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軍
學校的教育目標首先是讓學生“成人”,即培養(yǎng)出人格健全,有利于社會發(fā)展的公民,而不是現在大多數教育工作者所認為的學校第一要務是讓學生“成才”。能夠培養(yǎng)出合格的公民是學校的基本工作,如果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是思想有問題的、人格不健全的,即使成績再好也不是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相反,很有可能對社會的危害更大,所以學校教育尤其是小學教育應該有側重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一、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的意義
我們常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都是指在成績上,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很少能從學生的思想品質的角度思考。這從大的角度來說是教育制度的缺失,但歸根到底是社會發(fā)展導致人們這種思想的形成。小學階段是人的一生中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孩子情商發(fā)展最快速的時期,孩子在這個階段可塑性非常強,古語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對于小學階段的孩子尤其容易形成。小學時期如果能夠利用《品德與社會》這門學科,從學科的角度系統(tǒng)培養(yǎng)孩子的道德情操,讓孩子的品格得以健康全面發(fā)展,就為孩子今后的人生奠定了基礎,更為社會培養(yǎng)了人格健全、道德優(yōu)良的優(yōu)秀公民。
二、運用活動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的意義
《社會與品德》這門學科關鍵在于如何讓學生通過“社會”來塑造好的“品德”,讓好的“品德”造福于“社會”。教師不要只是給學生灌輸抽象的價值觀,更不要直接告訴學生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而是要讓學生自己不知不覺間主動接受正確的價值觀,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運用生動的場景來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讓他們在明白該做的和不該做的事,從而潛移默化地就培養(yǎng)了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這里的“社會”不是純粹的要求學生單獨到馬路上、商場里、車站里、公共汽車等場所去親身體驗,這樣一是時間不允許,二是難以保證學生的安全,但是學生大多都跟隨著家長到過這些場合,對于這些場合肯定不陌生,如果教師預設這樣一個場合也是完全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的。
三、活動開展的具體策略
(一)開展講故事活動,在傾聽中感悟
小學生最怕的是死板的說教,大道理誰都懂,但誰都不想聽,如果能夠巧妙地利用講故事的辦法,就既可以讓學生喜歡課堂,又可以利用故事讓學生明白所要明白的道理,正所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要把嚴肅的道理化為生動的故事,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集中精力聆聽,在無聲無息中提高認識,感悟到做人的真諦。
比如在四年級上冊教學《我們和誠信在一起》一課的時候,課前就布置學生分小組準備講故事,每一個小組最少要講一個關于誠信的故事,故事情節(jié)要完整,可以是自己身上發(fā)生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所見所聞的真實的故事,還可以是歷史流傳下來的誠信故事。任務提前布置下去了,在上課的那一天,學生情緒高漲,講故事的同學繪聲繪色,沉浸其中,聽故事的同學斂聲屏氣,靜心思考,一件件身邊發(fā)生的小事,一個個鮮明特點的人物給所有的同學上了一節(jié)生動的誠信教育課,教師已經無須多言,誠信的品德已經在學生心中生成。
(二)開展辯論賽,在交流中明確
在當今這個社會,網絡已經得到了空前發(fā)展,但是我們經??梢钥吹綗o論社會上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都會有人持不同的觀點,有的支持點贊,有的反對駁斥,所謂言論自由,多元化的社會就得允許有不同的觀點,但是觀點越辯越明,要讓學生在語言的交鋒中提升對問題的認識,在明確對問題的認識過程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
比如在教學《面對欺負和威脅》一課的時候,首先教師用多媒體出示了最近網絡媒體上報道的幾個故事,教師在選擇故事的時候要注意多樣性。筆者選擇了三個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一個是學生因不堪被欺負而跳樓自殺的故事,一個是學生因被欺負氣憤不過拿刀刺傷對方的故事,還有一個是討好對方的同學并與之交朋友又合伙去欺負他人的故事。讓學生展開辯論,指出這些做法錯在哪里,如果是自己應該如何去做。在學生思考成熟時展開辯論,最后教師肯定正確的做法,這樣既讓學生通過活生生的事例感受面對別人的欺負時候不能采取的做法,又通過辯論激發(fā)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明確應該采取的做法,這種課堂不但會讓學生提高認識,而且在以后真的遇到此類問題的時候不會采取極端的做法,可謂一舉多得。
(三)續(xù)寫故事,在寫作中領會
孩子們的想象能力比大人要豐富,成人反而會受到很多的束縛,孩子們的教育很多是通過一個個故事來實現的,因為故事可以激發(fā)他們的興趣,讓他們不知不覺就懂得了很多道理。到了中年級,學生就能夠寫一些話了,如果能夠讓學生在學習課程的時候結合一些故事續(xù)寫,也會讓學生提高思想品德。當然在選擇故事開頭的時候,其一教師要注重故事的多樣性,要讓學生通過多樣性的故事健全多樣性的人格;其二要注重選擇故事的導向性,要讓故事最后給學生以教育;其三注重故事的生活性,讓故事跟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是學生周邊常會發(fā)生的事;其四選擇故事注重前瞻性,在預期的可能性中讓學生做好防范的準備。
(四)預設場景,在表演中體會
預設場景,會讓學生有更貼身的體會。一是因為學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能遇到,這種預設場景是給以后萬一遇到這種事情的同學以幫助;二是學生尤其小學生天生喜歡表演,教師如果能夠在教學中多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讓學生想象著具體的情景進行模擬,則會更加快速地讓學生懂得很多的道理,而且歷久彌新;三是考慮學生的安全問題,不可能讓學生自己在社會上獨自去體驗課本上的事情?;谶@些考慮,教師在課堂上面創(chuàng)設一些情境,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進入情境,教學效果遠遠超過教師的直接灌輸。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更直接地感受,會讓學生興趣倍增,更為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親身的參與,快速而直接地學到了書本要教給學生的東西,所以我要說:讓學生的良好品德在活動中形成吧!
【作者單位:新沂市高流鎮(zhèn)中心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