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紅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一部抒發(fā)孤憤之書,通過傳奇法以志怪的形式來談狐說鬼,寄托作者孤憤情懷,側面映襯了蒲松齡的傳統(tǒng)文化心理及所處時代的社會矛盾。蒲松齡創(chuàng)造性的將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在一起,匠心獨運的塑造了具有自立自強意識與初步擁有平等思想的男女形象?!缎潦哪铩繁闶恰读凝S志異》中重筆描寫狐妖內在精神,傳達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內涵及折射蒲松齡內心思想的精彩篇章。辛十四娘作為狐妖中的典型形象,完整的展示了儒家入世之情懷、道家出世之愿望、佛家超世之理想:郡君執(zhí)意撮合馮生與其結為秦晉之好,而十四娘直言“如此草草,婢子即死,不敢奉命”,可見十四娘對儒家禮教之強烈恪守維護;待馮生出獄,幾乎要有皆大歡喜之局時,十四娘再次敞言:“妾不為情緣故,何處得煩惱?……今視塵俗益厭苦。”世態(tài)炎涼致使十四娘意欲擺脫儒家束縛,尋回自我,從而追求道家的逍遙自然;刻蓮瓣為高履,實以香屑,蒙紗而步者乃辛十四娘也。佛教中蓮為圣花,香為佛使。十四娘有心修佛,擁有佛的智慧和心境可窺見一斑。辛十四娘身上兼具中國傳統(tǒng)的儒釋道精神,可以說是一個寄寓了作者蒲松齡美好理想的女性形象。
1.辛十四娘因愛涉入塵世
辛十四娘是位超凡脫俗、敢愛敢恨的狐女子,因愛勇敢的來到馮生身邊,步入塵世。
月色未逝,晨霧朦朧,正值十四娘“著紅帔,容色娟好。從小奚奴,躡露奔波,履襪沾濡”。醺醺而醉的馮生,偶遇十四娘,立即對其心生愛慕。辛十四娘“忽見生來,即轉身入”,她沒有當面迎接,而是“急轉身入”,可見她對馮生持有一種純潔少女的羞澀與不安。心理學認為,當一個不諳世事的純潔少女遇到心儀的男子時,她一定不會唐突冒失的與之有任何接觸,相反,她會因害羞與不安而不敢直視甚至逃避他心儀的男子,因此可見辛十四娘是愛慕馮生的。只是十四娘作為傳統(tǒng)式的中國古代女子,受封建禮教的約束且?guī)в猩倥閼训男邼桓衣冻鲂乃肌.旕T生“乘醉搴簾”一顧辛十四娘顏色時,辛十四娘更是羞澀的“振袖傾鬟,亭亭拈帶”。當父母不同意馮生的求婚時,即使她愛慕馮生,亦沒有提出反對意見。以上都體現(xiàn)了一個傳統(tǒng)女子因受禮教束縛而被迫壓抑自己的感情,從而成為一個符合傳統(tǒng)禮教和三從四德的嫻靜淑女,因此就算是十四娘愛慕馮生,亦無法表達。
后馮生誤入澗谷,遇到郡君,要求與十四娘結為秦晉之好,于是郡君決定成全馮生。這時辛十四娘勇敢追求愛情與幸福的一面體現(xiàn)出來了。十四娘接到邀請后,“旋見紅衣女子,望嫗俯拜”,望見馮生,依是“娉娉而立,紅袖低垂”,縱“回首見生,羞縮不安”。當郡君準備將馮生說與她時,她期望中帶著些許羞澀,淡淡的喜悅中還蘊含著靦腆和矜持。她未曾反對,默認兩人的婚約并且將頭上的金花作為物證,待良日,以撲滿為嫁妝,嫁于馮生。兩人最終走到一起。十四娘因愛來到了紅塵,她的人生歷練就此拉開了序幕。
2.辛十四娘重禮尚德
辛十四娘是位注重禮法、重視倫常關系的狐女子。在辛十四娘接到郡君命令初見郡君時,她“望嫗俯拜”。面對長輩,以禮為先,尊老敬老。當郡君準備把馮生說與她時,她亦沒有忘記禮法,而是腆然曰:“還以告之父母。”由這一句即可窺察到,辛十四娘雖然愛慕鐘情于馮生,但仍誓死遵守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傳統(tǒng)禮教,因此在她的身上深刻著儒家的傳統(tǒng)文化思想,遵循禮法,注重禮節(jié)。當郡君言:“我為汝作冰,有何舛謬?”之時,十四娘反唇道:“郡君之命,父母當不敢違,然如此草草,婢子即死,不敢奉命!”可見十四娘是一位注重貞潔,重視孝道的傳統(tǒng)儒家女子。并因此博取了郡君的喜愛。此上十四娘的表現(xiàn)都深刻地體現(xiàn)了她重視禮法,恪守儒家禮教。
辛十四娘也是位愛人以德、立賢守禮的狐女子。在郡君問十四娘在閨房里做些什么時,她說:“閑來只挑繡。”簡單的五個字將十四娘身上的儒家情懷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封建社會,女子無才便是“德”,女工是古代女子賢德的重要表現(xiàn)。 像在《紅樓夢》中,寶釵勸黛玉“自古道‘女子無才便是德’,總以貞靜為主,女工還是第二……”?!爸劣谀阄?,只該做些針線紡績的事才是”。寶釵認為女工是分內事,而十四娘亦如是。她們這種思想正是以儒家“君子愛人以德”為出發(fā)點的??梢娛哪锷砩弦焉钌畲蛏狭巳寮覀鹘y(tǒng)的思想烙印。
1.忠于夫家,認同世俗
自從十四娘嫁予馮生后,凡事以夫家利益為重,認真勤懇做事,成為儒家文化中的賢妻。“十四娘為人勤儉灑脫,日以纴織為事。時自歸寧,未嘗逾夜。又時出金帛作生計,日有贏余,輒投撲滿?!蔽恼轮忻鑼懯哪锴趦€持家的句讀短短十數(shù)字,然其循規(guī)蹈矩和遵守禮教卻展現(xiàn)的一覽無余:十四娘在家不為享受,而是日日紡線織布,操勞家事;回娘家時,亦未過夜,認同世俗禮教;為了家庭生計,時常拿出金銀布帛做買賣,每有盈余,就投進撲滿中。由此可見,十四娘在進入塵世后,像一般傳統(tǒng)女子,接受傳統(tǒng)禮教并努力遵從,認同世俗社會并努力適應,不做出格過分之事,安分守己。再者憑借個人努力與勤儉,操持家務,維持生計,一心為丈夫馮生考慮。 這些不僅是十四娘服從“禮”,更是“忠”于夫家的儒家文化體現(xiàn)。十四娘進入塵世后努力適應環(huán)境,努力認同世俗,成為賢良淑德、忠于夫家的傳統(tǒng)女性。十四娘的這些處世之道無不體現(xiàn)其忠于夫家,認同世俗。
2.打破男尊女卑——強女助弱男
辛十四娘勤儉持家,與馮生相敬如賓,生活平淡幸福。然進入世俗是注定波折坎坷的。這一切根源皆馮生所交的酒肉朋友——楚公子。精明的十四娘從“穴壁窺之”,便預料到這個“人猿睛鷹”的小人必會給馮生帶來災難禍患,并三次警告馮生。一說公子“其人猿睛鷹凖,不可與久居也,宜勿往”;二次警告“公子豺狼,不可狎也!”三言:“君誠鄉(xiāng)曲之儇子!輕薄之態(tài)施之君子,則喪吾德;施之小人,則殺吾身。君禍不遠矣!”三次警告,馮生最終答應閉戶絕交。此中,辛十四娘三次竭力相勸,避免與楚小人有任何接觸,引導他遠離禍患。然而世事難料,有些事情想躲避卻非人力所能為。十四娘的苦心相勸沒能阻止不幸的降臨:馮生陷入楚小人的圈套,被誣陷奸殺婢女的罪狀。陷入困境,有膽識的十四娘靠自己的力量拯救馮生。一面派自己的婢女去宮中面見皇帝陳述冤情,一面四處奔走于親戚家眷之中。在周全精密的安排與計劃下,最終使馮生獲得自由,得救重生。體現(xiàn)了十四娘一柔弱女子,卻有著男子的氣魄與智謀,用自己的力量與智慧救下自己的丈夫。進而打破了傳統(tǒng)觀念中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初步具有了男女平等的先進思想,這當然也是蒲松齡作品在思想內涵上的又一次跨越與前進。在作品中強女助弱男,女子的地位與作用明顯獲得提升。
儒家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正統(tǒng)文化。主張禮是人們的行為準側,“仁”是人的本質,仁與禮相互兼容。儒家奉行三綱五常,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要求人們從內心加以遵守。倡導血親人倫,修身存養(yǎng),道德理性。儒家“入世”即主張人們積極參與世俗的活動,對于男子來說要建功立業(yè)、治國平天下。對于女子來說,尤其是出嫁的女子,要服務夫家,以丈夫為中心。
十四娘這位傳奇狐女子不僅有著積極入世的儒家情懷,而且兼具遠離塵世修道成仙的道家理想。十四娘因愛涉入紅塵,進入塵世后,重禮尚賢,忠于夫家,努力成為中國傳統(tǒng)女子。然而在十四娘救助丈夫時,嘗盡人間冷暖,受盡委屈,這一切都讓她心力交瘁,繼而厭煩世俗。于是她毅然決定遠離這個讓她煩憂的塵世,尋求心靈的安逸。在做這一切之前必須首先結束和馮生的這段情緣:“妾不為情緣,何處得煩惱?君被逮時,妾奔走戚眷間,并無一人代一謀者。爾時酸衷,誠不可以告訴。今視塵俗益厭苦。我已為君蓄良偶,可從此別?!苯饩日煞虺晒螅僖婑T生,十四娘已不再是因愛步入塵世的純潔少女。對塵世的厭煩與尋求自在的理想使得不論丈夫馮生怎樣苦苦哀求,終究不移其志,最后為丈夫覓得一賢惠的女子以了結牽掛,遠離這俗世紅塵。這便是道家的出世理想,追求修道成仙。
道家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jù)十分重要的地位。道家核心思想是“道”,認為“道”是世界的本原且道生萬物。道家思想以“自然”“無為”為主要特征,這里的“清靜無為”是指不妄為,不胡為,不為所欲為,努力做到順其自然。其基本觀點為“虛無、齊物、守一、柔弱、純粹樸素”。再者,道家文化是不同于儒家思想的,道家講究的是以自然為本,從人欲而推之,重視人性解放、人性自由,回歸人的本性。追求“無名無己無功”,提倡知天達命,逍遙自在,追求心靜??傃灾?,道家主張世人能夠達到自然之至,追求灑脫自由、超然世外,最后羽化成仙、修成正果,這便是道家的一種出世理想,遠離喧囂復雜的塵世,尋求心靈解放。道家思想的精華在于于俗世之中修得大道至理,得大極樂,得真常樂,也就是世人所說的成仙。所謂“世”是指世俗的社會,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總和?!俺鍪馈笔侵肝娜酥臼吭谑浪资澜缰欣硐肫茰绾螅圆磺蠊γ?,回歸自然的方式來尋求心靈的歸宿。
雖然辛十四娘是只修行不高的狐妖,但她志存高遠,不甘于平庸,在生活中追求高雅圣潔,有心向佛。在馮生向郡君描述十四娘樣貌之際,郡君即刻反應道:“是非刻蓮瓣為高履,實以香屑,蒙紗而步者乎?”可見辛十四娘在他人看來正是一位以穿刻著蓮瓣的花作鞋,在鞋里放香料蒙紗而步為特征的狐女子。而在佛教中,蓮占據(jù)極其重要的地位,在佛經(jīng)中亦把“蓮花”稱為佛教圣花。蓮花能與佛陀聯(lián)系在一起是有一定淵源的。釋迦牟尼佛出生的時候,就連走七步,一步一朵蓮花,出現(xiàn)了七朵蓮花,其象征清凈無染,光明自在。另外,佛教中的佛菩薩坐的也是蓮花座,坐姿呈“蓮花坐姿”,即雙眼微閉,兩腿交疊,足心向上,象征高雅圣潔,自在放下與普度眾生。由此可見,在修煉成佛過程中,佛與蓮花有著天衣無縫的契合與不解之緣。佛家有云:“花開見佛性。”這里所說的花即指蓮花,蓮花一經(jīng)綻放,就有了智慧與境界。人有了蓮的心境,就出現(xiàn)了佛性。另外,蓮花擁有花死根不死,來年又發(fā)生的特點,其象征人死魂不滅,不斷輪回中。
另一方面,自古仁人志士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在佛教中,佛陀亦喜歡拿蓮花作譬喻,而在《法華經(jīng)》中雪蓮也常用來比喻佛的慧眼。因為蓮花處在極其污穢的泥塘中,仍潔身自好、純潔不染,不被周圍環(huán)境所同化,開出芬芳雅致的花,由于其花之典雅圣潔,因此只是向志趣高雅之人所綻放。再一方面,蓮花作為佛入于三昧后的化身,以奇香奇姿點綴佛國,從而成為佛國的天國之花,進而成為至高無上精神的象征。宋朝葉瑩有一首詩就表達了其意:“九房六瓣瑞天山,香色清嚴入坐寒。不悟岑參題品意,后人袛作佛看花?!币虼丝梢娚徎ㄔ诜鸾讨械牡匚患霸⒁?。
十四娘身著蓮瓣高履,可見其志向圣潔,性情清凈無染,光明自在,有心修佛,擁有佛的智慧和心境。
“實以香屑,蒙紗而步”,此香乃戒德之香,辛十四娘身上散發(fā)的是解脫者心靈的芬芳。佛家認為“香為佛使”,“香為信心之使”。香在佛教中是凡人通向佛陀的憑借,由人性升華為佛性的重要載體。好香不僅芬芳濃郁,使人心靜自在,而且能助人達到空凈、靈動的境界,其與十四娘的搭配可謂相得益彰,與其空靜靈動的氣質和善解人意的情懷是相輔相成的。而且好香善于于心曠神怡之中達于正定,對人修行有具有潛移默化的熏染,這對于十四娘修身養(yǎng)性、參悟佛性具有有益的引導。好香可指引人心向正與向善,好香猶如正氣,若能親近多聞,則增益其所不能。所以,佛家把香看作是修道的助緣??梢姡潦哪镌谟龅今T生以前就有心向佛,不甘心做一只平庸無為的狐妖。她身上所折射的佛性一覽無余。
佛教自從傳入中國,其地位與作用越來越重要。佛教文化強調自身修養(yǎng),講的是超世,教人深信因果,超脫輪回,度己度人,成就佛果。佛教核心思想是超脫。超脫一切,擺脫一切羈絆心靈的因素。成為純凈無暇的靈魂擁有者。佛陀的根本教法,是純正完美的解脫道,是煩惱及苦的止息,即四圣諦,八圣道。佛教的核心就是見佛性,佛性為通俗易懂現(xiàn)多稱本我,佛教是了卻生老病死,見佛性就是了卻生死,不生不滅,不再輪回。
四、辛十四娘身上所折射的蒲松齡的內心世界
通過以上分析,辛十四娘不僅具有儒家積極入世情懷與道家逍遙出世的理想,最后更有悟透人世間滾滾紅塵一心向佛的心境,在她身上清晰的投射出儒釋道精神。三者之間似有矛盾,卻又兼容,不可分割。十四娘在出世—入世-出世過程中,可謂嘗盡人間冷暖。她的經(jīng)歷若與蒲松齡相較,的確有契合之處。蒲松齡自19 歲應童子試,便以縣、府、道三試第一進學,受到當時做山東學道的文學家施閏章的獎譽,“名藉藉諸生間”(乾隆《淄川縣志》卷六《人物志》)。此階段的他初入塵世,可謂名噪一時。之后他深入社會,大半生專注于科舉考試,研習舉業(yè),直至71 歲成歲貢生。這些都反映其儒家積極入世的情懷。但由于蒲松齡屢應鄉(xiāng)試不中,一次次名落孫山,飽受考試折磨。此時的他便經(jīng)歷入世后的艱難與辛酸,加上現(xiàn)實生活所迫,最終看破了人世間的沉浮冷暖,毅然選擇脫離仕途的“出世”——教書和寫小說。常謂:大隱隱于市。蒲松齡正是在教書與寫作中實現(xiàn)個人“出世”之理想?!捌阉升g在小說作品中有意將神仙狐鬼精魅的怪異故事作為思想內蘊的載體,以此來貫穿靈魂不滅,人死為鬼;物老成精,能化人形;幽明相通,夢幻與現(xiàn)實世界互滲互補的神道觀念。”其作品的表現(xiàn)方法與形式,不難發(fā)現(xiàn)蒲松齡身上所具有的逍遙離世的道家情懷及靈魂不滅的佛教思想。因此,從辛十四娘身上奇跡般的可窺視出蒲松齡在寫作過程中內心精神世界受到儒家道家及佛教等宗教文化的影響,蒲松齡并將這種神道觀念及思維模式移植到辛十四娘身上,從而通過十四娘表現(xiàn)出蒲松齡本人的內心隱秘。
總之,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之辛十四娘這一人物成功體現(xiàn)出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思想、藝術等諸多方面的精髓。而構成中華民族文化的基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則集中體現(xiàn)辛十四娘這一人物形象中。我們在欣賞十四娘從超凡脫俗、灑脫自由到積極入世、認同世俗再到看破紅塵、立志修仙這一心理轉化過程,清晰明確的感受到十四娘身上折射的儒釋道文化。不可否認,“辛十四娘”這一形象的塑造是極其成功的,只有仔細品讀,深入剖析,才能挖掘人物的思想內涵,才能真正讀懂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的文學著作,也才能真正解讀這“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