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傳海 斯舜威等
胡傳海(上?!稌ā冯s志執(zhí)行主編、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讀王友智先生的作品,首先感覺到他是一個大氣勢、真性情、真豪爽的書家。他的草書,給人一種沖擊力、很震憾、非常靈動的感覺。他選擇了《離騷》這篇帶有隱喻性的書寫內(nèi)容,《離騷》憂國憂民精神和狂草精神,兩者糅合在一起,他闡釋得非常好。
第二,書寫方式。寫狂草,要收放自如。王先生的草書有一個特點,線條的粗細變化不大。其形式,一種就是細線條的,一種是比較粗的線條。粗線條顯得比較渾厚,好像帶有章草的味道,筆意從篆和章草里來;細的比較娟秀,完全是另外一種感覺。他對草書的不同表現(xiàn)手段和形式,把握的比較準確,粗與細的對比很強烈。
第三,除了狂草外,王先生的篆書也寫得相當不錯,線條的質(zhì)感很好。王先生是多面手,極富創(chuàng)作激情。準確地說,有震撼力,或者說他是一個有侵略性的書法家,是統(tǒng)攝型的,把人一下子就抓過去了,遠遠看去,這些作品都是迎面撲過來的感覺,非常震憾。如果要用四個字、兩組概念來概括,一個叫“雄奇”,一個是“瑰麗”。楚文化是富有想象力的文化,多變、奇詭,這是楚文化的一個特點。王先生的作品就具有這種審美內(nèi)涵,比較符合楚文化的美學特征。
斯舜威(原美術報總編、浙江美術館副館長、著名書法評論家):
看了王友智先生的作品,我想用八個字來概括:路正、氣壯、意古、味長。
“路正”。他的草書來龍去脈非常清晰,他不單單是一位狂草家,他的篆書、隸書,功夫都很深。他的狂草從篆隸打下基礎,狂草又從懷素、張旭一路過來,脈絡清晰,所以說“路正”。因為中國書法特別是草書,路正是非常重要的。王友智先生的作品在這點是令我佩服的。
“氣壯”。寫狂草也是個力氣活。我們講要做到三個力結合在一起,功力、藝力、氣力,功力當然是一個學養(yǎng),全方位的修煉;藝力,書法的基礎,書法的功力;還有一條是氣力,你的體力。假如說沒有足夠的體力,你要寫幾千字,《離騷》將近3000字,你要一氣呵成地寫上狂草,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王友智先生的作品,給我的感覺到他是一個生命力非常旺盛的、元氣淋漓的人。
“意古”。從他的書法看的出來王先生是很有古意的人。王先生為人溫文爾雅,但在書法上又是霸悍的,非常雄強。霸悍,你必須胸里有東西,肚里有東西了,就有古意。
“味長”。書法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這反映了王老的綜合學養(yǎng)。而且我特別關注他的畫竹,布置的時候是作為一個點綴來布置的,實際上這是一個亮點,這個竹很有鄭板橋先生的風味。實際上書法搞得好的人,偶爾畫一點,用書法落畫,這個味道就不一樣了。
朱以撒(福建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福建省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書法蘭亭獎評委):
欣賞王先生的書法,我覺得給我們的感動有兩個。
第一,到了現(xiàn)在這樣一個年齡,仍然對書法一往情深,持抱不放,這是很難得的。一個人對一門藝術能夠堅持一輩子,這是很難做到的。有這么一段臺詞很好,叫做“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一輩子愛好一門藝術,并且持之以恒,不間寒暑,不舍晝夜地來學習,肯定是能開花結果的。
第二個感動,以這樣77歲的精力來進行創(chuàng)作,說明了他的創(chuàng)作精力是非常旺盛的,是一種激情,說明一個人是非常勤奮的。很勤奮,一個人能夠不斷地有新的作品出現(xiàn)。王老已經(jīng)說寫這樣一百多件的作品只花了一天的時間,這很難想象,可見技巧非常嫻熟。激情使王老的作品在短暫的時間里面就能夠完成,選擇《離騷》來創(chuàng)作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zhàn)。先秦的一些文獻由于用字比較簡單,甚至重復的字比較多,有的人就不太喜歡選擇先秦的文獻作為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離騷》中重復字是比較多的,比如里面的“兮”就用得很多,這就不太好處理。能在這樣一種狀態(tài)下寫成,而且處理得恰到好處,實屬難得。
蔡樹農(nóng)(《美術報》資深編輯、著名評論家):
我在欣賞王老師的作品時,感覺到他的書法確實是帶點悶騷的味道。寫這篇草書隱藏很深,王老師可能是悶騷型的,但是悶騷型的東西有時可能看起來味道更好。
我感覺王老師這種悶騷味道的也是可以走下去,但是我認為他還可以借鑒一些古代跟當代的尤其是跟他個性比較近的作品。他如果能夠注意到這一點,可能對他以后的創(chuàng)作會有非常大的借鑒作用或者啟發(fā)。這點不僅是中青年藝術家需要注意到的,也是老年的藝術家要注意到的。
蘭干武(《書法報》執(zhí)行主編、《中國書畫印》主編、湖北省書畫研究會副主席):
我和王老師是接觸比較早、比較多的,也比較了解。從這點來說,我就更堅定了“字如其人”這種說法。王老做人很大氣,很正派,心胸很開闊。再一點,王先生溫文爾雅。在王先生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謙謙君子的形象,是非常有古風的,這點在他的作品中也是可以看到的。在王先生的作品當中還可以明顯感到很干凈,有一股清風,很清貴。我們在王老師的作品當中感受到了有一股清風迎面撲來。這樣的狂草很慢,慢里面就形成一種優(yōu)雅,清貴就體現(xiàn)出來。我們在當代的作品當中,不管是大家還是一般的作品,我們看得太多了,可是這種清貴的東西確實是太少了。
王老師是一位有激情、有夢想的人。他的年齡到了70多歲,但是他的思想狀況還不到老年,還是在中年階段,所以說他的書法也是體現(xiàn)在中年狀態(tài)。如果往下走,可以再慢一點,再做一些減法。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王老師的作品是很茂密的,長線條特別多,往下是否可以摻雜一些短線條,可以再慢一點。我個人認為這樣走下去,可能王老師的作品會上更高一個層次。
馬相武(中國人民大學華人文化研究所所長、人文奧運研究中心研究員、臺港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王先生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法度掌握的爐火純青,所以他能夠在一天之內(nèi)寫下105幅狂草作品,這個功力,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是幾十年的積累,從一種不自覺的到自覺的過渡。
朱中原(中國書協(xié)《中國書法》雜志編輯部副主任、中國教育學會書法委員會學術委員、康有為書學院研究員):
王老師的書法的價值在什么地方?我覺得一個最重要的就是以學問入書,以文化入書,以文學入書。雖然我們今天可能不是特別了解王老做了哪些學問,他的文章寫了些什么東西,但是我想從他的作品里面能夠看到他的學養(yǎng)之氣、文人之氣,這點是很重要的。
我們要倡導有學問,沒有學問的東西是很難稱得上上品的。所以從這點來講,他的作品這種精神很難得。王老的書法跟屈原的《離騷》有一種相通之處,就是追求這種精神的華貴,有一種華貴之美,還有一種高潔之美,有一種天真爛漫之美。這是楚文化的一種典型特征,而且他的情感飽滿充沛。這是湘楚文化的典型。當然除此之外,他的作品追求大的氣勢,氣勢特別宏大,這又是中原書風的一個典型表現(xiàn)。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王老的作品既是中原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湘楚文化的一種表征。
王老的草書線條非常干凈,不臟。王老所作的草書,雖然有些線條、有些筆法可能還不是特別到位,但是他的那種干凈、純粹、忠實、醇厚是非常難得的。中國書法的筆法非常豐富,不管是草書還是其它書體,歸結到兩個最關鍵的點,一個是曲線,一個是直線。曲線和直線是中國書法的筆法里最基礎的東西,但也是最難的東西。如果把這兩個很好的表達清楚,表現(xiàn)出來,這是有相當大難度的。所以草書最能夠表現(xiàn)這兩種筆法,曲線和直線。王老的草書作品把這兩個東西都表現(xiàn)得非常到位。
黃君(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學術委員、北京文博學院教授、江西省黃庭堅書法文化研究會顧問、北京華夏翰林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
五年前我很榮幸參加了王友智先生的書法展覽和研討會,我當時有這樣一個結論,我說王先生的草書非常規(guī)范,在風格上具備了一個成熟藝術家應有的特點,具有陽剛之氣和古樸之風,而且既可遠觀也可近看,這種風格形式表示王先生經(jīng)過一個長期訓練之后走出了自己的風格錘煉的過程,成為一個當代書法圈當中為數(shù)不多的成熟藝術家。這是我當時的結論。我深感五年前說的話還是對的。
余德泉(中南大學教授、中國楹聯(lián)學會副會長、湖南省楹聯(lián)家協(xié)會主席):
我聽說王老一天之內(nèi)寫完105個條幅,全本《離騷》,我就非常驚奇。因為王老有一個特殊的情況,你們都不知道。前年出了車禍,重傷,醫(yī)院里住了那么長時間,我們都非常擔心他的身體,可是今天我就非常放心,為什么?一天能夠?qū)戇@么多東西而且那么連貫、那么大氣,沒有好身體肯定就不行,所以第一要祝賀王老。第二,王老的求索精神確實值得我學習,他不斷地探索,不斷求取進步,我有時候看到大十屏的條屏,我看得眼睛都是發(fā)亮,王老不斷提高,不斷鉆研,水平一步一步提升,這點我非常佩服。第三,王老的大草,這種狂草在國內(nèi)確實屈指可數(shù)的,這點,我覺得王老先生也值得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