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偉
黃振偉:廣東韶關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梁架雕刻是粵北客家民居建筑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客家民俗文化的載體。一般來說,在民居建筑的構造中,梁架是必不可少的建筑構件,它不僅起到支撐重力的作用,而且還是室內空間裝飾美化的重心。梁架的裝飾對整個建筑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雕刻的紋飾內容豐富,形態(tài)各樣,體現著粵北客家人的風土人情和客家習俗,傳遞著客家人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人文精神。梁架雕刻多集中于橫梁的兩端與正前方,雕刻的手法粗細有致,技藝純熟。浮雕、采地雕、鏤雕技法交錯運用,工藝技術游刃有余。雕刻的題材有人物故事,也有花草鳥雀和祥禽瑞獸。雕刻圖案的表面顏色有保持原木素色、也有雕刻后施色或瀝金??芍^形態(tài)萬千,多姿多彩。然而,梁架雕刻有著怎樣的粵北特色和藝術特征才能在粵北客家民居的歷史演變中成為一種民族象征呢?筆者通過實地考察和對民間藝人的追蹤走訪,收集了相關圖像資料和筆記并進行比較研究,在雕梁畫棟間找到了代表客家民俗藝術的獨特之處。文章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粵北客家民居梁架雕刻的布局大多由花草鳥雀、祥禽瑞獸和各種吉祥紋飾重復排列組合而成,這種排列形成了一種神秘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的來源便是人們期望美好心愿可以不斷延續(xù)的情感。例如, 代表著吉祥寓意的祥云、回紋、牡丹等圖案重復排列后便形成了一種富有深刻含意的形象符號,代表著粵北客家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景。然而,在很多民族的藝術中都有類似富有秩序的連續(xù)圖案裝飾,為何又能在梁架雕刻的圖案中讀到粵北客家人生生不息的情景呢?這又需要談及秩序感的另一個方面。除了直觀的圖案連續(xù)排列,梁架雕刻還與粵北的自然風情、客家的生活習俗密切相關;那些瑯瑯上口的民間諺語也是促成秩序感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梁架雕刻的歷史發(fā)展中慢慢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民族審美符號,這種審美符號便是客家人內心情感相連的表達,同時也是人們對未來美好期望的精神寄托,如“連綿不絕”“事事如意” “好事不斷”的美好寓意。此時,秩序感就同時產生在視覺感觀上和語言表達上??图颐窬恿杭艿窨贪l(fā)展到今天,這樣的方式所形成的秩序感不僅存在于建筑裝飾中和客家人的生活中,還存在于客家人的審美趣味中。這一審美趣味如何通過雕刻手段和裝飾手法傳達給觀眾呢?這要從客家民居梁架雕刻的形態(tài)組合和構圖方式來探索。比如,梁架中心位置主要是以植物莖葉或回紋等藝術元素依照橫梁的直線形狀組合而成,在一個特定的長形橫梁中,植物的枝莖、葉片和花朵以及各種圖案都需要一個恰當的組合形態(tài),才能合理地布局在梁架上。就目前考證來看,梁架雕刻大多采用二方連續(xù)的布局組成構圖。二方連續(xù)圖案是一種富有條理性的排列形式,不斷連續(xù)的一個元素或多個元素具有較強裝飾效果,既增加了雕刻的觀賞性和藝術性,又使得雕刻畫面顯得井然有序,整齊大方。此外,橫梁的體積和形態(tài)本身也給雕刻帶來了限制,而這種限制恰恰成就了梁架雕刻的藝術獨特性,富有秩序感的二方連續(xù)構圖也就成為最能突出表現其裝飾內容和風格的重要造型手段。
綜上所述,圖案組成的二方連續(xù)結構形式是粵北客家民居梁架雕刻秩序感重要特征之一。梁架雕刻的圖案是由一個或一組單位紋樣向左右循環(huán)往復、無限延長的連續(xù)紋樣構成,其組成形式大多是以波紋形、直線形等樣式進行布局,使組成形式呈現出有規(guī)律的帶狀分布。這些以現實形態(tài)為基礎而又超越現實的有序重復的帶狀組合,則恰恰是增添美感的有效方式,也正是梁架雕刻秩序感的重要表現。如在橫梁的雕飾中,其圖形要素是同時有幾種圖樣組合構成,使得雕刻的紋樣在一根橫梁的有限空間內,形成了井然有序而又豐富的裝飾效果。當然這里所說的秩序感特征不是指圖案完全一致的重復和組合,而是指在多種規(guī)律關系中擁有適度變化的結構秩序。對于藝術構成形式來講,只要求其呈現簡明、秩序化的形態(tài)特征還遠遠不夠,應在有秩序感的基礎上再尋找豐富的變化,以滿足更高的審美心理需求,客家民居梁架雕刻充分體現出了這一點。各造型要素在相互對比和相互襯托的關系中展現出良好的組織性,使得看似繁亂復雜的組合形式,體現出豐富而又均衡有序的秩序感。由此可見,裝飾圖案中的多層次的秩序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豐富視覺感官的需要,更是建筑結構主體中裝飾效果的需要。
客家民居梁架雕刻既是建筑裝飾,又是精神產物。梁架雕刻作為客家民居裝飾的重要部分,它經過歷史的洗禮而逐漸形成一種典型性,由古至今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感染力影響著居民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情趣。雕刻藝術的典型性包括題材的典型性、構圖的典型性以及雕刻手法與色彩使用的典型性。
雕刻的題材如何體現梁架雕刻形態(tài)的典型性呢?梁架雕刻主題通常根據客家人的風俗習慣和民居建筑的需要來確定。它既要符合客家宗族傳統(tǒng)習俗,又要符合建筑功能的要求。在內容上具有適用于粵北客家人民的相對普遍性和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寓意性;同時在表達上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取材的靈活性。例如:梁架雕刻中常常出現的由許多回紋相互連接、回環(huán)重復的圖案,寓意家族存久留長、子孫生生不息;回紋中用盛開的梅花、牡丹、蓮花等植物和枝葉相襯,更添長壽、富貴、康寧、好德等美好寓意,這些題材都集中反映了客家人追求家族興旺發(fā)達、生活美滿幸福的精神世界。又如:一度用于古代建筑屋脊正脊兩端、有著辟邪鎮(zhèn)火的寓意、同時也含有保佑民居安全納福的吉祥意義的鴟吻(又稱為“鴟尾”),常被客家人廣泛用于梁架雕刻中。如此看來,梁架雕刻可謂客家人將民族文化與自身的生活習俗相互連接的一個典型藝術形態(tài)。
梁架雕刻的主題通過圖案來體現,對圖案元素的表現需要有高度概括、簡練的雕刻手法。梁架屬于特定的藝術載體,修長而狹窄,梁架雕刻需要在很小的范圍里進行,因此,構圖是否得當至關重要。要在有限的空間里表達豐富的內容,適形構圖便是最恰當的表現方式。例如:在一根橫梁上雕刻圖案,最恰當的構圖方式即直線式或波紋式二方連續(xù)的構圖,在橫梁的兩端配以適合紋樣的造型結構給予補充,方能使整個梁架雕刻看起來更加完整與端莊??傮w來講,在梁架設計過程中,藝匠們既要選料得當、因材施藝,又要因形附意、別出心裁;既要注重畫面層次感,又要確保畫面的飽滿度和均衡感,突顯構圖的典型性。
客家民居梁架雕刻常用浮雕、透雕、陰刻、圓雕四種手法;刀法或精雕細刻,或大刀闊斧。雕刻出來的效果,或圓潤如珠,或棱角分明、粗細得當。采地雕、鏤雕技法交叉使用也是客家民居梁架雕刻最重要的手段,具有典型性。在色彩使用上,客家民居梁架雕刻或施彩,或描金,或重彩,或淡飾,使整個雕刻裝飾效果顯得莊嚴肅穆,富麗堂皇;同時還有利用木質天然紋理來表現的,簡潔大方,樸素淡雅??图胰嗽诘窨萄b飾中所使用的顏色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典型性。在梁架上對顏色的使用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紅色和黑色在粵北客家民居建筑中是重要而廣泛使用的色彩,紅色表示富貴,黑色表示莊嚴。這表明客家人在建筑裝飾中所使用的顏色不能隨意而為之,尤其是紅色和黑色都代表著客家人的禮節(jié)文化與民俗含意,可以直接反映出長久存在于客家宗族社會中封建的尊卑等級制度。這種特殊的意義更凸顯了梁架雕刻形態(tài)裝飾的典型性。
粵北客家民居的梁架雕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在人類遷移過程中南北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承載著客家人優(yōu)秀文化積淀、凝聚、孕育而成的文化精髓。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富含關懷人生、關照人的際遇處世及倫理道德,形成吟詠真誠質樸的人生情懷,表達了客家人對生活無比的熱愛和期望。梁架雕刻的題材非常廣泛,涉及嶺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諸多方面,既有傳統(tǒng)典故、歷史神話,又有飛禽走獸、樹木花草。值得注意的是,許多雕刻題材與客家人生活幸福的祈求都有著直接的或必然的聯(lián)系。例如,連綿不斷的回紋,憨態(tài)可親的福豬,活靈活現的魚蝦,都呈現出生活幸福連綿、溫潤祥和、繁榮昌盛的氣氛,訴說著客家生活的溫馨與吉祥,幸福和安康;又如,梁架兩端的蓮花和白鷺,反映了客家人盼望一路連科的美好愿望;再如,雕刻繁復、精致細膩的梅花曲梁,則顯示了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生活情趣。所有這一切,都讓我們看到了客家人對生活與生存的熱愛與追求。對這些題材的選擇,客家人就是想借物抒情,尋求一種精神寄托,借助其中的隱喻激勵著子孫后代發(fā)奮圖強。通過在日常生活的傳播與交流,他們已經把那些雕刻圖案的耳熟能詳的寓意作為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把它作為一個個勵志的典故給人指向高遠的人生目標,指引人們?yōu)榱巳松繕伺^斗。從題材分析得知,粵北客家民居的梁架雕刻的主題表達主要為祝福人的一生平安、合家喜慶、升官發(fā)財、人丁興旺、頤年長壽等與世俗生活緊密相聯(lián)系的愿望。即便是抽象的雕刻造型也被賦予了吉祥含意,這種豐富的含意體現了深刻的人文精神,隱含著極其深遠的文化蘊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
梁架雕刻是粵北客家民居最具活力的建筑裝飾藝術,它在嶺南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基礎上,在客家民俗文化的充分浸染下,延續(xù)著極具特色的傳統(tǒng)建筑裝飾樣式,體現出客家民居極具生命力和典型性的藝術特點。它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民俗文化,無論是遙遠的過去,還是眼下的今天,都體現出客家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梁架作為民居建筑的重要構件,其是粵北客家民居裝飾藝術的縮影,也是民居建筑文化不可或缺的象征。
1.廖晉雄.廣東始興客家古民居[M],香港:香港經緯印刷公司,2006.
2.黃明秋.龍南關西客家民居門窗雕刻藝術初探[J],裝飾,2003(2).
3.張道一、唐家路.中國古代建筑木雕[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
4.廖威.始興藝術[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