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平(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翰爾族區(qū)梅里斯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臨床交流?
血液檢測指標在臨床診斷冠心病患者中的運用效果
劉曉平
(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翰爾族區(qū)梅里斯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0)
目的 分析血液檢測指標在臨床診斷冠心病患者中的運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9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2例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體檢人員52名作為對照組。兩組受檢人員均取晨起空腹靜脈血,對其相關指標進行檢測并對比。結果 兩組受檢人員平均血小板體積、紅細胞分布密度等檢測值比較,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受檢人員高敏心肌肌鈣蛋白、心肌肌鈣蛋白T、心肌肌鈣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檢測值比較,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高敏心肌肌鈣蛋白、心肌肌鈣蛋白T、心肌肌鈣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檢測值變化能夠反應出患者心肌受損程度;根據(jù)平均血小板體積、紅細胞分布密度檢測值變化可判斷患者預后,因此,血液檢測指標對冠心病發(fā)生、發(fā)展、預后均具有重要意義。
血液檢測指標;冠心?。辉\斷
冠心病為內科常見病與多發(fā)病,其由于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引發(fā)血管腔阻塞或狹窄,造成的心肌缺氧、缺血、壞死性疾病[1]。冠心病具有發(fā)病率高、死亡率高等特點,嚴重威脅患者生命。相關資料報道[2]:心肌梗死患者治療時每延誤1 h,死亡率上升25%,因此,探尋能夠及時反應患者病情發(fā)生、發(fā)展、預后的檢驗指標是改善患者預后的關鍵。本文選取冠心病患者與同期體檢人員作為研究對象,將其血液相關指標進行檢測并對比,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9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52例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體檢人員52名作為對照組。觀察組男29例,女23例;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62.4±2.7)歲。對照組男27例,女25例;年齡51~79歲,平均年齡(62.6±2.9)歲。排除標準:腫瘤患者;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嚴重感染患者;甲狀腺功能異?;颊摺H脒x標準:知情同意參加本次研究的人員。兩組研究對象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取兩組研究對象的晨起空腹靜脈血2 mL,采用Sysmex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XE-2100型)對血小板體積、紅細胞分布密度等指標進行檢測;采用P-8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E-170型電化學發(fā)光免疫全自動分析儀對高敏心肌肌鈣蛋白、心肌肌鈣蛋白T、心肌肌鈣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指標進行檢測。標本診斷由臨床醫(yī)師完成,血液抽取后在1 h內完成相應測定。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對比兩組平均血小板體積;紅細胞分布密度;高敏心肌肌鈣蛋白;心肌肌鈣蛋白T;心肌肌鈣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指標檢測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平均血小板體積、紅細胞分布密度等檢測值比較
兩組平均血小板體積、紅細胞分布密度等檢測值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平均血小板體積、紅細胞分布密度等檢測值比較()
表1 兩組平均血小板體積、紅細胞分布密度等檢測值比較()
?
2.2 血液相關指標檢測值比較
兩組高敏心肌肌鈣蛋白、心肌肌鈣蛋白T、心肌肌鈣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檢測值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液相關指標檢測值比較()
表2 兩組血液相關指標檢測值比較()
組別 n高敏心肌肌鈣蛋白(μg/L)心肌肌鈣蛋白T(μg/L)心肌肌鈣蛋白I(μg/L)肌酸激酶同工酶(IU/L)觀察組 52 2.08±2.131150.87±0.96 15.35±9.38 142.51±26.37對照組52 — — — 111.94±5.38 t 8.85 10.69 9.17 8.32 P <0.05 <0.05 <0.05 <0.05
冠心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高脂血癥、高血壓、高粘血癥、內分泌功能低下、高齡等是引發(fā)冠心病的重要因素。隨著人們對冠心病研究的不斷深入,大量研究結果證實[3],血液相關檢測指標變化對預測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預后均具有重要意義。
血小板激活與聚集是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血小板在人體內常以靜止、圓盤狀形態(tài)存在,但隨著血小板激活其形狀也從圓盤狀改變?yōu)槊瑺睿“弩w積隨之增加。平均血小板體積是反應血小板大小、活性的重要參數(shù)[4]。肖剛等人研究表明[5],血小板體積越大,其活性越強,機體出血時間相應縮短。血小板活性增強是導致血栓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紅細胞計數(shù)上升可致動脈管腔狹窄,導致心肌缺氧、缺血,從而引發(fā)灌注損傷。因此,平均血小板體積、紅細胞分布密度增高可作為預測冠心病患者預后的重要因子。
隨著檢驗科學發(fā)展,心肌特異性因子,如高敏心肌肌鈣蛋白、心肌肌鈣蛋白T、心肌肌鈣蛋白I現(xiàn)今已成為預測心肌損害的金標準,因正常受檢人員機體內不含有上述指標,故心肌特異性因子與肌酸激酶同工酶均可做為冠心病診斷標準。
綜上所述,血液檢測指標是臨床診斷冠心病的重要參考依據(jù),血液相關指標變化程度可對疾病發(fā)生、發(fā)展、預后起到預測作用,對指導臨床用藥方案及促進患者病情轉歸均具有重要意義。
[1] 李少蘭.冠心病患者血液檢測指標結果分析[J].當代醫(yī)學, 2014,32(25):87-88.
[2] 曹亦軍.80例冠心病患者的血流變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1,09(10):1576,1647.
[3] 韋 勇.冠心病患者血液檢驗的相關指標研究[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4,18(8):127,129.
[4] 李國杰.冠心病患者血液檢驗的相關指標檢測[J].醫(yī)學信息,2014,05(23):206.
[5] 肖 剛.不同血液檢測指標在冠心病臨床診治中的應用價值[J].當代醫(yī)學,2014,21(16):51-52.
本文編輯:張 鈺
R541.4
B
ISSN.2095-6681.2015.014.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