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煒 (江蘇建筑職業(yè)技術學院建筑設計與裝飾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現代高層建筑自1885年問世以來,在較短的時間內發(fā)展迅猛,在普通人眼中,甚至是一個城市或地域是否發(fā)達的標準。高層建筑體現了人們試圖擺脫重力、向高空發(fā)展的意志和能力,對現代城市的空間形態(tài)和結構布局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對一個城市而言,高層建筑歷來在精神和實際功用兩方面扮演著獨特的角色。
人們“崇高”是基于無處不在的地球引力激發(fā)了人企圖去掙脫的欲望,高層建筑的建設以飛快的速度刷新著世界建筑高度的排行榜。究其原因,無外這幾種:人們希望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引領世界的新地標來彰顯地位,摩天樓成為了現代文明的圖騰和崇拜;建筑高度的比拼成為城市之間、國家之間影響力、經濟實力的評判途徑;摩天樓所帶來的向心特征,使其常具有不容置疑的權威性;高層建筑群組成了城市天際輪廓線,易形成歸屬感和自豪感;置身高層建筑中享受到的城市景色是其他建筑無法企及的[1]。
正是由于這些極具力量的精神價值,高層建筑比城市人造環(huán)境中的其他要素更具有特殊的魅力,人們常常利用它來建立城市的象征空間及形象標志性空間。
高層建筑在近現代得到飛速發(fā)展主要有三大因素:技術上的可能性、經濟上的可行性和人口劇增用地緊張導致的必然性,而必然性是其發(fā)展的動力源泉。就對城市空間的影響而言,高層建筑的作用有以下幾點:
①城市空間的內部化和私有化——高層建筑將原本公共開放的城市上部空間分離出來,轉為內部私有空間;
②城市空間使用的立體化和壓縮——改變在水平面延展使用空間的方式,建立綜合體來把多種功能壓縮在有限的空間實體中;
③城市空間形態(tài)的變化——城市整體空間尺度加大,立體特征突出,且層次更加豐富;
④城市空間有序化——高層建筑作為建筑群或城市空間的組織核心和節(jié)點,起著定向和導向的作用。
著名建筑師法茲勒·康說過:“今天建造190層的建筑已經沒有任何實際困難。要不要蓋摩天樓,并不是工程問題,而是個社會問題。”高層建筑在展示人類驚人技術成就的同時,也招致無數詆毀之辭[2],對于它給城市帶來的負面影響,必須給予足夠的認識。
圖1 高層建筑的陰影
由于體量龐大,高層建筑在日照下的落影對所在城市光環(huán)境影響較大(圖1),甚至危害到人們的生活。為此,很多國家都對高層建筑的高度和體量進行了限定,保證日照。
在高層建筑較為集中的地區(qū),局部氣候會發(fā)生一些異常變化,較明顯的是風環(huán)境的復雜化和熱環(huán)境的失衡,進而強烈影響到人們心理和生理生的舒適感。
來源之一是強氣流的呼嘯和風與建筑的摩擦撞擊,所產生的刺激令人難以忍受;來源之二是由于高層建筑的阻擋、反射,城市交通和生活的噪聲不易擴散消失,加大干擾。
高層建筑所集聚的人和物在停留和運轉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有害氣體、污水、固體廢物和噪聲,同時污染還來自于維持高層建筑運轉的一些機械設備的工作過程。
容積率過大造成城市空間的畸形,狹隘壓抑,遮天率大,鋼鐵混凝土的森林冰冷而堅硬,缺乏人情味和生命氣息(圖2),這是人們在高樓林立的夾縫中的共同感受。高層建筑正在逐漸擠壓城市空間。
圖2 擁擠的城市空間
高層建筑發(fā)生災害的可能性和后果的嚴重性遠遠大于一般建筑。如果不注意留置必要的城市外部開闊空間,無疑會進一步加大災害發(fā)生的頻率和危害。
3.1.1 建筑空間與城市空間的一體化
城市的總體環(huán)境是自然、人工和社會環(huán)境的高度有機結合和綜合展現。高層建筑的選點、布局對城市會產生一般建筑所不具備的重大影響。處理好高層建筑與其社會環(huán)境、人工環(huán)境的關系也就變得相當重要。圖3所示高層建筑的布局絕非任意定位,而是根據城市總體環(huán)境的特點,利用高層建筑來加強城市的形態(tài)特征。
圖3 底特律高層建筑布局
此外,過去高層建筑往往強調自身系統(tǒng)的整體性,空間組織內向性很強,城市空間被相對封閉的高層建筑分割得支離破碎,城市公共空間缺乏連續(xù)性。鑒于此,應更多的從區(qū)域層面進行空間環(huán)境上的整合,將多種內外空間立體對接,增強城市公共活動空間的連續(xù)性和趣味性[3]。
3.1.2 樹立環(huán)境景觀的構成意識
高層建筑強烈影響著城市的空間環(huán)境形態(tài),比一般建筑負有更多的職責。無論是宏觀上的城市形象,還是局部地區(qū)透視景觀的構成,高層建筑都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充分照顧城市既有的組織結構。高層建筑自身是一個視覺焦點和突出的景觀因素,也經常是一定地區(qū)內建筑空間的構圖中心,要通過它的組織作用,把所能影響的范圍統(tǒng)一起來,成為一個大的整體景觀;在城市開闊地段或道路交叉彎曲部位,特別是能形成干道底景的所在,高層建筑具有遠近和不同角度的透視效果,自身也具備廣闊的視野和景觀(圖4);在城市重要的視覺通道上,要避免高層建筑的疊加重合擾亂視線(圖5);高層建筑的布局還要密切配合水體、地形等自然環(huán)境。
圖4 高層建筑作為干道的底景
圖5 高層建筑的疊加重合
3.1.3 建筑群體組合的統(tǒng)一
一座高層建筑塔樓可以創(chuàng)造城市的標志性空間,而一群塔樓則可以創(chuàng)造城市的節(jié)點空間。高層建筑群之間形象的統(tǒng)一協(xié)調十分重要。要做到群體組合的統(tǒng)一和諧,就必須要求每一幢高層建筑在設計時要有整體意識,注重與其他建筑和環(huán)境的配合,在規(guī)劃布局時就應對此做通盤考慮;把高層建筑群作為城市設計的素材,以城市整體的實體和空間形象塑造為目標,對選點作統(tǒng)一的謀劃。
圖6是徐州蘇寧廣場的設計鳥瞰,建筑組合渾然一體,構成了統(tǒng)一、和諧、穩(wěn)定的群體,與原有城市中心體系結合,形成了城市新地標,營造了全新的城市景觀環(huán)境,塑造了城市新形象。
圖6 徐州蘇寧廣場
3.1.4 象征性表現和意象性塑造
高層建筑及其周邊環(huán)境可以有各種象征性,表現不同事物。如可以表現設計師、投資方,表現所處的地區(qū)或鄰里,也能表現所在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技術進步、現代化程度等。
就城市設計的范圍而言,高層建筑的意象性意味著它在一個鄰里、區(qū)域或城市的總體觀感中的獨特鮮明的標志地位。凱文·林奇認為標志、邊緣、通道、節(jié)點和區(qū)域是形成城市意象的重要因素,在這一意識下整體考慮高層建筑的選點布局,把其布置在城市中心、特殊地形或對外聯系的窗口地區(qū)等主要地段,建立完整有序的標志體系,代表地域形象,幫助人們進行交通定位,形成清晰的城市認知。
此外,高層建筑布局要避免局部地區(qū)的過分密集,控制好容積率和建筑密度,既保證土地經濟效益,又留出適當的景觀環(huán)境空間,提升品質。
3.2.1 地下空間
高效利用地下空間,拓展人的活動空間是高層建筑設計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地下空間除用做停車庫及設備用房外,還可以配置餐飲、商業(yè)娛樂休閑設施,這種綜合型地下空間利用已成為設計主流。
3.2.2 地面環(huán)境
底層架空和入口縮進被看做現代高層建筑的特征之一。底層架空可以在高密度環(huán)境中爭取用地,把城市道路、廣場和建筑有機結合,形成通透的公共開放空間,同時還可以改善人流、視覺擁擠的狀況,連通主要的公共場所,以增加城市空間的層次;高層建筑臨近城市道路布置時,入口空間凹入建筑下部可以避免主體的被迫后退,爭取基地面積的有效使用,緩解入口處各種矛盾沖突,并有可能在建筑的形體設計、空間組織等方面形成新穎的構思。
3.2.3 基座(裙房)
高層建筑設計必須解決和地面的結合問題以及與周圍建筑的聯系問題,以加強城市的結構和形態(tài),基座處理就顯得特別重要。它對街道的尺度和人情化的空間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有著重要影響,其立面設計一般不同于上部塔樓,需要進行精細設計,使下部空間豐富而不蒼白;跟公眾視覺接觸較密切,對街道空間感影響也較大,因此要體現人的尺度。
3.2.4 塔樓和豎向空間
高層建筑的主體部分是它的塔樓,塔樓的表現形式對高層建筑的造型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是高層建筑能否有獨特的外形和可識別性的主要表達部位;而隨著生態(tài)意識的普及,豎向開放空間的利用程度越來越高,綠化、幫助自然通風采光、調節(jié)室內小氣候、給人提供呼吸新鮮空氣、遠眺風景、放松身心的場所,“空中花園”不再是奇跡。
3.2.5 頂部與退臺
處理得當的屋頂能夠強化整個高層建筑的個性,對于豐富城市天際線具有重要的作用,應根據建筑的基座、樓身等因素加以塑造。退臺甚至是臺階式建筑對城市空間也有較大影響,常常是解決特殊矛盾的手段,如在建筑密度過大時使用可獲得陽光和開敞感;又如豐富城市輪廓,改變空間環(huán)境的圍合效果等。
隨著建筑科技的發(fā)展,高層建筑的表現形式趨于多樣化。如何處理好高層建筑與城市空間環(huán)境的關聯和矛盾,使高層建筑成為城市亮麗風景線的同時完美融入城市空間環(huán)境是設計師的一個重要任務。高層建筑及其空間環(huán)境應多層次、多維度地融入城市環(huán)境,地面、地下、空中全方位地拓展,成為城市空間系統(tǒng)的有機生成元,與城市空間環(huán)境形成共生體系。
[1]陳婷婷.高層建筑的建設與“攀高”心理分析[J].四川建筑,2010(8).
[2]潘悅.夏軍:不求最高,只求最好[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73c32890100ul72.html.
[3]戚驍鋒.高層建筑對城市空間的影響分析與策略[J].科技信息,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