文年后,該灘上段獲得了較滿意效果,但下段發(fā)生較大演變,原建右岸封彎順壩遭水毀,左溪錐下沿及航槽淤積問題未能解決,在水位回落至348.0~347.5m時,由于淤積于航槽中之泥沙不能及時被歸槽水流帶走,致使右邊堆擴大侵占航槽,航寬、水深不足而礙航。為徹底治理好該灘,我們委托科研單位開展物理模型試驗對該灘下段進行研究分析。
3.補充整治方案及整治后效果
3. 1補充整治方案
針對整治后的演變情況,我們對該灘下段整治方案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經(jīng)過討論,提出如下整治措施:為使航槽避開淤積區(qū),在順應洪水動力軸線的右邊堆上開辟新航槽;右岸建順壩調(diào)整中洪水流向,使水流歸槽,左岸通過導治建筑使淤積邊灘穩(wěn)固。具體詳見圖3。endprint
(1)于右岸邊灘C66~C92間開辟新航槽,寬22m,縱坡為3.5‰。同時對航槽兩側進行切灘處理,切灘高程為航槽底高程以上1m,右側切灘采用變坡設計,邊坡為1∶30;
(2)右岸建1#順壩封彎,調(diào)整流向。該順壩與原被沖毀順壩相似,方向偏向下游,其所受洪水作用力有所減小,但應進行加固處理;
(3)左岸建2#、3#鉤頭丁壩穩(wěn)固洪水淤積邊灘;
(4)切割左邊灘C47~C62段伸入河心凸嘴,以減弱對上游的水流壅阻及中洪水對1#順壩的沖擊。
3.2效果分析
(1)物理模型效果分析
通過物模試驗,在86m3/s設計流量下,航槽內(nèi)水深全部滿足1.3m的設計水深要求。受下游開挖影響,上深槽水位較原整治方案下降了0.1m,灘上段淺區(qū)挖槽尾部水位下降了0.06m,水深為1.43m,物模試驗表明,灘下段補充方案整治未影響上段已施工的工程效果。86m3/s設計流量下工程區(qū)局部最大比降為3.48‰,300m3/s流量下工程區(qū)局部最大比降為3.7‰。
86m3/s流量下進口段流速比較小,主要是由于該段上臨深槽,水位比較平緩所致,流速沿航槽逐漸增大,在出口處流速達2.98m/s。300m3/s流量下流速也是沿程增大的,進口段流速為 1.51m/s,出口段增大到3.08m/s,斷面流速分布均勻。655m3/s流量下隨著壩頂過流,航槽內(nèi)流速沿程變化量減小,流速由1.77m/s增大到2.82m/s。隨著流量的增大,航槽內(nèi)流速減小,這是由于洪水時主流取直過灘,航槽處于主流的邊緣地帶所致。
(2)工程實施后效果分析
工程實施后整治效果較好,通過竣工測量觀測,該灘達到了設計目的,整治后效果與物模試驗結果比較接近。
4.結語
通過該灘整治和效果分析可得出,在山區(qū)河流航道整治設計中應充分分析灘險成因,分析上游的來水來沙量和水流的造床作用方式,才能采取針對性的整治措施,達到好的整治效果,同時應充分考慮水流作用力對整治建筑物的影響,對整治建筑物進行加固處理,防止水毀,以穩(wěn)定整治成果。該灘整治方案結合物模試驗研究確定,整治后效果與物模試驗結果比較接近,因此,對于成因復雜、整治難度大的灘險,采用物模試驗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其作用也是明顯的。
參考文獻:
[1]張瑞瑾.河流動力學[M].北京:中國工業(yè)出版社,1960.
[2]貴州順達水運規(guī)劃勘察設計所.西南水運出海通道中線起步工程(貴州段)航道整治施工圖設計[Z].貴州順達水運規(guī)劃勘察設計所,2003.
[3]邢順敬.北盤江壩油灘航道整治動床模型試驗研究報告[R].天津:交通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所,20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