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乾
戴胄是唐太宗時期的著名大臣,明習(xí)律令,品性堅貞剛正,頗有治事之才。戴胄曾多次犯顏直諫,依據(jù)法律匡正皇帝的判決,折獄能析秋毫,言若泉涌,太宗更加倚重他。貞觀七年戴胄去世,太宗為之輟朝舉哀,因其宅舍簡陋容不下祭喪,下詔為之立廟。房玄齡、魏征與他關(guān)系友善,每到其生前所居之處,輒流涕不已。貞觀元年,戴胄與唐太宗之辯被天下傳為佳話。當(dāng)時,通過玄武門之變登上皇位的唐太宗急于建立自己的干部隊伍,于是大張旗鼓,在全國招賢納士。一時間,多年不得志的人,包括原來在隋朝做官者無不趨之若鶩。然而,選拔官吏的部門壓力很大,因為他們無法一一核查每個人填報的履歷真?zhèn)?。情況反映上來后,唐太宗專門發(fā)布敕令,內(nèi)容是自敕令發(fā)布之日起,偽造資歷或官階者自首免死,如果不自首,被查出來或被他人告發(fā),一經(jīng)核實,殺無赦。
敕令發(fā)布不久,有人舉報徐州司戶(即主管民事的官員)柳雄偽造在隋朝的做官經(jīng)歷,蒙蔽朝廷才做了現(xiàn)在的官。有人勸柳雄自首,他卻抱著僥幸的心理回答說:“偽造官階的人肯定不只我一人,朝廷豈能一一查實?”最終竟不肯自首。自首期過后,大理寺查實柳雄偽造官階罪名屬實,按照太宗敕令,大理寺卿將柳雄判處死罪。
這時,戴胄作為次長官大理寺少卿,堅決反對這樣的判決,并按照大唐的基本律法判柳雄為流刑。案子呈上去后,唐太宗怒不可遏,下令法官去執(zhí)行死刑。戴胄堅守法律,反復(fù)與唐太宗爭辯,達四五次之多。
唐太宗對戴胄說:“朕剛剛發(fā)布敕令,不自首者處死。你卻斷為流刑,這不是讓朕失信于天下嗎?難道你受了柳雄的賄賂要賣獄?”戴胄毫無退讓,跟唐太宗爭論說:“臣為天下人捍衛(wèi)律法,不敢有一毫之私,更不能玷污法律。陛下既然把案件交給大理寺審理,就要按照我大唐律法來判。柳雄偽造官階,沒有死罪,應(yīng)該斷以流刑?!碧铺诟託鈶嵉卣f:“你遵守律法,將朕置于何處?我這個做天子的還有什么顏面?皇帝還有什么權(quán)威?”戴胄回答說:“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言者,當(dāng)時喜怒之所自發(fā)。陛下因為有人在選官時舞弊作假,就發(fā)一朝之忿,而發(fā)敕令殺人,這將置大唐國法于何地?陛下收回成命,表面上有損皇帝權(quán)威,實際上這才是讓律法為天下臣民所信守,彰顯國家的大信?。 ?/p>
戴胄一番話,澆滅了唐太宗的一朝之忿。唐太宗承認自己的做法不妥,對戴胄說:“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憂也!”柳雄最后被判處流刑。
《唐律》有《輒引制敕斷罪》一條解決了“權(quán)大”還是“法大”的問題。該法律規(guī)定:諸制、敕斷罪,臨時處分,不為永格者,不得引為后比。這條規(guī)定表面上是約束司法人員,實際是約束皇帝的個人行為不能超越國家的根本大法:皇帝因為某件事下達指示,司法官員就援引作為判案的依據(jù),這是禁止的,因為這樣的“皇言”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如果援引導(dǎo)致罪有出入,要以故失論,屬于主觀故意,要加重懲罰。
戴胄對法律堅守的事例,還涉及一個大人物——對唐代立法做出突出貢獻的長孫無忌。長孫無忌與唐太宗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在玄武門之變中起到關(guān)鍵作用,加之其妹又是皇后,故地位尤為尊崇。史書記載,唐太宗時常召長孫無忌到寢宮議事,對其禮遇為其他群臣所不及。貞觀元年,長孫無忌拜為左仆射即宰相。一次,長孫無忌奉召入宮議事,由于事出急迫,竟然忘記把隨身攜帶的佩刀解下來,而是直接進入東上閣門。等辦完事出門,監(jiān)門校尉才發(fā)覺。這件事情在當(dāng)時影響太大了,一時人們議論紛紛。唐太宗只好按程序把案子交給臣僚議罪。尚書右仆射封德彝認為:校尉失察,罪當(dāng)死;長孫無忌誤帶刀入殿,應(yīng)徒二年,罰銅二十斤以折罪。唐太宗認為所議恰當(dāng),想要采納。但大理寺少卿戴胄不同意,他反駁說:“校尉是因為長孫無忌牽連而致犯法,不應(yīng)該重判。如果援引他們二人所犯的是過失犯罪,那么從情理上來看是沒有任何差別的,而對他們判處的結(jié)果卻是生與死之間,這完全不同,臣非常冒昧,仍堅持原來的意見?!币虼麟泄淌卦h,唐太宗最后赦免了監(jiān)門校尉的死罪。
回過來看,長孫無忌“不解佩刀而誤入閣”案,因為長孫無忌身份貴重,所以不能完全按照法律條文來判決,而要由只有皇帝才能行使的“八議”予以特別處理?!短坡伞吩诮忉尅白h”字時指出:議者,原情議罪者,謂原其本情,議其犯罪。因而戴胄提出,唐太宗可以援引“八議”之條,赦免死罪。但監(jiān)門校尉職位低賤,不屬于“八議”適用的范圍,因此,完全按照法律條文來判處的話,就是死刑。這樣就出現(xiàn)了問題:監(jiān)門校尉與長孫無忌所犯罪行完全一樣,而且校尉是因為長孫無忌所誤在前,即牽連犯罪,但判決卻有生死之間的本質(zhì)區(qū)別,這在情理上又行不通。于是,才出現(xiàn)了文中的判決結(jié)果。
(摘自《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