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玉佳
由網信辦管理互聯網信息的措施和成效引發(fā)的思考——淺談網絡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的沖突問題
■文/謝玉佳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受眾從信息的接收者已經轉變成了信息的制造者和傳播者,真正進入了全民織網時代。在高度自由、開放、交互的全民皆媒體網絡環(huán)境中,公民言論自由的實現程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但互聯網信息安全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公眾利益不斷受到侵害,網絡名譽權和言論自由的矛盾也在不斷升級。自2014年8月26日起,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被授權管理互聯網信息,隨后便逐步開展各項整治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盡管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網民的名譽權,卻也引發(fā)了廣大網民對言論自由的熱議。
關鍵詞互聯網信息安全名譽權言論自由
2014年8月26日發(fā)布的國辦(2014)33號文件通知稱:為促進互聯網信息服務健康有序發(fā)展,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授權重新組建的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負責全國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工作,并負責監(jiān)督管理執(zhí)法。
隨后,網信辦就頒布了一系列措施,積極推動互聯網信息服務健康發(fā)展,如:2014年9月10日網信辦下發(fā)通知,要求全國各地網信部門推動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和人民團體積極運用即時工具開展政務信息服務工作等。此外,為加強網絡治理,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維護國家和公共利益,早在8月7日網信辦正式發(fā)布《即時通許工具公眾服務發(fā)展管理暫行規(guī)定》,規(guī)范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即時通訊工具的公眾信息服務,被稱為“微信十條”。9月24日國家網信辦、工信部、工商總局召開“整治網絡彈窗”專題座談會,專項研究治理網絡彈窗亂象,決定近期啟動“整治網絡彈窗”專項行動,進一步加大對網絡彈窗的整治力度,嚴肅查處傳播淫穢色情信息、木馬病毒、詐騙信息等非法彈窗行為;2015年2 月4日網信辦又頒布了《互聯網用戶賬號管理規(guī)定》,簡稱“賬號十條”,就博客、微博客、即時通信工具、論壇、貼吧、跟帖評論等互聯網信息服務中注冊使用的所有賬號的名稱、頭像和簡介等,對互聯網企業(yè)、用戶的服務和使用行為進行了規(guī)范,等等。網信辦這一系列雷厲風行的整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維護了國家、社會和廣大網民的利益,一時間深受好評。
然而,過快的整頓終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網絡空間存在的種種問題,時至今日,我們還會經??吹骄W絡信息存在安全健康的隱患。一直以來,網絡名譽權是大家普遍關注的問題。網絡被公認為是名譽侵權的多發(fā)區(qū),而且由于網絡傳播的不確定性和多向性,網絡名譽權侵害往往范圍大,影響惡劣。網信辦出臺的相關政策對此進行了整頓,要求網絡實名制,但卻被廣大網民懷疑有限制言論自由之嫌。網絡名譽權和網絡言論自由的沖突并沒有因此得到解決,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勢。
現如今早已進入微博時代,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影響范圍廣、獲取以及發(fā)布新聞信息迅速、傳播速度快、傳播對象多、交流簡便,它已經發(fā)展成為我們社會大眾進行輿論監(jiān)督、公開發(fā)布信息的嶄新平臺。在這個自由的空間里,不管是重大的還是微小的個人以及事件都很有可能迅速吸引人們的眼球,迅速成為社會中的熱門話題。然而,在微博自由的平臺下卻隱藏著諸多尖銳的問題,微博侵權事件也屢有發(fā)生。前不久,微博上加多寶借助網絡大V作業(yè)本一條涉嫌侮辱先烈的微博進行營銷,受到了輿論譴責。事件緣起于2013年,@作業(yè)本發(fā)表微博,“由于邱少云趴在火堆里一動不動,最終食客們拒絕為半面熟買單,他們紛紛表示還是賴寧的烤肉較好。”然而兩年后加多寶公司在一次名為“多謝行動”的營銷中表示:“若作業(yè)本開燒烤店就送10萬罐涼茶。”加多寶公司惡俗的營銷手段徹底激起了各地網友的憤怒,廣大網友紛紛表示“再也不買加多寶”來抵制此類侮辱先烈的行為。隨著事件的不斷發(fā)酵,加多寶和作業(yè)本雙方都在第一時間內刪除了原微博,并且雙雙發(fā)文致歉,對侮辱先烈一事進行澄清。但是道歉行為并沒有獲得邱少云烈士家屬和公眾的原諒,網友紛紛對此表示憤慨,邱少云烈士的家屬則表述將會聯系律師對加多寶和大V作業(yè)本的行為進行起訴,認為此行為對烈士的名譽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但是,有部分網友只是對加多寶的“多謝”營銷行為表示不滿,而對網絡大V作業(yè)本的行為表示理解,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不應該被限制,一時間網絡上眾說紛紜。
無獨有偶,微信平臺也并不安寧。近日網上一段疑似中國內地女演員楊冪的醉酒迷奸的不雅視頻被瘋傳。這段視頻最初只是在微信朋友圈里被轉發(fā),但由于公眾人物的影響力和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迅速的原因,很快就在網上被瘋狂轉載。這起不雅視頻瘋傳事件,給身為公眾人物的楊冪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使其名譽和形象受到極大的損害。隨后5月14日下午楊冪便就網傳不雅照視頻一事到北京市公安局東城分局朝陽門派出所報案,現在警方已經在依法受理當中。
這兩起事件在網上都被炒得火熱,無論是加多寶和網絡大V作業(yè)本涉嫌侮辱革命先烈事件還是網傳疑似楊冪不雅視頻事件,都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當事人的名譽。但盡管如此,還是有不少人質疑當今的網絡環(huán)境,網民是否還有自由表達的權力,再一次引起了廣大群眾對網絡名譽權和言論自由的爭論。
名譽是指對名譽主體(自然人或法人)的社會評價以及該主體對此的自我感受?!杜=蚍纱筠o典》關于名譽的定義,明確為“對于人的道德品質、能力和其他品質如名聲、榮譽、信
譽或身份的一般評價”,而“網絡名譽權”與傳統(tǒng)的名譽權并無太大差異。名譽權則是名譽主體享有的獲得客觀公正社會評價、免受精神損害的一種民事權利。它依附于特定公民的人身,卻存在千其他公民的觀念之中,故公民本人死亡之后,共名譽并不隨之消滅,這就存在著公民死亡后其名譽被損害的可能性,而實際上確實如此。在中國目前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們的道德覺悟還沒有達到人人都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共生活準則的程度,不僅網絡名譽侵權的現象大量存在,而且通過網絡損害死者名譽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所謂網絡名譽侵權實際上就是通過網絡侵犯公民名譽權,即通過網絡這一媒體對他人的名譽權進行侵犯的行為,是指通過在網上登載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動畫等各種利用電腦和網絡技術制作并在網絡中上載的各種各樣的作品,侵犯公民或法人的名譽,并使其社會評價降低或貶損的行為。而此次加多寶微博的“多謝行動”,就涉嫌侵害已故邱少云烈士名譽權問題。
雖然有少數網友為網絡大V叫屈,稱其因言獲罪,網絡凈化的措施嚴格限制了網民合理表達自己想法的自由,甚至調侃道這是個適合沉默寡言的時代,因為你不知道說的某一句表示憤慨或發(fā)泄的話就被當做人民公敵,甚至被人肉搜索,所以自我保護最好的方式就是沉默。而實際上網絡整頓并非限制言論自由。但對于死亡人名譽權保護問題,早些年就有案例。天津市《今晚報》曾經刊載的連篇小說小說《荷花女》便是我國第一期侵犯死者名譽權而引起糾紛的案例。我國最高法院在審理“荷花女案”時,就表示其母親有權就已死亡的女兒的名譽受到損害,以死者名譽權和本人名譽權受到侵害為由起訴天津《今晚報》。這一項認定就表示死亡人的名譽權同樣受到法律保護。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最高法院的復函中提到“以死者名譽權和本人名譽權受到侵害為由”,而不是僅僅是“以死者的名譽權受到侵害為由”,二者說法不同的原因在于死者的名譽同其遺屬的名譽有著密切的聯系,損害死者的名譽必然會不同程度地侵犯死者遺屬的名譽權,所以死者的名譽才不容損害。在加多寶微博營銷事件中,網絡大V作業(yè)本以“烤肉”對革命烈士進行調侃,并被加多寶公司加以利用,實際上是對邱少云烈士先進事跡的抹黑,這不僅是對烈士名譽權的侵害,也是對其親屬榮譽權的一種侵害。
而在楊冪就網傳不雅視頻報案事件當中,除了楊冪本人的社會形象和名譽受損,而且有不法之徒借此造謠傳播圖片和視頻,甚至對視頻進行銷售,這種行為已經不是單純的對楊冪本人名譽權的損害,而是惡意利用明星效應進行非法傳播,買賣淫穢內容。楊冪的行為實際不僅是維護個人的名譽權,也是對維護網絡信息安全健康的一種體現。
名譽權屬于人格權的一種,而針對名譽權保護問題,我國頒布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法律保護公民的名譽權不受侵害,所以侵權行為都會受到法律的嚴懲?!稇椃ā返?8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p>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第6條做出了規(guī)定,“作為現代社會傳播媒介的網絡空間,應當受到道德的規(guī)范和法律的制約,利用互聯網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侵犯他人合法權益構成侵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此外,對于網絡名譽權的保護上,國務院先后頒布了《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15條、20條)、《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57條)和《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yè)場所管理辦法》(12條),分別對通過互聯網絡對他人進行侮辱和誹謗的行為進行了禁止性的規(guī)定。
而言論自由指的是,自然人可以對社會上存在的一切事物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利,既包括口頭的形式,也包括文字等書面的形式。言論自由在全世界都被公認為是一項基本人權,是我國《憲法》中明文規(guī)定的基本權利。但隨著第四媒介互聯網的發(fā)展,它的高效性、全面性、快速性、便捷性已經使得網絡傳播成為最廣泛使用的傳播媒介,因而也催生了新的言論自由方式?;ヂ摼W的四通八達也為公民提供了更廣闊的言論空間。網絡言論自由只是言論自由的一種全新的演繹方式,是指公民在法律規(guī)定或認可的情況下,通過網絡表明、顯示或公開傳遞思想、意見、觀點、主張、情感、或信息、知識等內容而不受他人干涉、約束或懲罰的自由。它也受法律保護,也是公民的一項受憲法保護的基本權利。但這是因為如此,個體傳播的信息的權威性和準確性極大的降低。同時網絡傳播的匿名性和開放性,也會導致不良信息或者不實信息傳播的可能性增大,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損害其他公民的基本權利。而且,由于傳播方式由以前的一對一變成一對多,使得網絡輿論很容易出現一邊倒的情況,一旦網絡言論侵害了其他公民的名譽權,其后果可想而知。
我們需要清楚的是,表達自由是一項重要的基本人權,網絡的出現和發(fā)展,為表達自由提供了至今為止最為充分和有力的工具及渠道。而名譽權也是一項重要的人格權,在人際交往越來越快捷、頻繁的今天,名譽權的損害對于人們的生活、工作等影響巨大,因此,也必須得到法律和社會的有力保護。
因而《憲法》規(guī)定的言論自由,并不是無條件、無限制的。首先,言論者發(fā)表的言論內容應當是合法的,不能損害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也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不能對他人進行侮辱、誹謗等。其次,言論自由也應該受到人物身份、時間地點等客觀方面的限制,每一個人各自有各自領域的限制。
網信辦8月7日出臺《《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fā)展管理暫行規(guī)定》(以下簡稱“微信十條”),要求實行網絡實名制,然而早已習慣在虛擬空間的匿名發(fā)表信息的廣大網民、組織等表示均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這一事實,甚至質疑在強調言論自由的社會背景下,“微信十條”卻有著制約言論自由之嫌。而網信辦發(fā)言人姜軍對此進行了否認,“微信十條”對于向社會公眾發(fā)布信息尤其是時政信息,規(guī)定比較嚴格,但對于普通用戶來講,只提出要求遵守“七條底線”,在這“七條底線”之上享有充分言論自由。這項規(guī)定知識為了抑惡揚善,滿足多數人的更好表達,同時約束和嚴懲極少數人不良信息的傳播。
實際上,網信辦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無論是“微信十條”,還是“賬號十條”亦或是其他措施,都使得網絡環(huán)境得以凈化,雖然看似限制了言論自由,實則卻是更好地維護了合法的言論自由,與《憲法》規(guī)定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并不沖突。除了在一定程度上緩和網絡名譽權和言論自由的沖突,而且增強了廣大網民的安全意識,強調任何個人的自由必須在法律的范圍內行使,不能突破底線,妨礙他人自由。但只不過由于網絡匿名性和開放性的長期存在,使得這些措施實施起來并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要想真正實現綠色健康安全的網絡環(huán)境,無論是國家還是公民,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單位:重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