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姬建民
“依法治國”源于對法律的“敬畏”
文/姬建民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作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新部署,特別明確了依法治國的六項重要任務,確立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嶄新里程碑。
“依法治國”的根本在于實施,而“實施”則源于對法律的“敬畏”。
“敬畏法律”是做人的根本。無以規(guī)矩,不成方圓;無以六律,不正五音?!胺删褪侵刃?,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睙o論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公民,無不希望社會安定、秩序井然、生活幸福。人生在世,法律就像陽光、空氣和糧食一樣不可或缺。但法律不是“橡皮筋”,也不是任人揉搓的“面團”。“官法如爐”,任何違法的行為都會在法律面前碰個頭破血流?!叭绻蓻]有恐懼支撐,它絕不能生效?!泵總€人欲要獲得最大的自由和幸福,就必須要“敬畏法律”,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活動?!拔穭t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諸多正反兩方面的經(jīng)驗教訓早已為古往今來的事例而證明。譬如,那個原鐵道部運輸局長張曙光,曾任高鐵技術引進首席談判代表,號稱“中國高鐵技術第一人”,也算是對中國高鐵作出貢獻的人士之一。倘若遵紀守法,就會無愧黨和人民,也無愧人生。遺憾的是,有權有名后,他“暈菜”了,真以為“老子天下第一”了,拿著法律不當回事了,竟收受款物折合人民幣4700余萬元,國外買別墅,國內(nèi)養(yǎng)情婦,結果以受賄罪判處死緩兩年,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chǎn)。一言以蔽之,做人只有“敬畏法律’,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法律所界定的自由,并在法律的佑護下“保證每一個人自由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實現(xiàn)人生的最大價值。
“敬畏法律”是成事的必須。為官執(zhí)政,大都愿意為國家為人民建功立業(yè),作出名垂青史的貢獻。但這個良好的“愿望”,也一定要在法律的框架內(nèi)操作實施,絕不能“人大于法”或“權大于法”的恣肆妄為。法律是干事的“定盤星”,成事的“基準點”,來不得半點含糊。本來,法律就是踐行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保護神”,是最大限度發(fā)揮個人才干而不違法亂紀的“高壓線”。 毫不諱言,現(xiàn)在有些官員對法律不敬不畏,言出即法,把個人掌握的權力凌駕于法律之上,為人處事狂妄自大、無法無天,甚至貪得無厭、肆無忌憚,最終不僅傷害了國家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而且難免吞下自釀的苦果。細究不時突發(fā)的一些惡性事件,無不與一些官員罔顧法紀、肆意而為有關。常存敬畏法紀之心,才會舉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言談有“法”,舉止有“紀”,為人正派、做事踏實,國風浩然、民風和諧,從而做出既為人民群眾認可又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的政績。
“敬畏法律”是平安的保障。明太祖朱元璋曾問群臣:“天下何人快活?”有說功成名就的,有說金榜題名的,還有說富甲天下的,等等,太祖均未置可否。有個叫萬綱的大臣回答道:“畏法度者快活!”此言一出,眾皆愕然。太祖卻“龍顏”大悅,連夸其見解“甚獨”。這個封建社會的故事可以間接地啟示人們,為官者要想一生平安,就必須敬畏法律。法治對于公民是法律,紀律和道德無禁止者則可為,對于政府則是法無授權不可為。“行政機關不得在法律之外,自己為自己設立規(guī)定,這將被法律所禁止”,并建立有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這就為治國理政確立了一條“硬杠杠”。如果有誰敢于違反法律亂作為,對不起,不僅公民可以抵制和不接受,而且法律就會讓你“不平安”了。法律也好比孫悟空用金箍棒畫出來的那個“圈圈”,圈內(nèi)可張弛動靜、吃齋打坐,安全無比,出圈則妖風迷霧、飛沙走石,危及性命?!胺杀仨毐恍叛?,否則它將形同虛設”。不論是布衣百姓還是高官大員,都要服從法律,一切行動以法律為準繩,“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也只有如此,才可能把遵守法律化作自覺行動,從而戴上“法律這個最保險的頭盔”,實現(xiàn)社會主義大家庭的平安與和諧,全面建成“新法治主義的國家治理體系”與“新法治主義的現(xiàn)代化”。
“人民應該為法律而戰(zhàn)斗,就像為了城墻而戰(zhàn)斗一樣?!蔽覀兙次贩?,就要像保護生命一樣守護法律的不可侵犯性。倘如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定會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