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明珍
滇東北的“洞中長城”
文|王明珍
中國的古長城名揚全世界,為世人所深知。在云南的一地下溶洞中同樣有長城存在,堪稱奇跡中的奇跡。
在云南滇東北的烏蒙山區(qū),有一處綿延近萬米的地下溶洞群,里面隱藏著一段沒有解秘的“洞中長城”。它究竟是人工建造還是天然形成?如今仍然沒有定論。
碼口鄉(xiāng)屬云南省永善縣管轄,東南與昭通市接壤,西臨金沙汀,與四川省的涼山州隔江相望,這里十分偏僻,經(jīng)濟文化封閉落后,幾乎無游人光顧。但是,鮮為人知的是,這里的地下藏有縱橫密布、神秘莫測的溶洞群。
在碼口已發(fā)現(xiàn)的22個洞中,最為神奇的要數(shù)牛郎織女洞,這些山洞長近萬米,位于峽谷兩側(cè),南北走向,且一水一旱陰陽搭配,距金沙江邊不足百米。兩洞原為一洞,不知過去多少萬年,經(jīng)東西流向的碗籮溝水的長年沖刷,似一條天河把洞攔腰切斷,形成了今天的“牛郎洞”和“織女洞”,兩洞隔河相望,并形成絕壁千仞一線天,山泉從落差高達百米的夾縫中噴涌而出,景觀極為誘人?!芭@啥础睘樵吹谋倍危背?,是旱洞。洞口寬大宏偉,高10余米,寬可并行兩輛大卡車。進洞不久,聲音便都消失在一片漆黑中,憑感覺洞是在向下深入。洞內(nèi)亂石林立,頭頂?shù)嗡諝庵酗h浮著無數(shù)細小霧珠,越往里走越感濕熱,滿頭如澆了露水一般,洞內(nèi)陰森恐怖……慢慢行進了兩個多小時后,陰河水漸漸冒出地面,又是一個岔口,仿佛是人工鑿出了一條運河,水和溶洞分離了。
我們沿著旱路爬上爬下,忽然眼前出現(xiàn)一片令人眼花繚亂的鐘乳石。這里寬大如廳,石筍林立。有的形如千年古樹,三四人合圍不能,四周還有“藤蔓”纏繞攀援;有的如驚弓之鳥倒掛金鉤;有的形似戴草帽的女郎凝視著遠方;有的如海底玉柱、石花、石蓮,千姿百態(tài)。這里的鐘乳石高達20余米,用手敲敲百褶長裙似的鐘乳石,還會發(fā)出編鐘似的音樂聲。小到針尖的鐘乳石,吹口氣便會“叭叭”折斷。
繞過“石林”,洞陡然收縮,而洞高則猛增至幾十米甚至上百米,兩面巖石如同絕壁,洞道蛇形般彎彎曲曲。忽然,一群蝙蝠呼嘯著與我們擦肩而過,令人膽戰(zhàn)心驚。此時溶洞轉(zhuǎn)了一個直角彎,往東延伸……
在牛郎洞行至幾百米,洞道全是坍塌的亂石,高高低低,洞頂高達數(shù)十米,在洞內(nèi)前行簡直就像在地底下爬山。洞的左側(cè)出現(xiàn)一道規(guī)模宏大的“洞中長城”,擋住了半壁視線,由地面往上十多米全是40厘米左右厚的條石,砌成一道道“城墻”,連合之處刀片不入,仿佛是“水泥”等混合成的黏合劑。
“地下長城”的構(gòu)造比牛郎洞精細復(fù)雜,且規(guī)模整齊,更加宏大,層層疊疊一直向內(nèi)延伸,很像人工用條石砌成的城墻。奇怪的是洞的頂部和右壁卻沒有“城墻”的樣子,全是裸露鋒利的不規(guī)則巖石。繼續(xù)往前,有一座“斜塔”挺立在前面,斜塔很高,由一層層似“石條”的巖石疊起。再往里走,有的地方的“城墻”已斷裂垮塌,有的則好像是施工還沒有結(jié)束,留下一片狼藉。
中科院專門從事喀斯特水文地質(zhì)研究的我國著名洞穴專家張壽越教授,對碼口鄉(xiāng)的巖質(zhì)作了認真分析后說:碼口鄉(xiāng)上部巖質(zhì)屬磊系,已有2.5億年的歷史,碼口鄉(xiāng)下部屬奧陶系,已有4.5億年的高齡,和“二迭紀”同屬于一套地質(zhì)系統(tǒng)。碗籮溝兩岸絕壁的形成要經(jīng)過幾十萬年,洞的形成要稍晚一些?!芭@伞薄ⅰ翱椗倍刺幱趭W陶系,巖質(zhì)含泥較重,叫泥灰?guī)r。他說,牛郎、織女洞原是金沙江水位下降,碗籮溝水又將兩洞斬斷,形成了今天這種形狀,這就是牛郎、織女洞原屬一洞的緣由。
第二天,我們開始了更為艱苦的“織女洞”的探訪??椗丛谕牖j溝南,洞中的陰河水由洞口溢出,跌入千丈絕崖,飛瀑一片。洞寬六七米,高十幾米,它是一個水洞,順著沙路前行幾十米后,洞的高度突然變得很低,水面至巖頂僅有20厘米的空間,水深達1米左右。里面黑黝黝的一片,讓人害怕,不知道里面等待你的會是什么。
走過十多米,沿陰河?xùn)|岸繼續(xù)向前,突然峰回路轉(zhuǎn),洞體再次變得與入口處一般大小,同行者打趣地說,見織女姑娘還真難。踩著潺潺流水往里走,洞口有流水的梯級臺階,這叫邊石壩。洞壁上有千余只正在冬眠的蝙蝠。此時,洞已開始緩緩上坡,陰河漸漸埋入下層,右面巖壁再次出現(xiàn)“牛郎洞”里的“長城”奇觀,所不同的是這里上千米的“洞中長城”隨地段不同而各異,但均有“雕琢”之嫌。
離極限400米的地方,寬大的洞道突然縮成一道高約4米、寬3米的方形門。這是“洞中長城”的入口“城門”。
我們從“城門”左面向里走。進去后,洞變得寬闊起來,洞道里堆放著似人工打造待用的石料塊,洞壁好像是砌成的城墻,整齊美觀,拐彎處也有標準的角度,跟萬里長城的轉(zhuǎn)彎處沒有兩樣,砌成的墻壁在石塊與石塊的夾縫間,生成一種白色晶體的力解石。長城道上擺放著一塊長約8米、寬5米、厚1米的巨石。更為奇妙的是,在“城門”外,一旦有聲音,“天空”就會飄飄灑灑地下起“白雪”,一會兒便把門口鋪白。這樣的神奇不能不讓人產(chǎn)生遐想,神秘的“洞中長城”留給人們的到底是什么難解之謎?
中科院地質(zhì)研究所、地理研究所和動物研究所的有關(guān)專家進行了實地考察。以自然科學(xué)為研究對象的專家認為,碼口在4.5億年以前是極其平靜的大海,各類堆積物一層一層經(jīng)歐亞板塊運動,形成了今天的格局?!岸粗虚L城”是由發(fā)展比較緩慢的中厚層,由于之間的凝聚力不夠,出現(xiàn)坍塌后形成的,光滑整齊的洞壁看起來像人工用條石砌成的城墻,擺放在洞道像人工打造完畢待用的方石料,其實這一切都是天然的。以社會科學(xué)為研究對象的人士則認為,非天成,但也不是地球人的認知水平所能揭示的,對于它的形成應(yīng)該跳出人固有的思維模式。民間人士的猜測更為直接和大膽,認為是很多年前由天外來客所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