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新城
“產權私有化”論評析
文/周新城
不久前,某全國性大報發(fā)表了一位知名教授的談話,說他們抓到了中國經濟改革的突破口,提出“產權改革是最重要的”這樣一個論斷。他的原話是:“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要搞股份制,為什么搞產權私有化,所以一段時間雖然我們壓力很大,但照樣在推進。最后,終于認為產權改革是最重要的?!雹?/p>
這種言論涉及我國經濟改革的重大原則問題。產權改革是我國經濟改革的突破口嗎?我國的經濟改革,最重要的是產權私有化嗎?
由于這位教授在全國的影響,所以,對他的話不能不做點分析,看看是不是符合中央的精神。
我國的經濟改革是在各種思想的斗爭中開展的,呈現(xiàn)出一幅復雜的景象。我國改革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胡錦濤同志在總結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十大寶貴經驗時,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作為“管總的”三條經驗的首要一條。他指出:“我國改革開放之所以成功,在于我們既沒丟老祖宗、又發(fā)展老祖宗,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又根據(jù)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發(fā)展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使馬克思主義更好發(fā)揮對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指導作用,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勃勃生機?!雹谶@是我國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但是,不可否認,我國改革也受到各種錯誤思潮的干擾,尤其是新自由主義思潮的干擾。它在理論界曾經得到相當大程度的泛濫,有人千方百計地要用新自由主義取代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革的指導思想,這不能不對改革的實踐產生相當?shù)挠绊?。在新自由主義蔓延的地方,改革就曾出現(xiàn)了一些錯誤的做法。例如,由于某些人把經濟人假設當作改革的理論前提,把產權私有化當作改革的核心,一些地方推行了削弱公有制主體地位的私有化措施;由于迷信市場經濟萬能論,盲目地不顧條件地推行市場化,削弱國家宏觀調控,甚至在非經濟領域也實行市場化,引起了不良后果。盡管這不是主流,不影響改革的全局,但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對這一方面的教訓,我們也要認真總結。這位教授的主張,恰恰就是這樣的新自由主義思想。產權私有化顯然不是老祖宗的思想,也不是發(fā)展老祖宗,而是違反老祖宗。產權私有化決不是我國改革的指導思想,而是干擾我國經濟改革的噪音、雜音,已經遭到嚴肅的批評。時至今日還在鼓吹產權私有化這一套,叫人說什么好呢?
這位教授忘記了黨的十四大提出的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傳統(tǒng)的計劃經濟體制改變?yōu)樯鐣髁x市場經濟體制,這是我國經濟改革的核心內容。查遍中央文件,我們也查不到產權私有化的主張。這位教授能列舉一下,哪個中央文件講過要實行“產權私有化”?恐怕他列舉不出來吧。更不用說“產權私有化是最重要的”這個提法了。正相反,中央從來都是堅決反對私有化的,例如江澤民就強調“決不搞私有化。這是一條大原則,決不能動搖”。他旗幟鮮明地指出:如果“把國有資產大量量化到個人,并最終集中到了少數(shù)人手中,那樣,我們的國有資產就有被掏空的危險,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就會失去經濟基礎。那時,中國將會是一個什么樣的局面?我們靠什么來堅持社會主義制度,靠什么來鞏固人民的政權,靠什么來保證實現(xiàn)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③
我常??吹竭@樣一些言論:產權私有化是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前提,公有制與市場經濟不相容,只有私有化才能建立市場經濟。例如有一位“著名經濟學家”說:“市場經濟增長一分,國有經濟就萎縮一分;市場經濟建成之時,就是國有經濟消亡之日?!钡鹊?。這些都是新自由主義的觀點,與黨的基本理論相悖的。按照鄧小平理論,市場經濟是發(fā)展生產的方法、調節(jié)經濟的手段,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可以同私有制相結合,也可以同公有制相結合。所以鄧小平說,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沒有根本矛盾,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說公有制同市場經濟不相容,要搞市場經濟,必須實行私有化,從而“產權改革是最重要的”這種說法,從理論上說,是違背鄧小平理論的;從政治上說,是反對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策的。如果真是只有私有化,才能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哪兒還會有什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呢!
談到產權改革,不得不講股份制。這是這位教授最得意的東西。他到處鼓吹股份制,江湖人稱“×股份”嘛!不過股份制被他越說越糊涂(也許是故意搞糊涂的,只有攪渾水,才能摸魚嘛)。記得2006年的時候,他提出股份制是“新公有制企業(yè)”。他說,股份制就是公有制,不過同傳統(tǒng)的公有制不一樣罷了,它是新公有制。那個時候,在新自由主義影響下,我國曾刮起一股出賣國有企業(yè)的歪風,到處在廉價出賣、甚至無償贈送(明賣實送)國有企業(yè),導致國有資產大量流失。當時人們擔心,這是不是私有化?是不是違反中央精神?因為中央一直反對私有化,沒有松過口。正在一些干部疑惑、猶豫的時候,該教授摸準了他們的心理:既想出賣國有企業(yè),又怕違反中央“決不搞私有化”的精神。于是他“創(chuàng)造”一種理論,給他們提供理論支持,說:出賣國有企業(yè),只要是按照股份制出賣的,就不是私有化,那是“新公有制企業(yè)”,你們放心大膽地賣吧,即使賣光了,那還是公有制為主體。顯然,所謂“新公有制企業(yè)”的理論,為搞私有化的人,炮制了理論依據(jù),給他們吃了顆“定心丸”,從而助長了私有化。
股份制是不是就是“公有制”,這是一個原則問題。說股份制就是公有制,這不是他的發(fā)明。記得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有一位學者去美國考察了幾天,回來在一家大報上發(fā)表了一篇長文章,說美國已經是公有制為主體,因為在國民生產總值中,股份制企業(yè)生產的產值占了80%,而股份制就是公有制。照此說來,美國豈不早就是社會主義國家了,因為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的標志嘛!這鬧了個大笑話。
應該怎么認識股份制?發(fā)展股份制是黨的十五大提出來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fā)展混合所有制是十五大精神的繼續(xù)和發(fā)展),我們來看一看十五大是怎樣論述股份制的。十五大明確指出,“股份制是現(xiàn)代企業(yè)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yè)和資本的運作效率,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不能籠統(tǒng)地說股份制是公有還是私有,關鍵看控股權掌握在誰手中。國家和集體控股,具有明顯的公有性,有利于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增強公有制的主體作用。”④這一段話至少說明了以下三點意思:
第一,股份制是資本的組織形式,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它本身不能說明是姓“資”還是姓“社”,姓“私”還是姓“公”。股份制,作為企業(yè)的一種組織形式,是相對于獨資、合伙等形式而言的。企業(yè)的組建,可以是由一個人出資,也可以是由幾個人出資,也可以通過發(fā)行股票籌集社會資金的辦法由眾多法人或自然人出資,誰出資只能說明資金的組織形式,而說明不了經濟關系的性質。在資本主義國家里,股份制是在私有制基礎上組織起來的,它是私有資本的一種組織形式。他們是利用股份制擴大資本對勞動的剝削范圍,為鞏固資本的統(tǒng)治服務的。那是典型的私有制形式。但是也不能認為股份制就是私有制,社會主義國家的公有制企業(yè)只要符合“三個有利于”標準,國有企業(yè)、集體企業(yè)也可以實行股份制,換句話說,也可以利用股份制這種形式為社會主義服務。
第二,股份制的性質取決于它是在什么所有制基礎上組織起來的。在公有制基礎上組織的股份公司,例如,國有企業(yè)以各種生產要素相互參股形成的股份制企業(yè)(典型的就是各種集團公司),是社會主義的,因為它沒有改變公有制的性質;在私有制基礎上組織的股份公司,是資本主義性質的,因為企業(yè)的所有者由個別資本家變?yōu)槎鄠€資本家,并沒有改變資本與雇傭勞動的經濟關系。在既有公有成分又有私有成分的混合所有制基礎上組織的股份公司(這種股份公司今后會越來越多),其性質就比較復雜,關鍵要看由誰控股。按照十五大的精神,如果國家和集體控股的,就具有明顯的公有性。它不是私有制,因為公有股占主要地位;但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公有制,因為在一定范圍內含有私人資本,因而只是“具有明顯的公有性”。相應地,如果是外商、私營企業(yè)控股的,就具有明顯的私有性,即它不是公有制,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私有制。
第三,實行股份制具有積極意義。我們?yōu)槭裁匆压煞葜谱鳛楣兄频闹饕獙崿F(xiàn)形式呢?股份制應該起到什么作用呢?從十五大提出發(fā)展股份制,以及后來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發(fā)展混合所有制的精神看,公有制企業(yè)實行股份制改造的目的主要是兩個。
一是,股份制是集資的重要手段,我們通過股份制吸收外資和民間資本,“擴大公有資本的支配范圍,增強公有制的主體作用”。因此,在改制過程中,我們要注意國有資本控制外資、民間資本的能力,發(fā)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如果讓外資、私營企業(yè)控制了國有企業(yè),那么情況就反過來了,變成了擴大私人資本的支配范圍、增強私有制的地位和作用,國有資本就變成了外資、私企控制國民經濟、發(fā)財致富的工具了。這種情景是與國有企業(yè)實行股份制的目的相悖的。如果把這種設想作為國有企業(yè)改革的指導思想提出來,并普遍推廣開來,甚至在理論上把外資、私企以股份公司形式控制和支配國有資本還稱之為“新公有制企業(yè)”,那么國有經濟就會失去對整個國民經濟的主導作用,公有制就會喪失主體地位,其后果將是十分嚴重的。
二是,股份制有利于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有利于國有資本的流動和重組,“有利于提高企業(yè)和資本的運作效率”。國有企業(yè)實行股份制,是“適應經濟市場化不斷發(fā)展的趨勢,進一步增強公有制經濟的活力”的一項重要措施,是為了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影響力,鞏固和加強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股份制不是目的,我們不是為了搞股份制而進行國有企業(yè)的股份制改造。實行股份制應該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能夠促進經濟的發(fā)展、能夠鞏固和加強社會主義,才能說是成功的。
籠統(tǒng)地不加分析地說股份制就是“新公有制企業(yè)”,這顯然是同十五大精神相違背的。
不能不看到,股份制可以成為公有制的實現(xiàn)形式,也可以成為私有化的工具,關鍵就在于怎么搞股份制。
如果說,這位教授在2006年的時候講,不管怎么搞,股份制都是公有制,不過是“新公有制”,這實際上是為私有化打掩護的,只是沒有明說,這次可把底牌亮出來了:他要搞的股份制,就是“產權私有化”。把前后聯(lián)系起來,這等于說,那時說的新公有制,就是現(xiàn)在說的產權私有化。產權私有化等于公有制,這就是他的理論邏輯!
產權私有化,把我們在改革中設計的產權(即財產權利,首先是所有權)的變化歸結為私有化,并且說這種私有化是“最重要的”。這種主張是根本不對的。
首先,產權私有化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相對立的。我國憲法第六條明確規(guī)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也指出:“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fā)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如果把國有企業(yè)都化公為私了,公有制主體地位、國有企業(yè)主導作用都談不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也就不存在了。我并不否認改革中涉及所有權,十五大提出的股份制不用說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就“允許更多國有制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fā)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等等。這些變化都不是簡單地實行“產權私有化”。產權不管怎么變化,都要有利于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加強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從總體來說,國家所有的股權應該處于控制地位,即必須由國有企業(yè)控股,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當然,如果符合鄧小平說的“三個有利于”的標準,也不排除少數(shù)混合所有制企業(yè)可以由私營企業(yè)控股,但這不應成為主要的形式)。
其次,要考慮產權私有化的危險后果。所有制(其法律表現(xiàn)為所有權)是生產關系的前提和基礎,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從而決定社會的性質。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同時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fā)展。憲法第七條明文規(guī)定,國有經濟應該對整個國民經濟起主導作用。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這是我國社會保持社會主義性質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國有企業(yè)所作的評價非常正確:“國有企業(yè)屬于全民所有,是推進國家現(xiàn)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边@種力量不僅表現(xiàn)在國內,同時它又是保障我國國際地位,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力量。如果國有企業(yè)都私有化了,所有這些都無從談起了。
最后,不能不提到,我們的“經濟改革”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現(xiàn)階段具體國情相結合的理論為指導的,而所謂產權私有化則是以私有化和自由市場化為主要內容的新自由主義為指導的。以什么思想為指導,關系改革的成敗,是決不能含糊的。
注釋:
①《光明日報》2015年5月31日。
②胡錦濤:《繼續(xù)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yè)推向前進》,《求是》2008年第1期。
③《人民日報》1999年7月1日。
④《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代表大會文件匯編》,第22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