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鑫
(貴州大學人文學院,貴州貴陽2012020008)
淺談《群經(jīng)平議》的特殊句式觀念
魏鑫
(貴州大學人文學院,貴州貴陽2012020008)
本論文選取的是清末著名學者、文學家、古文字學家俞樾的代表作《群經(jīng)評議》中三禮部分作為考察的對象,對其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俞樾的特殊句式觀念進行了揭示和分析。據(jù)我所考察《群經(jīng)評議》中所體現(xiàn)的俞氏的特殊句子觀念主要有被動句、判斷句、比喻句、疑問句、兼語句、省略句等六種類型。
《群經(jīng)評議》;三禮;句式觀念;形式
眾所周知,在古代漢語與現(xiàn)代漢語的句式是大不相同的,一個很直觀的表現(xiàn)就在于,古代的句子往往比較短小精悍,而今天的句子則很長;又有古代的句子比較“文言”,而自五四運動以來,我們告別文言文已經(jīng)很久了[1]。但是對于古代漢語來說,對古人語法觀念的研究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思想、語言與風俗習慣,對于今后漢語語法的發(fā)展走向也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把握。
雖然大部分學者對古人在語言表達中的句式都有所研究,但是對于《群經(jīng)平議》此書中所涉及到的作者的特殊句式的觀念還是沒有人研究過,所以本篇文章在窮盡《群經(jīng)平議》這部書考察的基礎上,對書中所體現(xiàn)的俞氏的特殊句式觀念進行了梳理和總結(jié),希望能為古代漢語語法的研究提供一些資料和貢獻,而在分析中存在的不足之處也歡迎各位進行批評指正。
1.1 被動句
《群經(jīng)平議》中涉及的俞氏被動句觀念主要以“為N所V”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2],共有2例。例1:與為人后者射義
樾謹按:與之訓奇,未聞其義,且奇為人后,義亦未明。鄭君徒以為人后者,禮所不禁,乃與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并論,故不得已從與字生義,曲為之說,恐不然也。后疑役字之誤?!睹献印す珜O丑篇》不仁不智,無禮無義,人役也。人役而恥為役,由弓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是古有為人役之說。《王制》曰:凡執(zhí)技以事上者,說史射御醫(yī)卜及百工,凡執(zhí)技以事上者不貳事,不移官出鄉(xiāng),不與士齒。此經(jīng)為人役者,即其人矣,其人本賤出鄉(xiāng),卽為士所不齒。故曰:賁軍之將,亡國之大夫,與為人役者不入,其余皆入,役與后字形相似。又經(jīng)中多言為人后,罕言為人役,因而致誤耳。(《群經(jīng)平議·小戴禮記四》)P366
按:俞氏認為“后”當為“役”字,“為人后者”即“為人役者”。為人役者,即其人矣,其人本賤出鄉(xiāng),即為士所不齒。役為動詞奴役之義,為人役者即被人所奴役之義,此句為被動句,作者又訓“為人役者”即“為士所不齒”,此句也為被動句,即被士人所不齒之義。從俞氏用“為N所V”的形式對此句進行訓釋便可知他對被動句的固定用法是略知一二的。例2:禮聞取于人,不聞取人曲禮
《鄭注》曰:謂君人者取于人,謂高尚其道取人,謂制服其身。
樾謹按:取當為趣?!夺屆屟哉Z》曰:取,趣也。是取與趣聲近義通?!肚f子·齊物論篇》趣舎不同,趣舎即取舍也,字亦通作趨?!妒酚洝げ膫鳌汾吷嵊袝r,趨舍亦卽取舍也?!稘h書·藝文志》茍趨省易?!稁煿抛ⅰ吩唬黑呑x曰趣,謂趣向之也。然則取于人者,為人所趣向也;取人者,趣向人也。此即王前士前之意?!夺屛摹烦鋈∮谧衷唬号f七樹反為趣就師求道也。舊讀正得其字,但以就師求道為言,則義轉(zhuǎn)隘矣。(《群經(jīng)平議·小戴禮記一》)P302
按:俞氏指出“取”當為“趣”?!夺屆め屟哉Z》曰:“取,趣也”。是取與趣聲近義通。從俞氏訓此句為“取于人者,為人所趣向也;取人者,趣向人也”可知俞氏對“于”字表示被動和用“為N所V”的形式對被動句進行訓釋有非常明確的意識。
1.2 判斷句
俞氏的判斷句思想貫穿于他對文本的理解和
例1:調(diào)悅者,情之道也。
盧注曰:“言調(diào)悅者,治人情之道也。”
樾謹按:如盧注必增出治字,于義方足,始非也。道當為首,上句曰:“躬行者,政之始也?!贝司湓弧罢{(diào)悅者,情之首也”,兩句一律。言政以躬行為始,情以調(diào)悅為首也,古字首與道通?!吨軙ぼ橇挤蚱贰白有〕剂挤蚧馈!薄度簳我纷鳌盎住薄!妒酚洝で厥蓟始o》“追首高明”,《索隱》曰:“會稽刻石文”,首作道,并古人叚道為首之證。(《群經(jīng)平議·大戴禮記二》)P290
例2:食谷者,智惠而巧
樾謹按:旣警言智惠不必更言巧矣,巧當作夭,聲之誤也。食谷者,智惠而夭,與下句食氣者,神明而壽相對?!痘茨献印氛髫?,當據(jù)以訂正。(《群經(jīng)平議·大戴禮記二》)P301
按:上兩例分別從上下文文義一律方面來體現(xiàn)他的判斷句觀念。俞氏在例1中指出古字“首”與“道”通,“道”字當為“首”。又指出上句曰:“躬行者,政之始也?!迸c此句“調(diào)悅者,情之首也”,兩句一律。且對兩句的分析為“言政以躬行為始,情以調(diào)悅為首也”,由此可知俞氏不僅知道此兩句的結(jié)構(gòu)一致(即為判斷句)且指出了“惆悅者”“躬行者”分別為“情之首”和“政之始”的語義判斷對象,這與判斷句的含義正好吻合。例2俞氏指出“巧”當作“夭”,聲之誤也。且指出“食谷者,智惠而夭”與下句“食氣者,神明而壽”相對。由此可知他對“……者,……”[3]這一句型即判斷句有一定的認識。
例3:鼗倚于頌磬,西纮。大射
注曰:“纮,編磬繩也。設鼗于磬西,倚于纮也?!遍兄敯矗捍水斪x云鼗倚于頌磬(句),西纮(句)。猶上文云建鼓在阼階西(句),南鼓也。鄭解纮為編磬繩,未得其義。纮者,所以維鼗之兩耳也?!吨芏Y》小師注曰:“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搖之耳,還自擊其說,鼗之制,視此注加詳,鼗有兩耳,必用繩系之。所謂纮也,西纮者,言其倚于頌磬東面也,倚于頌磬東面,則纮垂向西,若倚于西面纮必垂向東矣,故經(jīng)言西纮所以明其倚在磬東也,鄭誤解纮字,故不得其旨。若如鄭義則當云鼗設于頌磬,西倚于纮,其文方明。安得但云鼗倚于頌磬西纮乎?(《群經(jīng)平議·儀禮一》)P255
例4:三曰:“師以賢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
“云師諸矦師氏者,此一經(jīng)皆據(jù)諸矦”。又經(jīng)云:“以賢得民,是諸矦師氏也?!痹疲骸叭逯T矦氏有六藝者,以經(jīng)云以道得民。氏職云:“掌教國子以道教之六藝,故知諸侯氏不可同天子之官,故變言儒儒亦有道德之稱也?!?/p>
按:3、4兩例俞氏直接用判斷句的形式對文中的詞語進行訓釋。例3俞氏指出鄭解“纮”為“編磬繩”,未得其義?!袄€者,所以維鼗之兩耳也”。俞氏在注文中用了判斷句即“……者,所以……也”對纮進行了解釋,由此表明他對判斷句有所掌握。4例俞氏直接用判斷句的形式即“……者,……也”對句子“師”和“儒”進行了解釋。
1.3 比喻句
俞氏的比喻句觀念主要從詞義解釋和語序調(diào)整兩方面表現(xiàn)出來[4],共2例。
例1:在國統(tǒng)民如恕,在家撫官而國。
孔氏補注曰:“如,而也;而,如也。君統(tǒng)民而能恕大夫,撫私臣如在國?!?/p>
樾謹按:孔以下而字為如字是也。以上如字為而字非也。上如字乃本字,下而字為如之叚字?!睹献印るx婁篇》“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上句用如字,下句用而字,正與此同。恕當為帑字之誤也?!抖Y記·中庸篇》“樂爾妻帑”,鄭注曰:“古者,謂子孫曰帑,統(tǒng)民如帑猶言愛民如子也”。帑誤作恕,因并如字之解而失之,且與下句義不一律矣。(《群經(jīng)平議·大戴禮記二》)P292
按:俞氏首先指出上一“如”字乃本字,下“而”字為“如”之叚字。此句當為在國統(tǒng)民如恕,在家撫官如國。而俞氏隨后又指出恕當為帑字之誤也,古者,謂子孫曰帑,則“統(tǒng)民如帑”猶言“愛民如子也”。從俞氏對此句的訓釋可看出他對比喻句有著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即都用打比方的方法去說明事理。例2:作宮室高臺污池,土察以民為虐。
盧注曰:污洼也,察深也。言洞地為池也??资涎a注曰:察之字,從宀土,察葢窟室之屬與。
樾謹按:盧說固非孔說,更為無據(jù),疑土察二字不連上,讀作宮室高臺污池,其文已足。土察當為土蔡,《說文·豐部》豐艸,蔡也。象艸生之散亂也,讀若介。哀元年《左傳》以民為土芥,芥卽豐字,因豐讀如介,故卽以介為之而又叚用,從艸之芥耳。此文言上察猶彼文言土芥也,察者蔡之叚字,猶芥者,豐之叚字也。疑大戴原文本作以民為土察猶云以民為土芥也。以民為三字傳寫偶奪而校補者,誤著之土察二字之下,則文不成義,遂據(jù)下文說紂事有以為民虐之文,臆增虐字,不知以為民虐文義可通,以民為虐,文義不可通,卽此知非戴記原文矣。(《群經(jīng)平議·大戴禮記二》)P296
按:俞氏認為“土察”當為“土蔡”,豐艸,蔡也。象艸生之散亂也,讀若介。且俞氏對此句語序進行了調(diào)整,疑大戴原文本作“以民為土察”猶云“以民為土芥也”,即把人民看成土芥,從俞氏對此句的訓釋可知他對比喻句有一定的了解。
1.4 疑問句
主要是通過對標志性詞語的解釋來反映的。例1:機其文之變也,其文變也。
盧注曰:機,危也。謂二禮動行九事,皆有其文,每變不同也。
樾謹按:盧訓機為危,文不成義矣。機當作幾,古書每以幾為豈字?!盾髯訕s辱篇》曰:幾直夫芻豢稻梁之縣,糟糠爾哉。又曰:幾不甚善矣哉。《大略篇》曰:幾為知計哉。楊倞《注》曰:幾讀為豈?!妒酚洝舨紓鳌啡讼辔耶斝隙?,幾是乎。徐廣曰:幾一作豈,并其證也,幾其文之變也,猶曰豈其文之變邪,古書也邪字通用,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序所謂如而靡異邪也,弗殊是也。此兩句乃自為問答之辭,豈其文之變邪其文變也,文義正相應。因叚幾為豈為豈,叚也為邪而幾字又從木作機,于是其義雖通,孔氏遂疑其文變也,四字為衍文矣。(《群經(jīng)平議·大戴禮記二》)P300
按:俞氏指出盧訓“機”為“?!?,文不成義矣?!皺C”當作“幾”,古書每以“幾”為“豈”字。隨后俞氏例舉了許多幾讀為豈的例子,且指出古書中“也”“邪”字古通用。俞氏例舉了陸德明的《經(jīng)典釋文》中“序所謂如而靡異邪也,弗殊是也”。且分析出此兩句乃自為問答之辭,豈其文之變邪其文變也,文義正相應。由此可知,俞氏對“幾(豈)”的疑問副詞作用和疑問句有很明確的認識。
例2:凡侯,天子熊侯白質(zhì),諸侯麋侯赤質(zhì),大夫布侯畫以虎豹,士布矦畫以鹿豕。
注曰:“此所謂獸矦也,燕射則張之鄉(xiāng)射及賓射,當張采矦二正而記此者,天子諸矦之燕射,各以其鄉(xiāng)射之禮,而張此矦由是云焉。白質(zhì)、赤質(zhì)皆謂采,其地不采者,白布也。熊麋、虎豹、鹿豕皆正而畫其頭象于正鵠之處耳?!?/p>
樾謹按:虎豹鹿豕言畫而熊麋不言畫,則熊矦麋矦皆皮矦也?!吨芄佟匪爵迷唬骸按笊鋭t其虎侯、熊矦、豹矦設其鵠,諸矦則其熊矦豹矦,卿大夫則其麋矦皆設其鵠,鄉(xiāng)射之禮閷于大射,故天子降而用諸矦之熊矦,諸矦降而用卿大夫之麋矦,于是大夫不得用皮矦降諸侯,降而用卿大夫之麋矦,于是大夫不得用皮矦而用獸矦矣,”其說詳。后鄭君因《燕禮》云若射則大射,正為司射如鄉(xiāng)射之禮,而考工記梓人云張獸矦,則王以息燕,是王燕射用獸矦,故謂天子諸矦鄉(xiāng)射亦用獸矦,不知所謂,如鄉(xiāng)射之禮者,如其禮非必如其矦也,此記專言鄉(xiāng)射之事而云天子熊矦諸矦麋矦,則天子諸矦鄉(xiāng)射之用皮矦塙有明證,安得以《周禮》之熊矦麋矦為皮矦而此記之熊矦麋矦為獸矦乎。(《群經(jīng)平議·儀禮二》)P252
按:俞氏在注文中指出“天子諸矦鄉(xiāng)射之用皮矦塙有明證,安得以《周禮》之熊矦麋矦為皮矦而此記之熊矦麋矦為獸矦乎?”俞氏用了疑問句的形式對鄭注進行了質(zhì)疑,由此可知他對疑問句形式和用法的掌握。
1.5 兼語句[5]
例:至于階,讓大夫先升一等。
注曰:“讓不言三,不成三也。凡升者,主人讓于客三敵者,則客三辭主人,乃許升亦道賓之義也。使者尊主人三讓,則許升矣。今使者三讓,則是主人四讓也。”
樾謹按:注文今字乃令字之誤,此蓋申說上文,讓不成三之義,禮有三讓無四讓,若令使者三讓,則主人必又一讓,然后使者乃升,是主人四讓矣,禮所無有也。鄭君說此正破古文作三讓之非,自令誤為今,其義遂晦,疏謂鄭君兩言之失其旨矣。(《群經(jīng)平議·儀禮二》)P260
按:根據(jù)俞氏對注文的校誤可知他對兼語句有一定的認識。俞氏認為“今使者三讓”中今當為令字之誤,則此句當為令使者三讓,“令”為動詞,“使者”為動詞“令”的賓語同時使者又是“三讓”的主語,經(jīng)過俞氏對今字的校誤可知他對今之所謂兼語句有一些意識。
1.6 省略句
俞氏的省略句觀念主要體現(xiàn)在邏輯事理分析方面,有1例。
例:壹發(fā),中三矦皆獲
注曰;“矢揚觸或有參中者?!薄妒琛吩唬骸扒浯蠓蛑魃鋮⒊@士,主射豻矦,其中或揚觸容中,刖矦皆與釋?!?/p>
樾謹按:鄭意葢以經(jīng)有壹發(fā)二字,故云矢揚觸或有參中者,謂壹發(fā)而中三矦也,疏家未得其旨。然壹發(fā)中三矦,實非事之所有。疑鄭注亦非經(jīng)意也,今按壹發(fā)二字,當自為句。葢上文每射必發(fā)四矢,至此文公命復射,則曰:“旰君勤矣。”雖云欲者射,不欲者止,然制禮者,豈能逆料人之不欲而為之制乎?是故正射發(fā)乘矢復射,則止發(fā)一矢,所以使人人得射也,又以射止壹發(fā)恐不中者多,故曰:“中三矦皆獲所以寬假之,使易中也?!笔ト酥Y,委曲詳盡如此禮,本人情于此見矣。(《群經(jīng)平議·儀禮一》)P256
按:俞氏首先指出“壹發(fā)中三矦,實非事之所有”。疑鄭注亦非經(jīng)意也,今按“壹發(fā)”二字,當自為句。隨后俞氏給出了“一發(fā)當自為句”的原因即“止發(fā)一矢,所以使人人得射也”,由此可知俞氏認為“一發(fā)”之前省略了主語“人人”,從俞氏對此句的斷句和對主語的補充不難看出他的省略句觀念。
2.1 俞氏《群經(jīng)評議》三禮中涉及多種特殊句式觀念及其表達方式
主要有:
被動句,俞氏被動句觀念主要以“為N所V”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
判斷句,主要從他對文本的訓釋中體現(xiàn)出來。
比喻句,主要是從詞義訓釋和調(diào)整語序兩方面表現(xiàn)出來。
疑問句,通過對標志性詞語進行解釋而反映出來的。
兼語句,對文本的校誤來體現(xiàn)他的兼語觀念。
省略句,從邏輯事理的角度來表現(xiàn)他對省略句的理解。
特殊句式觀念類型及其表達方式之例數(shù)統(tǒng)計
2.2 結(jié)語
據(jù)上表可知,《群經(jīng)評議》三禮中涉及的特殊句式觀念共有12例,判斷句最多有4例,被動句、比喻句和疑問句各有2例,兼語句和省略句僅見1例。所用到的表達方式有7種,其中詞義訓釋、術(shù)語運用和對標志性詞語進行解釋共有8例,占總數(shù)的67%,由此可見,俞氏對句式的分析主要還是建立在對文本的訓詁釋義之上,雖然他沒有直接、正面的指出他的句式觀,但我們不難看出他對特殊句式是有意識的。
[1]王力.古代漢語[M].北京:中華書局,1962.
[2]孫良明.清人關(guān)于句法結(jié)構(gòu)規(guī)則的分析[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1997,(1).
[3]孫良明.王念孫的句式類比分析法[J].古漢語研究,1994,(4).
[4]朱德熙.語法答問[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5]貢桂勇.《春秋公羊傳》對句法結(jié)構(gòu)的分析[J].滁州學院學報,2006,(5).
責任編輯:周哲良
H109.2
A
1672-2094(2015)03-0052-04
2015-04-20
魏鑫(1990-),女,江蘇徐州人,文學碩士。研究方向:古代漢語語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