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宏孔
“兩廣事變”中驚鴻一現(xiàn)的“貴州抗日救國軍”
●韋宏孔
1936年夏,蔣介石陸續(xù)調(diào)集40個師包圍廣西,企圖消滅新桂系異己勢力。大戰(zhàn)在即,廣西南丹境內(nèi)一支1萬多人的外省番號軍隊——貴州抗日救國軍橫空出世,烜赫一時,后又隨著 “兩廣事變”的平息而解散消失,其中有怎樣的奧秘玄機?本文在查閱多種文獻的基礎(chǔ)上,力求真實再現(xiàn)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法西斯在中國東北地區(qū)建立了一個傀儡政權(quán) “滿洲國”,三四年后,又策劃 “華北五省自治”,企圖變?nèi)A北為第二個 “滿洲國”。大敵當前,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卻仍然執(zhí)行 “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政策,對外,屈從日本 “華北政權(quán)特殊化”的要求,于1935年11月26日取消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和行政院北平政務(wù)整理委員會,12月18日,成立 “冀察政務(wù)委員會”;對內(nèi),鎮(zhèn)壓 “一二·九”愛國學生的抗日救亡運動,命令張學良的東北軍和楊虎城的西北軍去陜北攻打主張抗日的工農(nóng)紅軍,同時,對西南地方勢力加緊分化瓦解,特別揚言要徹底解決廣西、廣東 (兩廣)問題。
1936年5月,對蔣介石對日妥協(xié)、對內(nèi)加緊鏟除異己不滿的廣東當權(quán)人物陳濟棠和新桂系首腦李宗仁、白崇禧等人,探悉蔣介石決意要瓦解和消滅兩廣異己勢力后,趁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風起云涌之機,于6月1日,打起抗日救國的旗號,發(fā)動了轟動全國的抗日反蔣運動,史稱 “兩廣事變”。
1936年5月,兩廣軍政要人借悼念國民黨元老胡漢民之機云集廣州,密謀反蔣。6月1日,中國國民黨西南執(zhí)行部和西南政務(wù)委員會(以下簡稱兩部會)舉行聯(lián)席會議,把陳濟棠和李宗仁所部改稱為 “中華民國抗日救國軍”,并任命陳濟棠為西南聯(lián)軍總司令,李宗仁為副總司令。6月2日,兩部會向南京發(fā)出通電,吁請中央領(lǐng)導(dǎo)抗日。6月4日,西南各省將領(lǐng)聯(lián)名發(fā)出通電,請西南兩部會明令北上抗日。兩廣的黨群團體立即響應(yīng),并發(fā)動抗日示威活動,一時間,全國為之震驚。兩廣各團體更進一步通電全國,指責蔣介石在華北對日節(jié)節(jié)退讓,自招亡國之禍,要求蔣介石取消所有已簽訂的屈辱協(xié)定。
面對這種局面,蔣介石的對策是:一方面,電告兩廣陳濟棠、李宗仁、白崇禧,責令他們必須遵循國民黨五中全會 “努力和平、不惜犧牲”的決議案,顧及國家安危,不得輕舉妄動。另一方面,調(diào)兵遣將向兩廣進逼,同時暗地進行收買活動,以分化陳濟棠的內(nèi)部,拆陳濟棠的臺,孤立廣西。
不久,蔣介石分化了廣東,時任省主席陳濟棠下野跑到香港,余漢謀投蔣并掌握了廣東軍政大權(quán),抗日反蔣運動的重心便由廣東轉(zhuǎn)移廣西。此時,李宗仁、白崇禧雖有點騎虎難下,但也不得不加緊軍事部署,把原有的兩個軍擴充為4個軍,分別由廖磊、夏威、李品仙、鐘祖培擔任軍長;臨時成立空軍,編為3個隊,以林偉成為司令。李、白還與力主抗日的原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總指揮蔡廷鍇聯(lián)系。蔡對李、白積極支持,出資30萬港元并號召他的舊部將領(lǐng)到廣西集會,并編成一個師,以翁照垣任師長。廣西地方也組織群眾團體的代表300多人,準備到南京向國民政府請愿。為了擴大廣西方面抗日反蔣的聲威,李、白邀請一些有聲望的反蔣人士和一批文化界、新聞界人士來廣西,如李濟深、盧燾、蔡廷鍇、章伯鈞、彭澤湘、鄧初民和抗日救國會楊東菁等人,都先后到廣西助威。
此時,蔣介石正陸續(xù)調(diào)動約40個師嫡系部隊,從湖南、貴州、廣東對廣西進行三面包圍。重壓之下,祭出抗日反蔣旗號的新桂系利用西南各地方實力派與蔣介石中央軍系的矛盾不斷分化、游說的同時,也獲得東北軍、西北軍、共產(chǎn)黨等通電聲援。同時,新桂系默許和鼓動廣西全社會開展聲勢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集會,加上邀請來桂的大批文化界、新聞界人士助威,在輿論上讓蔣介石中央軍陷于不義。
新桂系將廣西全省大中小學校提早從6月1日停課放假,組織大中小學校教師、學生,以宣傳抗日救國的名義,分別到全省各縣開展宣傳動員工作,即大學生到外縣宣傳,中學生在本縣宣傳,小學生則在本鄉(xiāng)本村宣傳。宣傳隊分若干小組,每組10 至12人,由1至2名教師帶隊。一時間,全省上下都鼓動起來,“我們廣西子弟最剛強,天生會打仗。我們不怕打仗,我們要建設(shè)廣西,復(fù)興中國”的思想占了主導(dǎo)地位。
“兩廣事變”前夕,貴州的反蔣情勢也是非常激烈和緊張的。
據(jù)陳集忍、邵斌整理出來的 《兩廣事變與貴州抗日救國軍檔案史料便覽》記載:1935年1月,蔣介石借 “追剿”紅軍之機,派薛岳率“中央大軍”入黔,主要是乘機占領(lǐng)貴州地盤,把王家烈和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吃掉。因為黔桂毗鄰,素來友好合作,加上黔桂粵三省早已簽訂了軍事協(xié)議,如蔣介石對其中任何一省用兵,三省之間都要互相援助,結(jié)成了反蔣集團。但這個協(xié)議也早就被蔣介石偵察所悉,所以蔣介石對王家烈早已不滿。此時,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也借 “追擊”紅軍之名,派廖磊率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入黔,在 “追擊”紅軍的同時,其實也是暗中支援王家烈。在薛岳率 “中央大軍”入黔后不久,蔣介石也親自飛抵貴陽坐鎮(zhèn),直接指揮了王家烈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將其調(diào)到黔北作第一線,而“中央軍”則擺在烏江南岸,迫使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與紅軍激戰(zhàn)。在遵桐之役的幾次激烈戰(zhàn)斗中,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都遭受慘敗。與此同時,蔣介石還利用金錢、高官,收買了王家烈部的何知重、柏輝章兩個師長,使王家烈成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光桿軍長。這樣,王家烈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迫于1935年4月6日向蔣介石提出辭去貴州省主席兼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軍長職務(wù)。4月9日,蔣介石立即批準王家烈的辭呈,但為了怕王家烈逼反,給王家烈一個第二路 “追剿”總指揮和軍事參議的空銜,隨后又命張學良用飛機把王家烈挾持到武漢去。至此,貴州的軍政大權(quán)完全落入了蔣介石的手里。
1935年5月2日,蔣介石親自在貴陽主持會議,任命吳忠信為貴州省主席,薛岳為貴州綏靖主任,顧祝同為貴陽行營主任。黔政更迭后,蔣介石就命顧祝同專主黔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軍)改編之事,裁減了大量黔軍官兵,同時又于1935年6月將黔軍大部調(diào)往四川涪陵、鄂西等地。不久,又以 “經(jīng)濟拮據(jù)”為借口,再次大量裁減黔軍,并遣返貴州原籍。
對于蔣介石大量編遣黔軍的行為,黔軍官兵及從政官吏都普遍不滿,他們提出“黔人治黔”的口號,萌生武裝反抗之心,企圖 “以雪亡省之恥”。1935年底,就在黔軍點編完畢他調(diào)過程中,以黔軍行營少將參謀長張鑾、第一師少將參謀長穆守先、少將旅長周芳仁為首,組織原第二師少將參謀長成鐵俠(湖南人,后加入共產(chǎn)黨,1947年率部起義)、第九縱隊上校司令黃福安、第十一縱隊上校司令王澤龍、縱隊上校司令曹天泉 (重慶人,后出川抗日為國捐軀)、少將縱隊司令毛景周、上校副旅長兼團長江華榮及地方實力武裝陳佩瓊、王海平、莫鳳樓、曾云清、周紀元、楊德乳、楊昌龍等,打出 “二十五軍獨立運動”旗號,喊出“為吾省爭省格,為西南爭主義,為國家爭正氣”口號,在安順、普定等地,公開舉行兵變,拉出3個團的人馬,向黔桂邊境撤退,進行聯(lián)桂反蔣活動。
6月中下旬,已撤退到黔桂邊境數(shù)月的黔軍獲知前黔軍總司令、貴州省省長盧燾 (廣西環(huán)江人,上將,1949年11月被蔣介石密令殺害,革命烈士)因赴廣州吊唁國民黨元老胡漢民留桂,正在協(xié)助李宗仁、白崇禧等謀劃反蔣的消息后,便立即秘密派員到廣西與盧燾取得了聯(lián)系。這些駐扎黔桂邊境的黔軍將領(lǐng),大部分原來都是跟隨盧燾將軍征戰(zhàn)多年的老部下,現(xiàn)在正處于困境的他們,見到老長官如今正在為反蔣活動奔波,與他們的初衷不謀而合,真是高興至極。
廣西南丹,地處云貴高原東麓邊沿,與黔南的獨山、平塘、荔波毗鄰,是桂西北通往大西南的戰(zhàn)略要地,也是黔桂邊境交界的重鎮(zhèn)。
南寧會面后,盧燾便馬上出面聯(lián)絡(luò)駐扎在黔南的貴州軍官穆守先、曹天全、周芳仁、江榮華、黃福安等人陸續(xù)到南寧與桂系首腦李宗仁、白崇禧、黃旭初會談,商議成立貴州抗日救國軍事宜。因為當時李宗仁、白崇禧很顧慮蔣嫡系貴陽薛岳和顧祝同部隊從廣西的西北部向河池、宜山、柳州腹地威脅,于是懇請盧燾掛帥組建一支部隊,由桂負責武器裝備和軍餉供應(yīng)。盧燾以貴州反蔣武裝、貴州自治軍、貴州民眾自衛(wèi)團等為基本隊伍,廣西方面則把由柳州地區(qū)民團指揮官尹承綱編撥的3個民團大隊歸盧指揮,駐南丹警戒。
這樣,一個由廣西岀錢岀物岀槍械、貴州岀兵岀力的貴州抗日救國軍 (對外番號)在廣西南丹應(yīng)運橫空岀世——不到10天之內(nèi),人財物等各項要件就全部到位。
貴州抗日救國軍當時總兵力1.5萬多人,全軍編整為師、縱隊、團、營建制。同時,廣西還派總部軍務(wù)處少將處長陸蔭楫 (貴州人)為盧燾的師長。7月中旬,貴州抗日救國軍總司令部成立于廣西南丹,并打出第二十五軍的番號 (對內(nèi)番號),盧燾任總司令,穆守先少將任前敵總指揮,王哲漁 (上林人、廣西駐黔代表、少將)、楊孝先 (貴州人、廣西駐黔代表、中將)為正副參謀長。
總司令部統(tǒng)轄1師6個縱隊。廣西派出的陸蔭楫任師長。貴州方面組成6個縱隊。
貴州抗日救國軍的組成成分較復(fù)雜,其基本力量除了貴州反蔣軍高級軍官組織的兵變部隊和黔桂兩省地方實力武裝、各縣青年學生之外,還有兩省中共地下黨員參加組織策劃指揮的武裝。
中共貴州省黨的創(chuàng)建者之一、時任黔軍何知重師參謀長的黃大陸,曾代表第二十五軍奔走云南,指出危害西南者系蔣氏而非紅軍,提出了 “積極防蔣消極防共”的口號。黔軍被蔣介石改編時,中共貴州省工委領(lǐng)導(dǎo)成員林青、鄧止戈、秦天真、黃大陸等同志,均在安順、感水軍中及時提出了 “不關(guān)餉不開差”的口號,哄走了顧祝同派來的點編人員,為張鑾、周芳仁、江榮華等帶走3個團舉行兵變提供了方便??谷站葒姷谒目v隊司令毛景周 (貴州龍里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yè),曾在賀龍部隊任教導(dǎo)團長,并被國民黨兩次通輯)曾任用共產(chǎn)黨人余漢生 (即秦天真,中共貴州省工委領(lǐng)導(dǎo)成員)為該縱隊的政治部主任。前敵總指揮穆守先曾向秦天真表示擁護共產(chǎn)黨,愿意跟共產(chǎn)黨走。
貴州抗日救國軍雖然成分復(fù)雜,但逼蔣抗日是一致的。為了表明反蔣抗日救國的信心和決心,1936年7月下旬,盧燾在貴州獨山南寨莫鳳樓家中與諸部將商議反蔣抗日救國大計時,曾題詩與他們共勉:
功在社會,德被人群;
黔南柱石,桂北藩屏;
聲譽遠播,舉世知名;
事業(yè)不朽,典范猶存。
當時廣州 《越華日報》等國內(nèi)外報紙都報道了盧燾在黔桂邊境就任貴州抗日救國軍總司令的消息。盧燾的家屬在廣州得知情況后,即赴香港暫避,恐受蔣介石特務(wù)之害。
貴州抗日救國軍成立后,據(jù)陳集忍、邵斌 《兩廣事變與貴州抗日救國軍檔案史料便覽》記載,當時的貴州地方官府曾作如下反應(yīng):
盧燾 (前左四)參加國家憲法大會時與廣西代表團合影
貴州省第八區(qū)行政督察專員王鑄人7月14日呈省主席寒電:“自粵事發(fā)生,黔省失意軍人以自治名義,號召游勇土匪,到處騷擾,近又改為抗日救國軍,以致黎平告警,錦屏再陷,都勻縣長被架,丙妹、下江傾告失陷?!倍紕蚩h縣長吳謙7月27日呈省府電:“彼因中央軍云集,地方官吏不為利用反共傳遞消息,不惜收買失意軍人,強迫保安隊組織抗日救國軍,其組織及軍實均桂軍主持供給?!贝筇量h縣長劉定淀電鼎7月21日呈省吳主席養(yǎng)電:“都勻?qū)W生多次前來三合一帶,替桂軍宣傳,并散發(fā)傳單、標語?!?月29日又呈報:“以抗日之名鼓動知識分子,其參加者頗形踴躍?!薄把毓鹎吀骺h,時有不肖青年投入匪黨,以此匪勢增加?!薄氨R燾、穆守先、陳佩瓊、劉華廷等現(xiàn)集中董托一帶,番號仍舊,人數(shù)增至2000余人,槍彈尤多,并有高射大炮等?!备鞲閳?(7月12日):“前二十五軍第四旅旅長周芳仁,率叛兵將榕江縣城占據(jù)……查周逆此次之敢于公然入據(jù)榕城者,系受桂方之指使,其部隊來源,前次失敗時殘余部隊,計約一團,完全交由叛軍營長張吉安率領(lǐng),榕、錦、丹江一帶散伏,并于東南路之著匪毛景周、王澤龍等聯(lián)合,此次得到桂方贊助,由穆守先指揮入黔擾亂東南兩路?!笔「閳螅骸包S福安、柳天華、彭治倫為首,活動于開陽、息烽、修文、黔西一帶,口號是‘誓師抗日、統(tǒng)一華夏,打倒虛偽政府’,大旗上書寫‘抗日倒蔣救國軍’,并佩有臂胸章符號,張貼標語,散發(fā)傳單和小冊印刷品,標題是 ‘弟兄們最近言論’,攻打開陽縣城,殺死縣長和警佐等。”省府情報:“王澤龍領(lǐng)導(dǎo)的縱隊又稱 ‘國民革命抗日救國軍第二路軍和貴州東南義勇軍’,其宗旨是‘響應(yīng)西南,義旗高懸,組織勁旅,現(xiàn)命集中錦、柱、黎、榕一帶待命動員,以雪國恥’??v隊下設(shè)團、營建制,攻陷過錦屏、天柱、劍河縣城,任命縣長和稅務(wù)局長等職,廣泛張貼 ‘打倒中央軍’‘貴人治貴’等標語。9月,又將郭縱隊羅啟疆旅收編?!?/p>
盧燾任貴州抗日救國軍總司令后,一面指揮部隊加快做好備戰(zhàn)準備,一面向南京國民政府方面的故舊馮玉祥、李烈均、何應(yīng)欽、程潛等人通電,以私人之交陳述己見,很快得到四人復(fù)電,支持和平解決廣西問題。
1936年9月3日,南京方面即派程潛、朱培德、居正三大員飛南寧談判議和。不久,雙方達成協(xié)議,蔣介石接受廣西提出的和平條件,廣西地方當局隨即也通電擁護中央決定。隨著 “兩廣事變”的和平解決,貴州抗日救國軍自然失去了依托,南京國民政府和黔桂兩省政府即分別下令解散、收編。
這樣,剛剛成立兩個多月的貴州抗日救國軍,當即就在廣西南丹解散復(fù)員。當各項事務(wù)清理完畢后,總司令部一些將領(lǐng)提出,將余下的20萬銀元開辦費和不少軍用物資作為遣散費上報私分,有的部屬甚至還想把一些槍械拉走拿去私用。盧燾認為遣散費已發(fā)足,怎能提出額外要求,特別是把槍械拉走流入社會,那將是后患無窮,所以他堅決不同意私分余款和私自帶走槍械,下令違者按軍法論處。后來,這批款項和軍用物資,被盧燾派專人專車全數(shù)送回南寧,上繳廣西省政府。
9月中旬,貴州抗日救國軍南丹總部遣散完畢,盧燾將軍就北上黔南,南下宜山、柳州、融縣等地視察部隊復(fù)員士兵的安置情況,數(shù)日后才去廣州看望家人。10月,貴州省主席顧祝同,廣西綏靖公署主任李宗仁先后聘請盧燾為顧問;1937年3月,貴州綏靖公署主任薛岳又聘盧燾為顧問。
由 “兩廣事變”催生而成的貴州抗日救國軍,以及盧燾將軍等國內(nèi)各名望軍政人士和政治勢力的從中斡旋,是促使蔣桂和談重要因素之一。激化的蔣桂矛盾在復(fù)雜時局中 “握手言和”,化解了一場禍國殃民的兵災(zāi),在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華的嚴峻時刻,避免了一場大規(guī)模內(nèi)戰(zhàn)。
退出軍政界多年的盧燾,數(shù)次拒絕高官厚祿,為什么又在 “兩廣事變”中挺身而出,赴邕調(diào)停并組建貴州抗日救國軍、又積極化解蔣桂矛盾呢?盧燾稱:“我之所以出來,甘冒風險組建貴州抗日救國軍,一是為了解救廣西之危,萬一蔣桂之間真的打了起來,貴州抗日救國軍可以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二是以救國軍的名義,我才有資格向南京國民政府提出和平解決的建議。試想,如果我沒有總司令的身份,只是一個老百姓,如何去提建議,又有誰理睬你呢?”
經(jīng)歷 “兩廣事變”的廣西各族人民岀現(xiàn)了歷史空前的大團結(jié),也領(lǐng)悟了 “團結(jié)就是力量”的真諦。在蔣介石40個師大兵壓境的危機歲月里,全省可謂人不分東西南北、物不限你我,一致對外、一致反蔣。“兩廣事變”以蔣桂和談收場,讓廣西在全國名噪一時,其后在淞滬會戰(zhàn)、臺兒莊戰(zhàn)役、昆侖關(guān)戰(zhàn)役、徐州會戰(zhàn)、武漢會戰(zhàn)、隨棗會戰(zhàn)等抗日大戰(zhàn)之中,八桂子弟兵的英勇表現(xiàn),不僅使廣西人驕傲與自豪,也令國人和世人刮目相看。
貴州抗日救國軍以黔桂邊區(qū)為基地,數(shù)月內(nèi)發(fā)展15000多人、活動范圍遍及黔南、黔東及桂北等幾十個縣廣大區(qū)域,桂黔兩省反蔣抗日瞬間呈現(xiàn)燎原之勢,也充分顯示了黔桂人民的抗日救國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