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培森
(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qū)華佗醫(yī)院,526060)
急性支氣管炎是由生物、物理、化學刺激或過敏等因素引起的急性支氣管黏膜炎性反應。臨床癥狀主要為咳嗽、咳痰。多發(fā)于寒冷季節(jié)或氣候突變時,也有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遷延不愈所致。
急性支氣管炎中醫(yī)多歸屬 “咳嗽”范疇,臨床上以風寒襲肺證多見,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咳嗽頻作,氣急,聲重咽癢;少痰或無痰,痰稀薄色白,常伴有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或見惡寒發(fā)熱、無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1]。
祛風止咳顆粒由柴胡、葛根、黃芩、桃仁、麻黃、防風、蟬蛻、烏梅、百部、辛夷、羌活、甘草等組成,具有祛風解表、宣肺止咳之功效。筆者運用祛風止咳顆粒治療風寒襲肺型急性支氣管炎43例,效果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納入對象為2013年3月~2014年8月在我科治療急性支氣管炎患者86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
觀察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19~76歲,平均(41.52.3)歲;病程3~8d,平均(4.1±1.3)d。
對照組男20例,女23例;年齡18~75歲,平均(40.52.5)歲;病程3~9d,平均(4.5±1.4)d。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數(shù)據(jù)經統(tǒng)計學處理,均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急性支氣管炎的西醫(yī)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南原則(試行)》[2]《實用內科學》[3]。中醫(yī)辨證診斷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制定。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yī)急性支氣管炎診斷標準;②中醫(yī)辨證屬風寒襲肺證者;③年齡18~76歲。
排除標準:①年齡在18歲以下或76歲以上者;②經檢查證實肺結核、肺癌、真菌、刺激性氣體過敏等因素所致的咳嗽;③慢性支氣管炎患者;④肺部感染引起咳嗽患者;⑤體溫在38℃以上的患者;⑥有明顯化熱證候者;⑦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⑧合并有心血管、肝、腎等重大疾病患者,精神病患者。
對照組:宣肺止咳合劑(組成:荊芥、前胡、桔梗、百部、紫菀、陳皮、魚腥草等;甘肅晉安制藥有限公司提供,國藥準字:20050288),每次20mL,每日3次。
觀察組:應用祛風止咳顆粒。藥物組成:柴胡、葛根、黃芩、桃仁、麻黃、防風、蟬蛻、烏梅、百部、辛夷、羌活、生甘草等組成,院內制劑。伴頭痛、發(fā)熱患者,每次2包,每日3次;一般患者每次1包,每日3次。均飯后溫開水沖服。
兩組臨床治療期間禁止使用治療急性支氣管炎的相關中西藥物,療程為7d。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兩組臨床總有效率。
療效評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南原則(試行)》[2]制定。臨床控制:治療7d,咳嗽、咳痰等主要癥狀及伴隨癥狀消失,隨訪2周未復發(fā);顯效:治療7d,咳嗽、咳痰等主要癥狀及伴隨癥狀明顯減輕,隨訪2周未復發(fā);有效:治療7d,咳嗽、咳痰等主要癥狀及伴隨癥狀好轉,隨訪2周未復發(fā);無效:治療7d,隨訪各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對照組與觀察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總有效率對照組76.74%,觀察組93.02%,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
急性支氣管炎為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屬于中醫(yī)學“咳嗽”范疇,四季均好發(fā),尤以冬春兩季多見,多為六淫外邪侵襲肺系,引起肺失宣肅、肺氣上逆所致。張景岳說:“六氣皆令人咳,風寒為主”。程鐘齡強調:“咳嗽之因,屬風寒者,十之居九”。外感風寒襲肺具有起病急、病程短、傳變快等特點,故中醫(yī)藥治療上以祛風解表、宣肺止咳為主;使風邪祛,肺氣宣,則咳嗽自止。
祛風止咳顆粒是在我院市名老中醫(yī)張功安治療風寒咳嗽經驗方“祛風止咳湯”的基礎上研制而成,具有祛風解表、宣肺止咳功效,方中三拗湯有宣肺解表之功,因外感風寒,寒性凝滯易致瘀,故此方中以桃仁易杏仁,取其止咳平喘降肺氣、潤腸通便降腑氣及活血祛瘀通血脈之功,一藥三功,增強療效;“風性善行而數(shù)變”,風邪致病迅速,傳變也快,易入里化熱,且寒性收引,易郁肌腠化熱,故方取柴葛解肌湯,柴胡、葛根、黃芩、羌活等解肌清熱;防風味辛性溫,長于祛風解表、散寒止痛;蟬蛻長于疏散肺經風熱;百部甘苦微溫,入肺經而止咳化痰;辛夷辛溫,有發(fā)散風寒、宣通鼻竅之功;烏梅味酸澀性平,有斂肺止咳之效,雖有斂邪之嫌,但張老認為少許烏梅與麻黃等宣散之藥配伍,散中有收,使祛痰而不傷正,并有欲劫之(痰)而先聚之之意;生甘草祛痰止咳,調和諸藥。全方散中有收,宣中有降,散寒與清熱結合,共奏祛風解表、宣肺止咳之效。
本研究表明,祛風止咳顆粒對于治療急性支氣管炎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8.
[2]鄭筱萸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南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26-28.
[3]陳灝珠 .實用內科學[M].第13版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1726-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