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周六的下午,趙迎新女士如約來到了我們的采訪地。她一襲風衣,有種特別淡然的氣息,卻并不是那么有親近感。但是在談話間,我就全然否定了之前的判斷。攝影記者出身的她會非常細心地回答我的每一個問題,她的身上有種歲月沉淀的氣質,言語不急不緩,聽起來很是舒服。在聊起她的上世紀80年代時,她的言語變得活潑起來,熱血從字里行間不時地飄散出來,透過她的聲音,我甚至能想象到她大學時一派積極熱情的狀態(tài)。她還特意帶了兩套《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一套是她大學時買的中國第一舨,她甚至用白皮紙將其好好包裹,還有一本是經她手修訂的最新版,書頁中還貼了很多標簽。在翻看時,前者是懷念、敬佩,后者是驕傲與欣慰。
年少的選擇一生的堅持
“上世紀80年代正是我十幾、二十歲時,我憑著對于攝影的熱情報考了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新聞攝影專業(yè),1985年至1989年,我成為了這個專業(yè)的第一批學生,那時新華社覺得需要一批年輕的、專業(yè)的,具有新聞專業(yè)素質的攝影師,所以有了這個專業(yè),作為新華社的代培。所以畢業(yè)之后,我進了新華社,而我的一輩子也跟攝影再也離不開了。”
曾是學校協會積極分子
其實在上世紀80年代,也并沒做過什么瘋狂的事情,倒是有件自豪的事情。在大學時,我們學校成立了一個攝影協會,當時的成員基本上都是一些??频膶W生,就是已經上班了的社會上的人。我就很積極地加入了協會,還任了一個職位,這對當時的我來說還是很值得拿出來一說的事情。就像在中學時,我家里有一臺海鷗相機,我經常會給同學拍照。在學校運動會時,我很踴躍地表現自己,主動要求承擔攝影的工作,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體現自己的價值。
八零年代記憶那是個自由的年代
Q:那個年代的攝影氛圍是怎樣的?
A:當時,我們剛可以接觸到些國外的東西,都感到很新奇。國內也有很多刊物可以發(fā)表作品,也會有些展覽,那個年代還是比較自由,開化的。
Q:那你們當時有什么比較受歡迎的攝影書嗎?
A:1986年,我大二的時候,《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引進中國,當時老師就推薦給我們,我們班基本上每個人都買了一套,感覺如獲至寶。這本書,我一直都保留至今,我在新華社當記者的時候,也會時常拿出來翻看學習。因為這本書是一個教育家編著的,而不是攝影師,它有比較完善的攝影教學系統(tǒng),能讓人循序漸進地學習,且能激發(fā)讀者的創(chuàng)造性。
Q:其實這本書應該是對你影響比較大的書啦?
A:是的,這本書至今國內有三個版本,第一版就是1986年這版,這本書是編譯過來的,所以中間會有些內容的減少,但是它的翻譯語言卻是最生動的,閱讀起來很舒服,而譯者也是很有名的翻譯家孫建秋;而第二版是2000年出版的,這本是直接翻譯而來的,所以要比第一版的內容要全,但是翻譯語言方面就差些;第三本,就是現在市面上比較常見的,2010年出版,增加了數碼的部分,這本書也是我到中國攝影出版社做的第一本書,因為當時和這本書的編者DonSheff一直都有保持聯系,他也一直要求增加數碼的部分,但是他最初是想單出小本,但是基于大眾對于《紐攝》的認知,最終還是堅持原作風格和內容的原則進行了修訂。其實能將這本經典攝影教材完善也是令我特別欣慰與驕傲的。
Q::上世紀80年代對你來說有著什么樣的意義?
A:上世紀80年代大部分時間,我都是處于學生的狀態(tài),正是一個人形成世界觀、價值觀的時候。而當時的一些選擇也決定了我現在的生活走向。那個年代的人都是有理想的。我從當初的一名攝影愛好者,再到攝影系學生,之后成為一名攝影記者,再到現在從事攝影出版行業(yè),都跟攝影有關系。這么多年,我一直對攝影懷抱著最大的熱情,而那個年代教會我最大的東西就是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