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圖雅,馬美婧
(內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內蒙古通遼028000)
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分析
吳圖雅,馬美婧
(內蒙古自治區(qū)通遼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內蒙古通遼028000)
目的:探討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3-05/2014-08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80例,按照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n=40)和治療組(n=40),行經腹子宮全切術治療的患者入對照組,行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治療的患者入治療組.觀察兩組患者術中及術后各項指標,并就其療效展開分析.結果:治療組患者手術時間(87.2±14)min、術中出血量(122±31)mL及術后排氣時間(24.5±4.3)h、住院時間(6.5±1.2)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術后治療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子宮肌瘤患者行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較傳統(tǒng)經腹子宮全切術效果更好,術后患者恢復較快,并發(fā)癥少,值得臨床推廣.
腹腔鏡;子宮全切術;子宮肌瘤;傳統(tǒng)子宮全切術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的女性生殖器官腫瘤,是因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所致,子宮中少量纖維結締組織被作為支持組織所形成的一種腫瘤疾病.臨床上針對子宮肌瘤一般采取的方法是切除手術,但不同的手術方式其效果也有差異[1].本研究針對我院收治的80例子宮肌瘤患者分別行傳統(tǒng)經腹子宮全切術和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分析兩者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05/2014-08收治的子宮肌瘤患者80例,按照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對照組(n=40)和治療組(n=40),所有患者入院前均經超聲檢查、宮腔鏡檢查和磁共振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手術均經患者及其家屬簽字同意.對照組患者年齡24~65(平均44.5±3.5)歲,治療組患者年齡22~63(平均43.4±4.6)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僅接受傳統(tǒng)經腹子宮全切術.手術方法:行全身麻醉,取患者仰臥位,按照傳統(tǒng)經腹子宮切除術手術方法將患者子宮全部切除.治療組:患者接受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手術方法:行全身麻醉,取截石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在患者臍下位置作1.5 cm切口,采用Trocar手術方法,從陰道將特質的舉宮器放入以擺動子宮.后持續(xù)注入CO2氣體直至腹腔內的壓強達到14 mmHg.氣腹建立成功后,于患者臍下緣位置緩慢置入腹腔鏡,檢查有無子宮粘連情況、附件的病變范圍等[2].隨后,充分暴露患者雙側的子宮血管,用止血鉗夾分別切斷子宮兩側的主韌帶、骶韌帶及子宮血管.行雙極電凝,游離子宮體及子宮頸.最后取出子宮,并經陰道分別用7號線結扎兩側動靜脈.再次行氣囊,通過腹腔鏡檢查患者有無出血情況,并用溫水反復沖洗腹腔,插入留置管引流,取出 Trocar,縫合穿刺孔,逐層關閉腹腔[3].
1.3觀察指標 手術過程中,記錄兩組患者手術開始至結束的時間,記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觀察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記錄入院至出院時間.同時,術后3個月,對比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并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治療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40,±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40,±s)
aP<0.05 vs對照組.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肛門排氣時間(h)住院時間(d)對照組 105.3±12.0 143.0±34.0 30.8±5.1 8.3±1.6治療組 87.2±14.0a 122.0±31.0a 24.5±4.3a 6.5±1.2a
2.2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治療組有1例患者出現(xiàn)陰道出血,2例出現(xiàn)切口感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7.5%,對照組有3例患者出現(xiàn)陰道出血,4例出現(xiàn)切口感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由于受環(huán)境、遺傳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子宮肌瘤已經成為女性生殖器官中極為常見的一類良性腫瘤.因是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導致的子宮纖維瘤,故多數(shù)患者早期臨床均無癥狀,僅在進行盆腔檢查或超聲檢查時被發(fā)現(xiàn).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患者多表現(xiàn)為子宮出血、腹部包塊及疼痛、白帶增多等癥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針對子宮肌瘤主要采取的是手術切除方法,但傳統(tǒng)的經腹子宮切除術創(chuàng)傷大、視野不清晰、患者術后恢復較慢.隨著內鏡技術的發(fā)展,在腹腔鏡的輔助下進行子宮全切,因其創(chuàng)傷小、視野清晰、術后恢復較快,故已逐漸替代了傳統(tǒng)的經腹切除術[4].
本研究中,治療組患者手術時間(87.2±14.0)min、術中出血量(122.0±31.0)mL及術后排氣時間(24.5± 4.3)h、住院時間(6.5±1.2)d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術后治療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7.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也充分說明,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治療子宮肌瘤效果較好,患者創(chuàng)傷較小,因此發(fā)生感染的幾率就越小,術中出血量較少,術后恢復較快.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的優(yōu)勢在于其通過放大手術視野,保證醫(yī)師更好的操作,方便更好地觀察腫瘤組織的大小、血供及鄰近組織的情況,采用電凝和電切完成切割和閉合組織,避免對內臟產生傷害,用生理鹽水清洗以減少患者腸粘連、腸梗阻等情況.
綜上所述,針對子宮肌瘤患者行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較傳統(tǒng)經腹子宮全切術效果更好,術后患者恢復較快,并發(fā)癥少,值得臨床推廣.
[1]侯青霞,馬丹丹,席守民.復雜子宮肌瘤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4,14(8):680-682.
[2]高建學,王彥輝,盧志茹.腹腔鏡輔助陰式子宮全切術治療子宮肌瘤臨床分析[J].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13,38(4):429-430.
[3]肖曉宇.腹腔鏡下子宮全切術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5,21(1):119-120.
[4]高 雪.腹腔鏡與開腹手術行子宮全切臨床對比研究[J].內蒙古醫(yī)學雜志,2013,45(6):730-732.
R737.33
A
2095?6894(2015)10?032?02
2015-09-19;接受日期:2015-10-02
吳圖雅.碩士,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婦科疾病.Tel:0475?8839063 E?mail:4080363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