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哲
延吉市朝陽川鎮(zhèn)朝陽小學 吉林延邊 133000
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金正哲
延吉市朝陽川鎮(zhèn)朝陽小學 吉林延邊 133000
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改革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與過去教學不同的是,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更加強調情感的培養(yǎng)與投入,這是過去教師經常忽視的一個問題。實際上,情感與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樣,在教學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融入情感,可以使教學的環(huán)境變得更加和諧融洽,從而更有利于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情感培養(yǎng)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在這之中最為有效的一種方式就是采用情景創(chuàng)設的方式,使學生入情入境,下面本文針對這一方法加以詳細的探討。
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情境;情感
情感的養(yǎng)成是建立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并且集中體現了人們對待某種事物的態(tài)度,因此,不同情境所培養(yǎng)出的感情也不盡相同?;谶@一原理,將情感培養(yǎng)應用在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小學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忽視情感的培養(yǎng),但教學實踐證明,良好的情感培養(yǎng)不但有助于課題教學效果的提高,同時對學生個人良好品質的養(yǎng)成也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也就是說,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境有助于學生情感的養(yǎng)成,教師在開展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過程中,更應該注重寓情于景。
在教學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小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并且品德與社會教學本身就是相對枯燥的課程,很難吸引學生的興趣,而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就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可以針對這一階段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的故事情境,使學生們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明白道理,學習到正確的價值觀。
以《戰(zhàn)爭風云下的苦難》為例,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可以先通過講述故事將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將戰(zhàn)爭故事生動的講述給學生,在講述的過程中,教師要融入飽滿的情感,聲音洪亮,用自己獨特的情感感染學生,將他們引入情境之后,學生的內心就可以深深感受到戰(zhàn)爭的殘酷,以及戰(zhàn)爭給人類帶來的深重災難,激起學生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景,樹立熱愛和平的意識。通過對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讓學生在聽故事中學會思考,使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
其次,故事是學生在課堂上的重要學習材料,教師要引導學生,使其形成善于思考的能力,這樣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就不僅僅是聽了一個故事,而是在故事中懂得了一些道理,從而真正達到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的目的。同時,在新時代的發(fā)展過程中,現代化的科學技術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但是我們仍然不能忘記古代賢人志士為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要想將這筆精神財富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就要注重品德的教育與培養(yǎng),未來社會發(fā)展的人才是能夠將我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進行有機融合的人才,結合古人聰明的才智與現代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明,可以使學生明白一個道理,生活中從來不缺乏創(chuàng)造性,只要勇于創(chuàng)造,就會獲得收獲。
音樂的作用在情境創(chuàng)設和情感培養(yǎng)方面也是十分重要的。音樂是一門無聲的語言,是一門高尚的藝術,在音樂中學生可以放松身心,能夠更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因此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音樂是其中重要的方式之一。例如在講《我們的國粹》一課時,就可以利用播放京劇片段等形式,讓學生在悅耳的音樂中感受到國粹的精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師首先可以先利用多媒體播放京劇片段作為導課,引出國粹的教學內容。繼而詳細講解京劇為什么被稱為國粹,京劇為什么被稱為藝術中的藝術。并結合需要穿插播放一些其他的相關音樂,來讓學生比較其與京劇之間的差別。還可以在課堂上利用學生們比較熟悉的京劇片段設置一個情境,由學生分飾不同角色,通過角色扮演來進一步了解京劇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達到教學目的。通過音樂在教學中的運用,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還改善了整體的教學環(huán)境,將社會教學中的內容都蘊含在了音樂中,在歡快和諧的氛圍下,學生既學習到了知識,也認識到了繼承并發(fā)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意義。
道德情感是小學生道德認識與道德行為的紐帶,共產主義道德只有以激動人心的形象展現出來,才易于激發(fā)兒童的情感,易于使學生接受,進而受到教育。因此,當進行品德與社會教學時,可以通過組織一些精心設計的趣味性、形象性、實踐性的活動來進行。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為了使學生領悟“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內涵,在教學《我愛我的家》一課時,可以在班級中舉行《我愛我的家》的演講活動,活動中,可以讓學生們分別講述在不同工作崗位上的父母是怎樣教育、關心自己的,講述父母怎樣辛苦,自己應當愛父母,最后教師向全體學生提出號召:1)悄悄地觀察父母是怎樣關心、愛護自己的。2)訪問大哥哥、大姐姐和叔叔阿姨們是怎樣尊敬父母的。3)悄悄地為父母做件事,做件使父母最高興的事。
根據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響的心理特征,品德與社會課中可以利用電教手段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情景,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以情入理,情理交融。聽廣播、錄音、看影碟、幻燈片是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師應盡力多采用電化教學手段。例如,在教學《吃穿住話古今(二)》一課的時,教師首先利用幻燈展示出古代不同時期下人們的服飾圖片,帶領學生穿越時空,走進遠古,觀察遠古人用樹葉遮身和穿獸皮的圖片,之后再隨著時間的推移,依次播放麻衣、絲衣、棉布衣……等服飾,來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服飾的演變,并對這些服飾進行對比分析。最后在學生意猶未盡的時候,教師再總結說,我們現在服飾的面料可以說不計其數,不但有剛才幻燈片中播放的傳統(tǒng)的棉、麻、絲綢等面料,還有化纖、羊毛、萊卡、腈綸等等,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服飾的面料還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未來的服飾面料還會更加豐富多彩,我們的穿衣風格也會變得更加多樣。在這種電教創(chuàng)設的情境下,學生不僅看到了當代服飾的繁榮景象,更感受到了社會的開放,經濟的繁榮,科學技術的先進。同時,學生也初步學習了用聯系、比較、發(fā)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的方法,從而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活動中,應該以激發(fā)學生內心情感為基礎,采用情境創(chuàng)設的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個人品質,使學生對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有初步的認識。小學階段正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yǎng)成的關鍵性階段,因此,運用恰當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在當下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
[1]朱洪幫.寓素質教育于品德與社會教學之中[J].學周刊,2011(34)
[2]衛(wèi)花崗.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探析[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03)
[3]許靜.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實效性[J].小學教學參考,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