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儒
學問大家謝無量
文/尚儒
51年前,80歲高齡的謝無量病逝時,英國《泰晤士報》刊發(fā)消息表示悼念。
他是一位博古通今、著述甚豐的大學者、大詩人和大書法家。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在諸多領域的建樹顯得更加重要和珍貴。正如《民國文存》前言所說,他的建樹已成為中國學術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1884年6月,謝無量出生在距離成都不到100公里的四川省樂至縣龍門鄉(xiāng)金馬溝村,原名謝蒙,后易名謝沉,字無量,在其著述中也曾用過仲青、大澄、希范以及嗇庵等字號。
謝家是當?shù)赜忻臅汩T第。清末時,因父親出任安徽省蕪湖縣知縣,謝無量4歲即隨父客居安徽,自幼在父親的影響下熟讀詩書?!皟和膽亚?,剪紙作飛鳶;不是麻繩系,乘風直上天?!睋?jù)說這首現(xiàn)在還在流傳的《詠風箏》,便是謝無量6歲時的詩作。
1898年,浙江著名學者湯壽潛來到蕪湖,年僅14歲的謝無量拜其為師。湯壽潛為當時著名的維新派人物,謝無量從此開始接受新思潮,時常與老師和同窗探討經世之學,關心國家命運。
18歲時,謝無量第一次出游。他從上海到北京,再從北京經張家口至太原。這正是兩年前八國聯(lián)軍入侵京城后,慈禧太后挾光緒帝逃往西安的路線。沿途所見,盡是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慘狀。這次旅行深深地刺痛了謝無量,也改變了他的人生志向。他毅然決定不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于1901年和李叔同、黃炎培、邵力子等一同考入南洋公學。
求學期間,謝無量與馬一浮、馬君武等一起創(chuàng)立翻譯社,發(fā)行月刊《翻譯世界》,向民眾介紹外國文學名著及其他社會科學書籍。不久,他結識了章太炎、鄒容、章士釗等人,積極為《蘇報》和《國民日報》撰稿,秘密參加了反清斗爭。1903年6月,鄒容與章太炎因《蘇報》案入獄,謝無量暫避日本。
在日本期間,謝無量補習了日文、英文、德文。馬一浮從美國帶來英文版的《資本論》,謝當時英文水平還不夠,但他憑借極大的毅力,專心閱讀,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一年后,謝無量回到國內,先后在鎮(zhèn)江、杭州等地學校任教。這期間,他在杭州文瀾閣閱讀到《四庫全書》和閣中珍藏的大量古文書籍。原本古文根基扎實的謝無量,學養(yǎng)因此又大獲長進。
1906年,22歲的謝無量赴北京任《京報》主筆,時常撰寫社論評論時事。1907年,他在《京報》發(fā)表文章,揭露段芝貴買歌妓獻給權貴、取得黑龍江巡撫一職的丑聞,一時輿論嘩然。后來段雖被撤職,《京報》卻也因此被勒令???。
《京報》???,經喬樹楠(清政府學部左丞)、周紫庭(四川高等學堂監(jiān)督)推薦,謝無量于1909年回到故鄉(xiāng),擔任新辦的四川存古學堂監(jiān)督(校長)。謝無量一面繼續(xù)研究古典文學,一面親自講授詞章課,同時還兼任高等學堂及通省師范講席。
在此期間,謝無量與川中名儒廖季平、吳之英、劉師培等人交往甚多,受益匪淺。那時的四川國學院人才薈萃,廖季平、吳之英、劉師培等在學界都堪稱大家。許多人看到年僅25歲的謝無量與這些深孚眾望的名家前輩平起平坐,一同擔任主講,無不感到驚訝。其時,謝無量在學界已經嶄露頭角,他不僅能獨當一面,而且舉重若輕,游刃有余。后來,吳之英請辭國學院院正(院長)時,曾致書四川當局,薦賢自代。他是這樣說的:“院中群才濟濟,譬入瑤林。最著者,謝無量碩學通敏,劉申叔淵雅高文?!眳侵⑼瑫r還提到曾篤齋、廖季平等,獨把年輕的謝無量放在首位,可見其對謝無量的器重。
1911年6月,謝無量與張瀾等人參加了四川著名的“保路運動”。接著,武昌起義爆發(fā),民主革命在全國風起云涌。第二年夏天,謝無量離開四川,到南方各省游歷,1913年到上海。他先為中華書局編書,后潛心著述,數(shù)年間,陸續(xù)出版了《中國大文學史》《中國婦女文學史》《詩經研究》《駢文指南》《中國哲學史》《朱子學派》《陽明學派》《中國古田制考》等著作,連同此前在成都出版的深受詩詞學者好評的《詩學入門》《詞學指南》,計有20余部書面世。尤其是他的兩部文學史,開創(chuàng)了中國編撰文學史的先河,得到魯迅先生的贊賞。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和《漢文學史綱要》雖然因“惜得見在后不及增修”,但他在講義中將謝無量多部著作列為必讀的參考資料。
1917年,孫中山在上海草擬《建國方略》,因慕謝無量名,特意寫了一封信:“無量先生大鑒:國家多難,全仗賢豪群策群力,方能濟事。望先生每日(注:本禮拜)下午四時駕臨敝寓,會議進行,是所盼禱。手此敬請。大安!”
謝無量得信后,應約前往。中山先生拿出自己的文稿征求他的意見,他則知無不言,二人談論極為歡洽。
“五四運動”爆發(fā)后,謝無量積極支持新文化運動,經常在《新青年》上發(fā)表詩作,并開始用白話文為商務印書館編寫國學讀本,其中《平民文學之兩大文豪》(后改名“馬致遠與羅貫中”)《楚辭新論》《古代政治思想研究》三書,深得孫中山贊賞。謝無量自此為中山先生留下了極佳的印象。
不久,孫中山在廣東籌備北伐,謝無量于1923年南下廣州。中山先生留他在廣州大學任教,繼而委任其為大本營秘書、參議。
孫中山根據(jù)當時的形勢,暫與段祺瑞、張作霖聯(lián)合結成“三角聯(lián)盟”,以對抗曹錕、吳佩孚。同年秋,謝無量受中山先生派遣,與孫科、陳劍如到沈陽見張作霖,商議討伐曹、吳之事。在達成協(xié)議之后,謝無量在沈陽多住了一個月,親眼看到張作霖部隊打通山海關,取得勝利,才轉道天津,會見段祺瑞、馮玉祥、胡景翼等人,轉達中山先生意旨,然后返回南方。謝無量雖一介書生,卻膽識過人,不辱使命,因此深受中山先生信賴。
1930年,于右任當了國民政府監(jiān)察院院長,聘請謝無量為監(jiān)察委員。于右任是謝無量的文學好友,他當初創(chuàng)辦《民呼報》時,謝無量曾為之作過發(fā)刊詞。但因對當時政府不滿,謝無量當了幾年監(jiān)察委員,始終沒有辦過一件事,也沒彈劾過一個人。
“九一八事變”后,謝無量在上海創(chuàng)辦《國難月刊》,主張改組政府,團結抗日。1932年上?!耙弧ざ恕睉?zhàn)事發(fā)生的第二天,他又將《國難月刊》改為《國難晚刊》,每天出版,并著文抨擊蔣介石、汪精衛(wèi)的不抵抗政策。他因此招致特務持槍到報館搜捕,后雖僥幸躲避脫身,報紙卻被迫???。這一年,謝無量還參加了宋慶齡、蔡元培、魯迅、楊杏佛等發(fā)起組織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6年1月,他又參與了沈鈞儒、章乃器、李公樸等組成的上海各界救國聯(lián)合會(簡稱“救國會”)活動。
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南京岌岌可危,謝無量得友人幫助,全家乘船到達武漢,隨即設法將家人送往重慶。第二年,謝無量應邀赴香港講學。在港期間,因戰(zhàn)亂物價飛漲,謝無量不得不以賣字為生。1940年2月,他準備攜妻游歷南洋,但因受到監(jiān)視,未能成行。次年,他回到重慶,暫住張家花園可園一號。
據(jù)謝無量的長女謝祖儀回憶,母親曾說,在重慶期間,蔣介石仍懷疑父親,家門外常有特務盯梢。有一次,蔣介石找父親談話,父親回來說:“老蔣今天找我談話,我說有人盯梢,老蔣還說不知道?!?/p>
不久,謝無量稱病轉至成都,在青城山天師洞療養(yǎng)小住。此時,好友馬一浮在樂山辦起復性書院,聘謝無量為特約講師,他又時常往來于成都、樂山之間。后為避敵機轟炸,也曾在雅安小住。在雅安期間,時與詩友唱和,興致頗高,因此留下了“西南朋好成嘉會”的詩句。
新中國成立后,謝無量歷任川西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川西博物館館長、四川省文史館研究員、省政協(xié)委員等職。
1956年1月,謝無量以特邀代表身份參加了第二屆全國政治協(xié)商會議。會議期間,毛澤東主席接見了他,并一同合影。謝無量回成都對朋友說:“我早年能見到孫中山先生,晚年又能有機會同毛主席在一起,平生得兩位偉大領袖的優(yōu)禮相待,我很幸運?!睋?jù)謝無量介紹,毛主席還問到他作詩學的哪一家,寫字學的哪一派,等等。
同年8月,經校長吳玉章提名,中國人民大學聘請謝無量擔任顧問教授。吳玉章曾告訴謝祖儀:“你父親雖然年邁,記憶力卻依然甚佳,講授《文心雕龍》很是精彩。”此后,謝無量又以無黨派人士代表身份參加了全國政協(xié)第三屆的各次會議。1960年8月,國務院聘請謝無量為中央文史館副館長。
謝無量學識淵博,涉獵廣泛,70歲以后仍非常勤奮,陸續(xù)發(fā)表了《再論李義山》《漢語拼音方案讀后》《紀念關漢卿——革命的戲劇家》《佛教歷來對中國文學的影響》《〈詩經〉研究與注釋》等文章與專著。據(jù)稱,晚年在北京期間,謝無量還與同鄉(xiāng)、著名數(shù)學家何魯約定,他教何德文,何教他俄語。何魯后來在一封書信中提及:“謝老習俄文,大有進步,已能看原文書報矣?!?/p>
謝無量還是位優(yōu)秀的詩人。他從6歲開始寫詩,到80歲一直筆耕不輟,先后作詩2000余首,常能讀到的有300多首,其主要詩集有《青城雜詠》等。他的詩以古體絕句及律詩為主,間有樂府、小令和聯(lián)語。有評論者認為,其古體詩峭拔雄奇,近體詩大都淵雅清麗,寫于抗戰(zhàn)中的一些詩作,如“架上九邱空有燼,眼中百萬已無家”,“許瓢未敢逃堯日,墨繭空驚救宋心”,沉郁頓挫,蘊蓄著憂國憂民之念。
謝無量的成就還體現(xiàn)在書法藝術上。于右任曾說他的書法“筆挾元氣,風骨蒼潤,韻余于筆,我自愧弗如”。沈尹默也曾稱贊說:“無量書法,上溯魏晉之雅健,下啟一代之雄風,筆力扛鼎,奇麗清新。”《中國書法鑒賞大辭典》辟有謝無量書法賞析一節(jié),其中有這樣的評價:“由于他博古通今,含蘊深厚,兼之具有詩人氣質,襟懷曠達,所以表現(xiàn)在書法上就超逸不凡,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在書壇獨樹一幟?!闭J為他在師承傳統(tǒng)碑帖的基礎上,“能融會貫通,博采眾長,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書體,在中國書史上確立了自己的流派”。
謝無量的書體被譽為歸真返璞之“孩兒體”,于右任稱之為“干柴體”。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著名書法家曹答軻曾表示:“在20世紀的四川書壇,謝無量毫無疑問是排第一的,在全國也應該是數(shù)一數(shù)二的,只是在政治地位、社會影響等方面不是那么顯著?!?/p>
1964年12月,謝無量在北京醫(yī)院病逝,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