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士杰
(山東省肥城市桃園鎮(zhèn)農(nóng)技推廣站,山東 肥城271609)
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以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高效作為重要發(fā)展目標,把農(nóng)業(yè)創(chuàng)收、農(nóng)民獲益作為農(nóng)業(yè)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采用“馬鈴薯-春玉米-秋白菜”栽培模式是對高效栽培技術(shù)的積極探索,可推動農(nóng)村種植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采用“馬鈴薯-春玉米-秋白菜”一年三作栽培模式,平均1畝產(chǎn)馬鈴薯2 800kg,玉米500kg,秋白菜7 000 kg,每畝收入8 600元。本文將對這種栽培模式進行簡要論述,以供參考。
以180cm為1個種植帶,種植馬鈴薯4行、玉米2行。3月上旬,開溝10~12cm深,實行一壟雙行種植 ,壟距90cm,小行距20cm左右,株距28~32cm,1畝栽4 800株左右。播后覆土起壟,壟高15cm,并及時覆膜。3月下旬,隔2壟馬鈴薯播種1行玉米,株距15cm左右,1畝種植3 000株左右。6月中旬收獲馬鈴薯。8月中旬至8月下旬收獲玉米。秋白菜8月上中旬育苗,9月上旬移栽于大田。
馬鈴薯選用脫毒魯引1號、新大豐15、超荷15、雪川品種,商品性高、抗病性強和質(zhì)量好。玉米選用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抗病的先玉335、045、047雜交種。秋白菜選用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抗病的北京新三號、冬儲王、油綠三號、冬綠三號雜交品種。
4.1.1 種子貯藏
種子購回后,置于通風干燥處 ,攤薄晾種30d以上,冬貯要放在透氣筐或袋內(nèi),冬貯前最好不去頂芽,薯堆周圍溫度不應低于2℃,外界氣溫下降至-8℃以下時,要進行保溫,覆蓋透氣麻袋、草苫等。但貯溫過高,出芽過長,播種后會造成減產(chǎn)。
4.1.2 種薯催芽
(1)室內(nèi)催芽:種植前30d左右,種薯頂部會出現(xiàn)1~2棵頂芽,要倒筐把頂芽去掉,把種薯倒置放在筐內(nèi),進行生芽,以促尾芽齊發(fā),芽齊苗壯,催芽不宜過長,種植前要充分綠化。
(2)室外陽光催芽:于播種前15d左右,分批催芽,整薯催芽前去掉長芽,然后放在簡易溫棚中蓋塑膜密封催芽,夜間要加蓋草簾保溫,防治受凍害。催芽期間要翻動種薯1次,催芽1cm長為宜,播種前最好是隨切隨種,切塊后不要長時間晾種,尾薯無芽塊要單獨存放,在小棚內(nèi)蓋濕沙或裝入半密封容器內(nèi)繼續(xù)催芽,最后集中播種。
4.1.3 切塊、拌種
播種前將種薯切成25~30g大小的塊,留1~2個健壯芽眼,小種薯可去掉頂端叢生芽,使用肩頭芽,一切二或三,盡量把種塊切大,切種種芽距邊緣1.5cm左右,保證苗齊苗壯豐產(chǎn)。拌種用70%甲基托布津50g,與滑石粉1 500g充分混合,可拌50kg切好芽塊,隨切薯塊隨均勻地撒拌種塊上。種薯切塊后因天氣不能及時播種,要用小容量容器半密封盛裝薯塊,以免水份流失或切口染菌造成腐爛,禁止大堆存放或放置時間過長。
4.1.4 整地
冬前或早春將土地深耕,深度為20cm,播種前開好種植溝,溝深10~12cm。
4.1.5 施肥
在播種前一次集中施足底肥,一般情況下,每畝田地施45%硫酸鉀復合肥150kg,微生物有機肥50kg,施于溝內(nèi)作為基肥,復合肥需提前施入種植溝內(nèi),用耘鋤摻合均勻。
4.1.6 播種
3月上旬開始播種,播種前先在溝內(nèi)澆水,不得透陰,實行一壟雙行種植 ,播塊要斜調(diào)角擺種,芽向上,壟距90cm,小行距20cm左右,株距28~32cm,每畝栽4 800株左右。封溝前,溝內(nèi)撒施豆餅拌毒死蜱微囊懸浮劑的毒餌 ,再覆土起壟,底寬50~60cm,頂寬30 cm,高15cm,然后噴灑施田補除草劑,每畝用100g,對水30~50kg,均勻噴于地表,最后覆蓋地膜。
4.1.7 田間管理
播種后20~25d苗將陸續(xù)頂膜,選擇晴天及時將地膜破孔放苗,并用細土將破膜孔掩蓋,當薯芽長到離地膜3cm時,并在背壟上均勻覆蓋細土1.5~2.5cm,防止燒苗,幼苗期以保墑增溫為主,保持土壤疏松透氣,一般不澆水,干旱時澆小水。發(fā)棵期水分管理要促控結(jié)合,見干見濕,結(jié)薯期,土壤要始終保持濕潤,促進塊莖膨大,收獲前10d控制澆水,以利于收刨后儲藏。在現(xiàn)蕾期為控制旺長,要噴施膨大增產(chǎn)劑,縮短節(jié)間長度,改善株型,提高淀粉積累率,促進塊莖膨大。
4.1.8 病蟲害防治
(1)主要病蟲害種類:馬鈴薯主要病蟲害有晚疫病、早疫病、蚜蟲、地老虎、蠐螬、金針蟲等。
(2)制定科學植保方案:選擇使用高效、低毒、對環(huán)境安全的農(nóng)藥產(chǎn)品,以保證生產(chǎn)出優(yōu)質(zhì)、健康、安全的農(nóng)產(chǎn)品。根據(jù)病蟲害的發(fā)生規(guī)律以及良好農(nóng)業(yè)操作規(guī)范的要求,在病害防治中應采取保護性殺菌劑和治療性殺菌劑配合使用的原則。在生長期中進行5次葉面噴藥,分別在團棵期和現(xiàn)蕾期各施藥1次安泰生或大生70%可濕性粉劑(100~150g/畝),間隔10d;從塊莖膨大期開始,連續(xù)3次輪換施用銀法利、抑快凈、丁子香酚,間隔10d。對于蚜蟲的防治,在馬鈴薯成株期使用艾美樂70%可濕性粒劑5~10g/畝的劑量葉面噴霧。對于地老虎的防治,在噴殺菌劑的同時混合殺蟲劑。
(3)保護葉片,延長功能期:國內(nèi)外研究表明,葉片的光合作用對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的貢獻率在90%以上。因此,保護葉片,延長其功能期可大大提高馬鈴薯產(chǎn)量。銀法利不僅防病,還能延長馬鈴薯的后期葉片功能期,對增加馬鈴薯的產(chǎn)量非常關(guān)鍵。也可以在馬鈴薯開花初期葉面噴施0.2%硼酸,在薯塊膨大期葉面噴施3次磷酸二氫鉀。
4.1.9 適時收獲
收獲期一般為6月15日以后,在高溫雨季來臨之前收刨,因為高溫期塊莖停止膨大,即使不收也不會再增加產(chǎn)量或增加很少,在高溫雨季收刨的地莖不耐貯藏。
4.2.1 施肥整地
3月下旬進行整地施肥,先將玉米種植溝用耘鋤耘地一遍,按照每畝溝內(nèi)撒施50kg45%硫酸鉀復合肥再耘地一遍,將肥土摻和均勻。
4.2.2 播種
春玉米一般在3月下旬到4月上旬當馬鈴薯苗出至4/5時進行播種。采用玉米精播樓播種,株間距為15cm。一般情況下,每畝播種量3 000株左右 。播種后,為保證出苗要蒙頭水,并及時噴施 施田補滅草劑,抑制雜草生長。
4.2.3 管理
出苗后要及時劃鋤,促進幼苗生長,確保玉米苗在馬鈴薯枝株封溝前高出馬鈴薯枝株,防止玉米苗被馬鈴薯枝株遮著,玉米生長期間,保證馬鈴薯濕度為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5%~70%,玉米花粒期為防脫肥早衰,可根外噴施800倍的磷酸二氫鉀溶液。
4.2.4 病蟲害防治
品種選擇抗病蟲類,注意土壤的疏松通氣,中耕時期進行除草,保持田園清潔。使用包衣種子,玉米小喇叭口期用3%辛硫磷顆粒劑0.5kg,拌細沙7.5kg,將毒沙撒入心葉內(nèi),防止玉米螟。
4.2.5 適時采收
玉米顆粒飽滿、水量適度、花葉呈棕色干枯狀時,即可采收。
4.3.1 種子選用
選用種衣劑拌種的白菜種。
4.3.2 播種育苗
8月上旬育苗,先將育苗地整成畦,每畝撒施45%硫酸鉀復合肥40kg,用旋耕機耕地,整平耙細,澆足底水,待水滲下后撒種,覆土1cm厚左右,出苗后根據(jù)情況澆水、間苗,并注意防治病蟲害。
4.3.3 定植移栽
玉米收獲后,將玉米秸清除,每畝撒施45%硫酸鉀復合肥50kg,并進行旋耕整畦,耙平畦面處理,8月下旬至9月上旬,開始移栽定植,株間距為35cm左右,行間距為50cm左右,每畝栽植2 800株左右。
4.3.4 肥水管理
白菜移栽后要及時澆水,待苗成活后,劃鋤曬茬,不旱不澆水,見干見濕,結(jié)球期每畝沖施沖施肥25kg,做好防澇排水。
4.3.5 病蟲害防治
菜田蚜蟲可用5%啶蟲脒1 500~2 500倍噴霧防治,防治軟腐、霜霉病,可用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150~200倍液噴霧;防治菜青蟲每畝用蘇云桿菌30~40 mL兌水40~60mL噴霧。
4.3.6 采收
一般在11月上中旬,逐漸開始采收上市。
采用“馬鈴薯-春玉米-秋白菜”栽培模式,是對“無公害生產(chǎn)”的積極實踐。高效栽培技術(shù)提倡糧菜輪種、蔬菜輪種,可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調(diào)整種植業(yè)結(jié)構(gòu),是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技術(shù)的積極探索。
[1]王培倫,馬偉青.馬鈴薯脫毒栽培技術(shù)[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8.
[2]劉國芬,譚宗九,丁明亞,等.馬鈴薯高效栽培技術(shù)[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