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勇
詩歌比較鑒賞從題型設置上看,既有單一比較,如比較情感表達的不同、措詞的不同、寫法的不同等;但更多的是綜合比較,一般連續(xù)設問或多角度設問,集中推出比較目標。比較類型主要有“同中求異”“辨別異同”兩種。
[對] [同一詩歌不同版本用語的比較]
例1 李白的詩《與夏十二登岳陽樓》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么?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解析 僅回答哪一句“好”是不能得分的,關鍵是要分析出“為什么”來。這類題的解題思路一般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考慮:①從修辭手法運用上進行比較,看哪種手法更有表現(xiàn)力。②聯(lián)系詩歌描寫的情景進行比較,看哪種用語更符合實際。③從表達思想感情上比較,看哪種用語更能準確表現(xiàn)作者當時的思想感情。
答案 “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耙钚摹北取皠e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穎。
[對] [同一詩人的抒寫相似內(nèi)容所表達的感情的比較]
例2 陸游的《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一詞中的“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迸c其《書憤》中的“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
夜游宮·記夢寄師伯渾
雪曉清笳亂起。夢游處、不知何地。鐵騎無聲望似水。想關河,雁門西,青海際。
睡覺寒燈里。漏聲斷、月斜窗紙。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鬢雖殘,心未死。
注:師伯渾:陸游的友人。
解析 1.知人論世,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詩人在“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是中學生耳熟能詳?shù)?,要比較的兩句其思想基調(diào)應該與前者是一致的。2.表達要準確恰當,忌諱生硬套用,如“壯志未酬”“烈士暮年”“傷感”“悲憤”等詞語的運用要注意分寸。3.分層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異,先整體再局部。
答案 相同點——詞句和詩句都表現(xiàn)了詩人抗金報國、建功立業(yè)的愛國之志和壯志未酬、理想落空的傷感之情。
不同點——“自許封侯在萬里。有誰知,鬂雖殘、心未死?!痹~句抒發(fā)了對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嘆,突出了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心境?!叭祥L城空自許,鏡中哀鬂已先斑”詩句著重表達了詩人壯志未酬卻已年老鬢衰的悲憤情懷。
[對] [不同詩人描寫同一景象表達思想感情的比較]
例3 汪元量的《湖州歌》(其六)中“大江東去水悠悠”與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表達的情感有何不同?
湖州歌(其六)
北望煙云不盡頭,大江東去水悠悠。
夕陽一片寒鴉外,目斷東西四百州。
注:此詩是元滅南宋時,汪元量被元軍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解析 1.聯(lián)系背景境遇,體會作者心情。這里的“背景”主要是注釋提供的素材。2.根據(jù)詩歌類型分析感情走勢?!案星樽邉荨笔侵竿活}材在表達情感方面的側(cè)重,兩詩都是憑吊古人,但蘇詞側(cè)重懷古,汪詩側(cè)重現(xiàn)實。3.結(jié)合描寫內(nèi)容,分析主旨。
答案 “大江東去水悠悠”抒發(fā)了作者身處國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時的悲痛心情,側(cè)重現(xiàn)實;蘇軾的詞句表達了對歷史流轉(zhuǎn)、英雄不在的感慨,側(cè)重懷古。
[對] [不同詩歌相同描寫對象表現(xiàn)手法和思想感情的比較]
例4 杜牧《齊安郡中偶題》和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并作簡要分析。
齊安郡中偶題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細草搖頭忽報儂①,披襟攔得②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③中。
注:①儂:人稱代詞,指我,多見于古詩文。②披襟:敞開衣襟。 攔得:擋住,承受。③碧傘:比喻,指荷葉。
解析 1.抓關鍵詞語,分析作者的喜怒哀樂等感情。2.由果尋因,準確理解詩句表達的不同含義。3.熟悉常用感情基調(diào)用語,結(jié)合全詩,把握兩詩不同的感情基調(diào)。
答案 擬人的表現(xiàn)手法。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diào)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xiàn)嬌羞之態(tài),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diào)活潑有趣。
詩歌比較鑒賞種類繁多,其解題思路雖然各有千秋,但彼此之間大同小異,一言以蔽之:審清題目,讀懂詩歌,橫聯(lián)縱比,扼要表達。
練習
[]
1. 閱讀下面兩首李白的贈詩,回答問題。
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①,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①“中圣”就是喝醉酒的意思。
①第二首贈詩中的“風流”在本詩中是什么意思?請結(jié)合本詩內(nèi)容作簡要說明。
②兩首詩的最后兩句,在修辭手法上有何不同?
2. 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
農(nóng)家望晴
雍裕之
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
白發(fā)老農(nóng)如鶴立,麥場高處望云開。
江上漁者
范仲淹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里。
①這兩首詩的共同主題是什么?(答案不超過20個字)
②范詩多處運用對比取得強烈的藝術效果,請作具體說明。
參考答案
1. ①“風流”一詞在本詩中是灑脫、清高、超凡脫俗的意思。從第二聯(lián)寫他青壯年時“棄軒冕”,老年時“臥松云”中可看出;從第三聯(lián)的“頻中圣”“不事君”中也可以看出。(結(jié)合任一聯(lián)均可)②前一首用夸張的手法寫汪倫對自己情誼之深;后一首用比喻和借代,將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視的高山,用“清芬”來借指孟浩然本人。
2.①表現(xiàn)百姓生活的痛苦,表達詩人深切的同情。②“江上”和“漁舟”兩種環(huán)境,“往來”和“出沒”兩種動態(tài),吃魚人和捕魚人兩種生活的強烈對比,“一葉舟”和“風波里”的巨大反差,飽含了詩人對漁人的關切和同情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