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盛可以
?
消失的池塘(外一篇)
文/盛可以
鄉(xiāng)下有很多湖泊池塘,夏天鋪滿荷葉,村子泡在荷花香里,風抖動蟬聲,一切都懶洋洋的。那時候,池塘的水清澈見底,看得見魚蝦游動??柿?,隨便捧口水喝,太陽太曬,摘片荷葉頂著,采蓮蓬,摘菱角,塞滿書包,一路吃回家。
不知道湖泊池塘什么時候消失的。到侄輩們出生,村里已無一片荷葉、一根菱藤,池塘都變成了宅基地或農(nóng)田。
失水的村莊沒有了靈魂與水性,令人窒息。回鄉(xiāng)閉門不出,每每傷感童年的足跡無處可尋,到處都是垃圾和污水。小時候的我們被扔進池塘里就會游泳,在池塘里打水仗。如今的侄輩們不會游泳,因為村里沒塘,河里有血吸蟲。他們這一代在鄉(xiāng)村成長,沒有城里的玩具、電子游戲、麥當勞、肯德基,也沒有鄉(xiāng)下摘荷采菱、摸魚抓蝦、玩泥巴的野趣,乏善可陳的童年,只剩下大人“好好讀書”的教誨。
人們喜歡到人造的鄉(xiāng)下休閑度假,追尋野趣,同時又無節(jié)制地毀滅自然,制造污染,在各地大興土木,拆古仿古……人類像無頭蒼蠅,根本不知道自己要飛向哪里。
以前的村子小,不用打電話,有什么事,只需放開嗓子一喊。距離稍遠的,小跑幾步,在半坡上喊。有喊開會的,有喊吃飯的,有喊聽戲的,有喊牛吃禾苗的,有喊豬進了菜園的,也有專門在高處指名道姓罵娘的。村里沒什么秘密,彼此間了如指掌,脾氣、愛好、性格、經(jīng)濟來源……各家收入幾乎都是入不敷出,沒有人知道存折是什么樣,有幾個余錢,用布帕層層包裹,壓在箱子底下,急用時,避開閑雜人等,偷偷摸出來,恨不能一張當作兩張數(shù)。
炸爆米花的進村,在某家門口扎下點,轟地放響第一炮,全村就都知道了。小孩子纏著母親要吃爆米花,那時主食勉強飽肚,炸了大米當零食,當母親的除了自己要做一番思想斗爭,還要與孩子磨嘴皮,最后從米桶里量出一升半升的,小孩子歡天喜地,拎著布袋子,飛奔至目的地。那時糯米不普遍,糯米的爆米花更好吃,擁有糯米的小孩雙手捂著耳朵,只等一聲炮響,飛快地沖過去,保護爆米花,不許小伙伴們哄搶。
現(xiàn)在的村莊很不安靜,半坡空地都建起了房子,水泥路進村,摩托車、汽車聲日夜喧囂,炸爆米花的再也不來了。村里有了電話和手機,沒有人再去喊山,事實上,多大的嗓門也喊不應了。
(六小二摘自譯林出版社《春天怎么還不來》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