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基德
讀書的方法
□ 王基德
與人談及讀書,我曾經自感羞愧。我也算是讀過一點點書的,至于這一點點到底是多少,我沒有統計過,但終還知道這數字離“破萬卷”相差甚遠。所以,輪到自己想寫幾個字時,往往只有大半個晚上咬筆頭的份兒,蓋屬于腦子里空洞無物,沒有神助自是必然了。
我羞愧的是,即便是在我讀過的這一點點書之列,若遇學問家考問我,大多數情形,我也說不出個子丑寅卯。這時,我往往會一邊羞愧得做低頭認罪狀,一邊大呼上了五柳先生的當,是他告訴我“好讀書,不求甚解”的。我這人還特虛榮,別人考問我時,我若答不出,我會為失去了一個表現自我才華的機遇、為給他人增添了一個哂笑的口實耿耿于懷。真的。
我常常羨慕那些天資聰慧、口若懸河的翩翩君子。試想,能夠在大庭廣眾之下,如數家珍地背誦唐詩宋詞,指點作家們的那個創(chuàng)作流派,這個藝術手法,該是多么瀟灑愜意的事呢。我不行。不僅背不好三言兩語,還經常把一些讀過兩三遍的書里的人物與情節(jié)搞得一塌糊涂。不行,就向人請教。人告曰:多讀,無它。言簡意賅??晌疫€是不明白,就算是把人家喝咖啡的工夫都用來讀書,又能讀多少呢?匡算一下,一個人從7歲入學堂,到三十而立,二十多年的時間,假如每天平均讀兩千字,也不過才近一千七百萬字,不到一千冊書的容量。而且這里面大概還會包括小學的語文、算術,中學的物理、化學了??磥恚嘧x還是有個限量,人一天當中總不能不吃喝拉撒睡,只讀書吧?
還有一個問題是,看過了并不等于讀懂了。世界之大,愚拙如我者,大有人在。有相當一些人也犯有前面看、過時忘的毛病,畢竟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人寥寥無幾。就有一位朋友當著我的面承認有的書他看了幾遍,仍然記不全、搞不懂,我相信他的話。它讓我稍微增添了一點自信心。
我固執(zhí)地認定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學問,不能僅僅以他自報的讀書多寡論,正如掂量作家的成色,不能僅僅憑他出書的多少。果真遇到一本好書,若讀了二三遍記不住,不妨讀它十遍百遍,總有弄懂的時候。讀書不多,但少而精,總比自詡讀得多多、卻常鬧笑話的好。讀書少,與人交流時自然心虛得很,一旦進入自己所熟悉的范疇往往就很硬氣。讀書少,很多場合下露怯。讀書愈多,越知道自己的渺小。曾有一位持有高學歷的先生在應聘時,回答主考老師的問話:我喜歡讀古典文學(對現當代的書不屑一顧),讀過三國、紅樓、水滸(別的說不上),就是三本書的作者也是張冠李戴。似此等讀書多多的人,已經不是露怯,而是露丑了。這種人真正的讀書人是不喜歡的。
書總歸是要讀的,但萬萬不可為讀書而讀書,為裝裝門面,死讀書。讀書的過程應該是天地間一種很美妙的享受,如同欣賞音樂。讀書更不應該盲目地追求數量,而應在質量上下功夫。殊知,一本好書,真正讀懂參透了,它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的。
還有,若把讀書看成一種樂趣來對待,那么效果一定會好些。已經過了為對付考試,為弄到某個證書而讀書的年齡,某些不適合自己的自己不喜歡的書,盡可拋棄之。一旦所讀過的書的精髓要義進入了頭腦里,立刻就會成為自己的東西,它們會熏染得讀書人連思想也變得澄明些。
我領悟了這些道理,所以就不再自卑,更不會自大。我永遠也不會有過目不忘的才情,可我擁有了韌勁和一點小靈巧。朝聞道,夕死可矣。人生對我而言還有一段路程,我知道得不算太晚。故在讀書這件事上,我可能會有所進步。也不純粹是自我安慰。
(摘自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把董橋請下玩月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