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賓·凱勒 (德),魏霖霖 譯,張修楓 校
一直以來,兒童的游戲都是開放空間的規(guī)劃和利用的主題之一,但體育運動呢?直到20世紀90年代,只有那些由正式的體育組織發(fā)起的活動才被認為是真正的體育運動。體育運動要在適當?shù)捏w育場地中進行,在城市空間中則比較少見,而且這些體育運動主要被體育俱樂部和商業(yè)組織所統(tǒng)治。但現(xiàn)在,這一概念已經(jīng)被顛覆了(cf.Klaus,2012)。實際上,當前大部分人都在公共空間中進行體育運動。散步、騎車、輪滑、滑板、健走、攀巖、球類運動、跑酷和許多其他非正式的運動活動以及那些涉及到身體活動的項目都被視為體育運動。因此,體育、游戲和身體鍛煉應(yīng)在開放空間、生活環(huán)境和城鎮(zhèn)規(guī)劃等不斷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以長遠的態(tài)度來看待(Wopp,2012; K?hler,2014b)。
當然,開放的空間并不一定就是自由(free)【注1】的空間。一般來說,空間即指封閉區(qū)域的外圍,可以用于一般的公共用途。但是,在空間的使用上,如若允許沒有管制、自我主張的使用,開放的空間就不是自由的。舉例來說,一個運動場的設(shè)備、建造和性質(zhì)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兒童進行活動的類型。正式的使用規(guī)則往往限制了使用的對象,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哪些種類的游戲和運動是被允許或被禁止的。正式的章程、使用指南、非正式規(guī)則以及所有者的權(quán)力等因素也能夠決定在公共公園和廢棄的土地上可以進行哪些活動,這并不違反公安部門所制定的規(guī)章制度。因此,盡管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自由空間,我們?nèi)匀幌MA簟白杂煽臻g”這一術(shù)語。因為“自由”一詞所闡述的思想,尤其是關(guān)于人類的流動性的斷言,是不容忽視的。本文首先展示在城市環(huán)境下人類所必須的身體活動,然后闡述在目前的流動環(huán)境下人類如何進行此類活動,最后討論我們在城市自由空間未來發(fā)展上的期許。期間還會結(jié)合我們所制定的大量的體育發(fā)展規(guī)劃的成果進行討論(K?hler,2012, 2014b)。
兒童應(yīng)該健康地成長,他們需要合適的環(huán)境促進其發(fā)展。身體活動和游戲是他們獲得鍛煉的重要方法,這些鍛煉可以使他們獲得重要的經(jīng)驗,從而變得能干、自信、有安全感(Becker,2006)?;瑒?、左右搖晃、蕩秋千、平衡性運動、攀爬、捉迷藏、探險、在建筑物中冒險,或者玩水、玩土、玩沙子和泥巴等等,待在戶外同大自然接觸,會逐漸了解一些簡單的運動形式,這對兒童來說是最流行的活動。這些運動有都需要保護措施、刺激、多功能、形式自由以及需要開放空間等特征。但是,無論是在數(shù)量上還是在質(zhì)量上,城鎮(zhèn)中都缺少這樣的自由空間。即便市政部門在為兒童的玩耍環(huán)境的提供上做了一定的努力,也確實做出了一些成效,可是大多數(shù)游樂場地也只有標準化、卻毫無想象力的設(shè)備,只能提供形式有限的活動,沒有任何想像的空間。例如,單向的搖擺木馬,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還算有趣,但很快就會失去吸引力。而且?guī)缀鯖]有可供玩耍和劃船用的水,游戲設(shè)備破損,游樂區(qū)域既缺乏保護也不鼓勵監(jiān)護人長時間停留。兒童和家長都抱怨游樂場地和球類場地糟糕的衛(wèi)生狀態(tài),以及不安全乃至恐懼的心理感受。如果人行道足夠安全,那也可以作為兒童嬉戲的空間。然而這種情況并不多見,由于機動車的迅速發(fā)展,城鎮(zhèn)兒童的游戲空間被大大局限了。
青少年需要有專屬于自己的活動環(huán)境。來自不同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的男女生和年輕人有著不同的行為類型(Becker,2006)。他們在公共空間里進行自己的運動,隨便、自由、運動規(guī)則自成一派,也無需監(jiān)管。通常是存在于各自文化背景下的另類的聚集地中。輪滑、自行車越野、花樣滑冰、街球、跑酷、騎行等都是他們自我表達的方式。對他們來說,跑酷是從A點到B點最有效的方法,對輪滑者來說,墻體和欄桿等障礙物是一種挑戰(zhàn),等待被他們戰(zhàn)勝與掌控。整個城鎮(zhèn)都成為他們的游戲場。盡管車道不是為身體活動而規(guī)劃的,在青少年眼中卻是潛在的溜冰場地(如人行道、廣場、街道都可以用來騎行或輪滑)。由于這些場地并非為這種活動設(shè)計,因此其表面質(zhì)量不一定能滿足活動的要求。為了能夠進行這些活動,他們利用小型運動館和多功能混凝土覆蓋區(qū)域練習,比如像輪滑和特技越野這樣的活動,可以不經(jīng)過允許將工業(yè)廢棄地開發(fā)為臨時運動場地,這種行為是自發(fā)組織的,也是被允許的(Bauermeister& Dobberstein,2013;B?nsch,2014;Misselwitz et al.,2007)。所有這些例子表達了一種贏得勝利和獲得自主權(quán)的元素(Rauterberg,2013)以及他們獨有的文化。這一活動加上這些元素就是對個人以及其所征服的自由空間的責任心的體驗。
超過80%的城市總?cè)丝?,偶爾或?jīng)常地,會去騎自行車、慢跑、遠足、散步、踢足球比賽或者簡單的踢著玩。有的人選擇開放空間,比如公園、綠地、休閑場地、河岸;有的人選擇公共空間如車道、廣場、小路;還有些人選擇專門的運動場地,如保齡球場等。對于像輪滑這樣的現(xiàn)代運動而言,成年人的比例也在逐步增加,你可以一直滑到老。在大城市,甚至有越來越多的人使用體育器械作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如滑板車、輪滑、長板、競賽自行車。在不同的城鎮(zhèn)、城區(qū)、環(huán)境、文化和年齡的族群中,從事體育運動的人數(shù)和運動種類是不同的。對成年人來說,運動和體力活動是自己生活方式和社會地位的一種體現(xiàn)。如今的青年人和中年人則更喜歡耐力訓練、健身、戶外運動以及足球。60歲以上的人則選擇不那么激烈的運動,如騎車、散步和體操。而游泳頗受各年齡層人群的歡迎。成年人可以自行決定何時、與誰、用什么方式以及在哪里進行鍛煉。對他們而言,決定性因素在于運動地點是公共空間還是自由空間,尤其是在距他們較近的地方,就需要具備以下條件:(1)便利性(距離、設(shè)施維護、燈光、安全、交通、障礙物、利益沖突);(2)適宜運動(地表狀況、長度、障礙物、多種目的、開放性、有專人管理、不被干擾);(3)任何時候都可以使用,不受天氣條件限制。
在公園、綠地以及綠化隔離帶的游憩區(qū)(例如河岸),主要是一些個人的、沒有專人組織管理的體育運動,還有一些新興的、越來越受歡迎的運動形式(如走繩),這其中包含著獨特的放松、娛樂和社交的文化特性。以耐力為主的活動形式(如跑步、騎行、健走),大部分基本在相同的場地上進行(如自行車道、街道、人行道)。但成年人也會對自由和公共空間中被忽略的環(huán)境狀況不甚滿意。
對那些年長的人來說,運動和體力活動有一種完全不同的意義。力量、耐力和靈活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流失。可活動項目變得越來越少,同時會導致他們逐漸淡出公共空間,進而遠離社交生活,變得越來越孤獨。保持自己的可活動性對他們來說意味著可以繼續(xù)獨立自主地參與生活、維持友情、購物、與孫子去游樂場或者參加體操團體等其他活動。他們已不再對運動感興趣,但保持活動性對他們卻至關(guān)重要。因此,以下這些情況對他們來說是相當大的障礙:照明條件差、綠燈時間太短、長椅和廁所太少、附近沒有可以坐下休息的地方、僅有的可休息的地方不安全、綠色空間缺乏維護、路緣石太高以至于助步器無法抬起通過等等。如果周圍的障礙少些,他們就會有更多的機會與人交往,每天的生活也會更輕松。歐洲的很多城鎮(zhèn)已經(jīng)建立起了適合老年人的特別公園(Generation Park),但是僅憑現(xiàn)有研究,這些公共建設(shè)的效果尚待檢驗(Diketmüller et al.,2012)。
體育活動的需求和實行(如上文所述)與當前和未來的城鎮(zhèn)與都市自由空間的發(fā)展之間有著關(guān)聯(lián)。事實上,人們對于適于運動、游戲和鍛煉的自由空間的需求,與不受人類掌控的社會發(fā)展因素、經(jīng)濟力量、利益沖突以及共同的社會目標與問題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
由于人口密度低、綠化區(qū)域多樣,農(nóng)村地區(qū)并不缺少可以用于體育活動的自由空間(如草甸、小徑、森林、球類娛樂區(qū)、娛樂場)。然而,在城鎮(zhèn)和城鎮(zhèn)化住房發(fā)展的過程中,人們正在經(jīng)歷著生活空間的高密度增長(BBSR,2012)。城鎮(zhèn)已經(jīng)變成了極富吸引力的中心,其空間的擴張也伴隨著人口的不斷流入和居民對生活空間需求的不斷增長。建筑用地密度的增長與土地價格的上調(diào)成正比。正因如此,當前和潛在自由空間的經(jīng)濟收益性壓力也在增加(cf.Hofman&Gruehn,2010)。當前階段較低的利率導致住宅建筑的不斷增多。但住宅樓的增多意味著需要搶占那些本應(yīng)作為自由空間的土地。不僅如此,交通需求增加導致個人機動車的增加,進而對自由空間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都產(chǎn)生了影響。因此,城鎮(zhèn)中心內(nèi)適于體育活動的自由空間大多位于交通不便、安全性低而且缺少吸引力的位置。在高密度低租金的住宅區(qū)內(nèi),自由空間更加稀有,其區(qū)域大小只能達到法律要求的最低標準和最低配置。
為運動、游戲和體育鍛煉而設(shè)置的自由空間顯然是一件奢侈品,當前城鎮(zhèn)很難負擔,因為除了部分公園有入場費用之外,大部分的自由空間都無法直接獲得經(jīng)濟效益。這種非物質(zhì)非直接的影響難以量化,而且自由空間的體育活動并不能反映政府在社會、青年或健康預算上的縮減。實際上,自由空間的設(shè)立意味著在公共管理和投資預算中需要較大比例的投入——盡管有時事實并非如此。自由空間的維護和更新所需要的巨大成本通常導致社區(qū)被迫節(jié)約開支而嚴重忽略了自由空間的維護,進而使這些空間雜草叢生。因為市政部門不能做到對公共財產(chǎn)給予與財政支出相當?shù)年P(guān)心和尊重,導致他們也很難得到公眾的支持。面對有關(guān)公共空間的決策時,市政部門通常會傾向于維持現(xiàn)有財政支出,不會考慮人口增長帶來的需求變化,而考慮到地方財政的困難情況,這種做法乍一看也無可厚非。但是,這卻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開放空間對德國的國民生產(chǎn)總值做出了巨大的間接貢獻?;钴S的戶外運動者在運動和鍛煉等相關(guān)項目上花費的資金總計 710億歐元,約為運動類總花費的 70%(Preuβ,Alfs&Ahlert,2012)。從這個角度來說,自由空間實際上是具有更高經(jīng)濟價值的空間。
不同城鎮(zhèn)之間充滿了對顧客、生意和技術(shù)人員的競爭,也會用富有吸引力的自由空間和綠色空間為自己做廣告。因此,新的居民會希望這里有適宜自己和孩子們進行休閑活動的區(qū)域。一些有組織的戶外運動也會侵占公共空間。與此同時,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擁護者們主張在城鎮(zhèn)中心增加綠色空間,以提高城鎮(zhèn)空氣質(zhì)量,降低污染。在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及一些人所做的努力,他們?yōu)榱斯怖娑棺h城鎮(zhèn)快速的經(jīng)濟化發(fā)展,堅持公共空間應(yīng)當作為公共利益受到保護與重新設(shè)計,從而維護了公共空間(Ferguson,2014)。因此,很多住宅附近的閑置空間得到了清理,并且創(chuàng)造了一些綠色區(qū)域,新建的高質(zhì)量的住宅區(qū)的周邊,也有很好的設(shè)計可以用于體育活動。但是,城鎮(zhèn)自由空間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向要只從宏觀與政治角度考慮,以體育運動為導向的自由空間依然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cf.Adam,Biecker&Sondermann,2014;Scholz, 2014)。
鑒于政府自上而下的層級管理模式,由市政當局規(guī)劃的城市自由空間很難滿足廣大市民的需求(K?hler,2014a)。除了可能的公共利益,市政部門必須在一開始就考慮很多問題,諸如項目的資金來源、安全問題、財政問題、后續(xù)的花費、設(shè)施的控制、政治接受度、媒體的積極響應(yīng)以及公共沖突的避免等。盡管地方上的規(guī)劃項目有民間代表的參與,但他們的意見也在隨后的規(guī)劃過程中被逐漸忽略。能被廣泛接納的意見都是符合政府機關(guān)、相關(guān)組織和官方的城鎮(zhèn)規(guī)劃者的經(jīng)濟、政治和個人利益的。例如責任問題就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建筑師、自由空間和景觀規(guī)劃師都負有責任,他們會嚴格依據(jù)德國標準、德國技術(shù)監(jiān)督協(xié)會和GUV規(guī)范(德國安全和設(shè)計規(guī)范),為體育活動設(shè)計合格且標準的空間,而不會設(shè)計開放的、非標準的空間,這樣就可以在將來可能出現(xiàn)的沖突中將自身的責任降到最低。同樣的,游戲設(shè)備制造商也熱衷于銷售他們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符合標準的產(chǎn)品,這是可以理解的。這種行為會導致游樂場地的器械在整個德國幾乎都是一樣的。由此可以推測,關(guān)于體育活動區(qū)域和設(shè)備應(yīng)該怎樣設(shè)計才能給活動者帶來積極的活動體驗,幾乎沒有可靠的科學數(shù)據(jù)(cf.Aufmkolk,2013)。同時,人們越來越關(guān)注那些標準化的、不斷減少的體育活動空間,它們采用自發(fā)的、自下而上的規(guī)劃方式(Rauterberg,2013),包括為了群體的運動目的臨時占用公共空間、使用廢棄用地(見上文)以及以自由空間的名義舉辦活動,在政治上獲得主動(曼海姆園藝展)。
隨著全日制學校的不斷普及以及幼兒園的擴張【注2】,對學校周邊的娛樂與活動場地的需求不斷增加,因為學校下午4、5點才會放學。鑒于當前在幼兒園和學校附近缺少足夠的娛樂和活動空間,市政當局作為教育問題的責任機關(guān),需要對學校校園進行升級和設(shè)施更新(Derecik,2012),對幼兒園的游樂場地進行多樣化設(shè)計。有能力并且條件便利的家長將會一如既往地為他們的孩子選擇能夠提供活動空間的公立、教會或商業(yè)幼兒園。經(jīng)濟條件不佳和移民家庭的孩子或無法承擔高額學費或不愿意這樣做。但對他們來說,在其居住區(qū)由于會受到歧視,很難找到合適且安全的娛樂活動場地。從兒童早期開始,在有輪子的移動工具上移動就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運動形式:包括童車、轉(zhuǎn)輪、自行車、溜冰板。保護車流中兒童的安全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將來,具有特定標識、裝備精良、維護良好、特別是有中央安全監(jiān)控的城鎮(zhèn)游樂場所會變得非常重要,它可以彌補其他游樂場地和綠色空間的缺失。
隨著空間密度的增長,為青少年提供活動的空間越來越少。但是在將來,新型運動器械也會讓公共空間的自主使用變成可能。從規(guī)劃的角度來說,在將來,市民廣場、自行車路、街道、河岸、綠色空間、停車場(如在體育館和中央市場)和城市自由空間必須考慮到其作為活動空間獨立使用的可能性。如果照明良好且地表情況適合運動,城市綠地中的小路也可以作為年輕人和成年人的跑步道。正如丹麥哥本哈根的大量案例所展示的那樣,潛在的使用沖突可以通過空間共享的新形式來避免,即“共享空間”。在發(fā)展計劃上,已經(jīng)被設(shè)計為運動空間或自由空間的城市中心和城郊的一些區(qū)域,如果可行,應(yīng)當有安全保障,并且將其建成有人監(jiān)管、小型的、多功能的適于運動與活動的公園(如對一些潮流的運動開放),并且成為年輕人和成年人聚會地點。不過,將來恐怕只有那些廢棄的空地可以成為年輕人“真正自由”地進行體育活動的空間。
僅有少量的大型自由空間和綠色區(qū)域?qū)^續(xù)留在城鎮(zhèn)的中心區(qū)域。但是,市政機構(gòu)會多樣化地利用城市內(nèi)的小徑和街道,因此將會更多地考慮人口的流動。綠色休閑區(qū)域?qū)兊酶鼮橹匾T絹碓蕉嗟某赡耆藭ド虡I(yè)化的健身房、盈利性的大型體育俱樂部參加體育活動,或通過家庭教練、或通過體育比賽進行鍛煉。但是,那些有能力支付健身費用也愿意參與的人與那些無法支付的人,他們的社會差距將會進一步加大??梢云诖氖牵畬Ω啐g人群會更加友善。在助動自行車、助動輪椅和助步器等創(chuàng)新科技的推動下,老年人的行動會更加便利。但是,更加年邁的人可能還是會留在家中受人照顧。
5.1 人口向大城市中心聚集的趨勢將會增長。
5.2 城市密度的增加將以自由空間的損失為代價,但是整個城市將會成為運動、體育和游戲的自由空間。
5.3 全球化將會模糊體育、游戲和運動之間的界限,地方特色逐步退化。
5.4 這些發(fā)展的負面作用將更多地影響到窮人、老人和兒童身上。
注釋:
【注 1】Free一詞在西方語境中具“有自由”、“免費的”、“空閑的”等多重意涵。作者在這里也是強調(diào)了free一詞的哲學意義,但是考慮到上下文的語境,譯文中將free space譯為“自由空間”。
【注2】傳統(tǒng)上,德國家庭中會有至少一位家長全職照顧孩子的成長生活,所以德國的幼兒園入學率并不是很普及,而且很多低年級的小學生也只有半天的上學時間。
[1] Adam,B.,Biecker,S.,Sondermann,M..Freir?ume in der Stadt.[J]RaumPlanung,2014,172(1)6-7.
[2] Aufmkolk,F.Emotionen&Entwerfen.Ein Modell von E-motionen im Freiraum[J].Weidinger,J.(Hrsg.)Entwurfsbasiert Forschen.Innovationszentrum Gestaltung von Lebensr?umen der TU Berlin,2013,159-176.
[3] Bauermeister,T.-M.,Dobberstein,T.SportinderStadt-Freir?ume in Bewegung[J].StadtGrün,Stuttgart,2013,113-119.
[4] Becker,I.Urbane Milieus in Bewegung(2008).Raumproduktionen und Bewegungspraktiken in groβst?dtischen Lebensr?umen[J].Funke-Wieneke,J.,Klein,G.(Hrsg.):Bewegungsraum und Stadtkultur.transcript,Bielefeld,2008,205-222.
[5] B?nsch,E.D(2014).Bitte melden!Brachfl?chen 3.0[J].Raum Planung,2014,(1)35-41.
[6] Bundesinstitut für Bau-,Stadt-und Raumforschung(BBSR)(2014).Raumordnungsbericht 2011.[R].Bonn,2011.
[7] Derecik,A.Raumtypen auf Schulh?fen in Ganztagsschulen-Raumplanung innerhalb lokaler Bildungslandschaften[J].K?hler,R.,Ziemainz,J.(Hrsg.):Sportr?ume neu denken und entwickeln.Feldhaus,Hamburg,2012,177-186.
[8] Diketmüller,R.,Kolb,B.,Mayrhofer,R.,Studer,H.Aktivierung?lterer Menschen in GenerationenAktivParks[J].K?hler,R.,Ziemainz,J.(Hrsg.):Sportr?ume neu denken und entwickeln.Feldhaus,Hamburg,2012,195-200.
[9] Ferguson,F.Make_Shift City:Die Neuverhandlung urbanen Gemeinguts[J].dies.(Hrsg.):Make_Shift City.Jovis,Berlin,2014,18-21.
[10] Hoffmann,A.,Gruehn,D.Bedeutung von Freir?umen und Grünfl?chen in deutschen Groβ-und Mittelst?dten für den Wert von Grundstücken und Immobilien.LLP-report 010[R].Dortmund,2010.
[11] K?hler,R.Beteiligung auf dem Prüfstand[J].RaumPla-nung,2014a(172)1,S.46-48.
[12] K?hler,R.Konzepte integrierter Sportentwicklungspla-nung[J].Rütten,A.,Nagel,S.2014b.
[13] K?hler,R.(Hrsg.).Handbuch Sportentwicklungsplanung[J].Hofmann,Schorndorf,S.129-138.
[14] K?hler,R.Sinn und Nutzen einer kommunalen Sportentwicklungsplanung-eine Einführung.[J].Die Gemeinde,2012,(6)159-164.
[15] Misselwitz,P.,Oswalt,P.,Overmeyer,K..Stadtentwicklung ohne St?dtebau-Planerischer Alptraum oder gelobtes Land?[J].Senatsverwaltung für Stadtentwicklung Berlin(Hrsg.):Urban Pioneers.jovi,2007,Berlin,2007,102-10.
[16] Preuβ,H.,Alfs,C.,Ahlert,G.Sport als Wirtschaftsbranche.Springer Gabler[M].Wiesbaden,2012.
[17] Rauterberg,H.Wir sind die Stadt.Suhrkamp[M].Berlin,2013.
[18] Scholz,C.Grünstrategie in der Stadtentwicklung[J].RaumPlanung,2014,172(1)46-48.
[19] Wopp,Chr.Orientierungshilfe zur kommunalen Sportentwicklungsplanung[M].Frankfurt,2012.
[20] Klaus,S.Wandels des Sportverhaltens-gewandeltes Raumverhalten:Perspektiven einer urbanen-Sport-und Bewegungsraumentwicklung[J].K?hler,R.,Ziemainz,J.(Hrsg.):Sportr?ume neu denken und entwickeln.Feldhaus,Hamburg,2012,13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