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娣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南縣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黑龍江佳木斯154400
腦水腫神經內科急救治療研究
許娣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南縣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黑龍江佳木斯154400
[摘要]目的對神經內科急救和治療腦水腫患者進行探討,以便為臨床提供指導。方法整群選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該院神經內科需急救治療的腦水腫患者190例,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兩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采取相應的急救治療措施,觀察兩組急救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的急救治療總有效率(78.95%)明顯高于對照組(68.42%),死亡率(2.11%)明顯低于對照組(6.32%),P<0.05,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對入院急診患者及時進行有效的急救治療,能夠降低死亡率,提高救護治療,為治愈患者提供條件。
[關鍵詞]神經內科;腦水腫;急救治療
腦水腫是神經內科較為常見的疾病并發(fā)癥,主要是指腦組織內異常水分增多,使腦體積增大,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腦疝,使患者死亡。腦水腫一般分為細胞毒性腦水腫、血管源性腦水腫、混合型腦水腫等[1]。腦水腫會使顱內壓升高,嚴重會危及患者的生命。目前治療腦水腫主要是通過采取相應措施降低顱內壓來實現的。為對腦水腫的急救治療進行研究,該研究整群選取2012 年3月—2013年3月該院神經內科需急救治療的腦水腫患者190例,以此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整群選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該院神經內科需急救治療的腦水腫患者190例,觀察組95例,男性48例,女性47例,年齡在44~6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8.2±3.7)歲;對照組95例,男性50例,女性45例,年齡在45~6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9.5±3.7)歲。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腦水腫。
1.2急救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以降低顱內壓為主要治療目的。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包括靜脈注射50%葡萄糖(50~10)mL;靜脈注射腎上腺皮質激素;速尿(40~60 mg)稀釋靜脈注射;補充鉀鹽及膠體溶液。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滲透治療20%甘露醇(125~250),每4~6 h 1次;輔助治療靜脈注射25%白蛋白(武漢生物制品研究所,批號201001001)(40~100)mL,1~2 次/d;4次/d靜脈注射或肌注地塞米松(石家莊,批號05099357)(20~40 mg)等。
1.3觀察項目
兩組患者入院后經急救治療,治愈例數、治愈率,死亡例數、死亡率等情況。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嘔吐、頭痛、嗜睡、躁動不安等)消失,CT檢查腦水腫消失;有效患者臨床癥狀(嘔吐、頭痛、嗜睡、躁動不安等)較治療前明顯減輕,CT檢查腦水腫程度有所改善。
1.4統(tǒng)計方法
將該次調查統(tǒng)計的結果數據錄入SPSS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分析,用χ2檢驗計數資料,判斷得出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急救治療結果
對入院的190例腦水腫患者進行急救治療,統(tǒng)計急救治療結果,其中觀察組主動要求出院15例,占15.79%;中途轉院3例,占3.16%;死亡2例,占2.11%;治愈75例,總有效率為78.95%。對照組治愈65例,總有效率為68.42%,觀察組的急救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0.234,P<0.05)。
2.2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及死亡情況
觀察組5例患者治療時出現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26%,經治療后痊愈出院;死亡2例中,1例入院時病情危重,壓迫神經中樞死亡,1例急救治療時顱內壓迅速升高,導致死亡,死亡率為2.11%。對照組9例出現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47%,經治療后均痊愈;死亡,6例,其中3例入院時病情危重,壓迫神經中樞死亡;3例急救治療時顱內壓迅速升高,導致死亡,死亡率為6.32%。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11.125,P<0.05),且觀察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10.256,P<0.05)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1腦水腫病理原因及診斷
腦水腫是一種常見的病理學狀態(tài),腦外傷、腦卒中、腦腫瘤、肝肺性腦病等都會引起腦水腫。顱腦損傷后,離子濃度變化使得患者顱腦出現逐漸惡化的水腫,先是從細胞的毒性水腫轉化為離子通透新水腫,改變血管通透性,產生血管源性水腫。腦水腫會使腦體積變大,顱內壓升高,腦內毛細血管受壓導致微循環(huán)障礙,加重腦水腫,嚴重會出現腦疝,危機患者生命[2]。臨床上診斷腦水腫主要是通過CT檢查,大多數患者在腦出血后出現腦水腫,且出血后3 h左右腦水腫可被CT檢出[3]。腦水腫本身無特異性癥狀,但它能加重神經功能缺損癥狀[4]。顱內壓迅速升高,使患者出現頭痛、惡心、意識模糊等癥狀,CT顯示腦溝消失,中線偏移等[5]。
3.2臨床上治療腦水腫常用方法
3.2.1滲透治療滲透療法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腦水腫治療方法,甘露醇與高滲鹽水建立起具有一定梯度的滲透壓,能夠有效將水引入血管,從而減輕患者的腦水腫程度,是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治療方法。甘露醇是神經內科病房中治療腦水腫應用最多的常規(guī)藥物,但其使用是會出現腦血流灌注量下降、體循環(huán)低血壓、顱內壓反彈性升高、急性腎衰竭等系列不良反應,對治療效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近年來,臨床上應用高滲鹽水治療腦水腫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高滲鹽水的使用減少了甘露醇利尿作用對疾病治療產生的影響,能夠有效降低顱內含水量,增加腦血流灌注量,減輕患者的水腫癥狀,并且不易產生神經系統(tǒng)并發(fā)癥,治療效果較好。高滲鹽水能夠調節(jié)血管功能,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腦神經化學微環(huán)境,不僅利用腦水腫的改善,還利于各種腦損傷的恢復。
3.2.2鈣離子拮抗劑治療對于腦水腫的發(fā)病機制,目前認為鈣離子的內流起著重要的作用,因而鈣離子拮抗劑的使用能夠起到治療腦水腫的作用,其治療機理為:一是選擇性的擴張顱內血管,使腦血管的血流量增加,減少由于缺氧、缺血等原因造成的細胞水腫問題;二是預防腦血管痙攣,降低患者血腦屏障的通透性,有效減少水分或者其他大分子物質進如患者的腦實質。目前使用較多的鈣離子拮抗劑是尼莫地平,該藥物具有較強的選擇性,能夠選擇性作用于血管鈣離子通道,減少細胞外鈣離子的進入,改善血管痙攣,降低鈣離子超載問題,從而使患者顱內壓降低,改善腦水腫癥狀[6]。
3.2.3利尿劑治療和激素治療速尿是一種非滲透性利尿劑,主要是借助于細胞膜離子的傳遞來作用于腎臟,抑制腦脊液壓力繼續(xù)升高。激素的使用主要是保護細胞膜,穩(wěn)定膜離子通道,加快鈣離子外流,改善患者腦細胞的代謝功能,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從而使水腫得到緩解或是消除。
相關研究表明,腦水腫治療是通過降低顱內壓、維持足夠腦灌注壓來實現的[7]。該研究通過對190例入院急救治療的腦水腫患者進行研究,發(fā)現通過急救治療,觀察組95例患者有75例治愈,總有效率為78.95%,死亡2例,占2.11%;對照組對照組治愈65例,總有效率為68.42%,死亡6例,死亡率為6.32%,觀察組總有效率為78.95%,對照組為68.42%,觀察組的急救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該研究研究結果與相關學者研究結果一致[8]。說明對腦水腫患者進行相應的急救治療能夠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因此,對于疾病需重視急救治療工作。
[參考文獻]
[1]張勝利.神經內科偏癱患者綜合性康復治療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4,4(1):25.
[2]馬超,于凝,張樹榮.臨床藥師參與1例神經內科ICU重癥腦出血患者肺部感染的治療分析[J].中國藥房,2013,24(10):955-957.
[3]梁林,楊術旺,龔海英,等.高原腦水腫大鼠腦組織水通道蛋白-4表達的變化及意義[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14,31(2):90-92.
[4]張苓,張泉,陳禮剛,等.無創(chuàng)動態(tài)監(jiān)測在開顱術后腦水腫的臨床應用研究[J].重慶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36(6):728-731.
[5]馬海,陳康寧,任亞靜,等.多模式指導下動脈溶栓術對急性腦梗死的治療研究[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2,34(21):2188-2190.
[6]宋春旺,謝宗義,陳維福,等.外科干預對高血壓腦出血后腦水腫轉歸的影響[J].重慶醫(yī)學,2011,40(19):2925-2928.
[7]中華醫(y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缺血性腦血管病血管內介入診療指南撰寫組.中國缺血性腦血管病血管內介入診療指南[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1,44(12):863-869.
[8]金毅,高亮,胡錦,等.顱內壓監(jiān)測階梯治療方案治療繼發(fā)嚴重外傷性腦水腫[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2,28(2):132-137.
Emergent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Edema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XU D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People's Hospital of Huanan County, Jiamusi, Heilongjiang Province, 1544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mergent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cerebral edema i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so as to provide clinical guidance. Methods 190 patients with cerebral edema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f our hospital during March 2012 and March 2013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admission time. The control groups adopted conventional treatment based on which the observation group used the emergent treatment.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iciency was obviously higher and the mortality rate low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78.95%vs 68.42%and 2.11% vs 6.32%, respectively,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0.05. Conclusion Effective emergent treatment for emergency patients can provide conditions for their recovery by improving the total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mortality rate.
[Key words]Department of Neurology; Brain edema; Emergent treatment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742(2015)07(c)-0067-02
[作者簡介]許娣(1978.12-),黑龍江人,本科,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神經內科疾病診治。
收稿日期:(2015-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