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華
(河南省駐馬店市婦幼保健院兒科,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每年的秋冬季節(jié)都是兒童腹瀉多發(fā)時段,輪狀病毒是導致兒童腸炎的主要因素。目前在臨床治療中普遍使用益生菌或口服免疫球蛋白兩種方法治療兒童輪狀病毒腸炎[1]。但益生菌是否能夠有效調節(jié)輪狀病毒腸炎菌群以及口服免疫球蛋白能否縮短病程及促進sIgA水平升高都是鮮有研究的[2]。二者在輔助治療兒童輪狀病毒腸炎上的效果不同的,本次研究將探討二者在輔助治療兒童輪狀病毒腸炎上的療效,并對比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在2013年1月~10月收治的200例患有輪狀病毒腸炎的兒童,分為兩組,實驗組和對照組,各100例,男性109例,女性91例,年齡在5個月~4歲。所有患兒經大便ELLSA檢測后均確診為輪狀病毒腸炎,且都未使用抗生素或微生態(tài)制劑,兩組患兒年齡、性別、平均腹瀉病程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3]。
1.2 方法:首先,實驗組患兒服用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lián)活菌,每次0.5 g,每天3次。其次,對照組患兒服用抗輪狀病毒雞卵黃免疫球蛋白,每次口服1.0 g,每天3次。詳細記錄所有患兒的大便性狀、次數(shù)、脫水情況,若出現(xiàn)臨床癥狀嚴重,如膿血便、腹瀉遷延等情況則需進行大便常規(guī)的再次檢測;患兒從腹瀉第1天開始入院接受治療并每隔兩天收集一次新鮮大便標本,將其冷封在零下80 ℃下,然后采用放射免疫療法測量sIgA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測量輪狀病毒的排泄情況。
1.3 診斷標準:①高倍鏡下觀察到大便樣本細胞計數(shù)和紅細胞均≥5及有吞噬細胞,確診為繼發(fā)性腸道細菌感染。②新鮮大便鏡下菌群數(shù)量、形態(tài)、球菌和桿菌數(shù)量觀察后可判斷出腸道菌群失調情況,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三種水平。③大便次數(shù)≤2次/天且性質呈現(xiàn)常態(tài),確診為痊愈[4]。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在改善菌群紊亂程度上的比較:實驗組的菌群紊亂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在用藥3 d后益生菌在調節(jié)菌群上的效果開始顯現(xiàn),實驗組繼發(fā)細菌感染率在第9天降為0,而對照組的菌群失調度改善情況不大。
2.2 兩組在提高sIgA水平的比較:對照組的sIgA水平明顯優(yōu)于實驗組,具體見表1。
2.3 兩組病程比較:對照組的腹瀉緩解起效快,用藥1 d后患兒腹瀉次數(shù)就開始減少,實驗組腹瀉次數(shù)緩慢降低,實驗組平均病程為5 d而對照組為4 d,對照組優(yōu)于實驗組。
表1 兩組sIgA水平比較
兒童輪狀病毒腸炎是臨床常見病之一,益生菌及口服免疫球蛋白是普遍采用的兩種治療方法,但二者的治療方向存在差異。根據患兒的不同臨床癥狀應該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本次研究表明,益生菌在改善菌群失調和降低繼發(fā)性細菌感染有很好的療效,而口服免疫球蛋白則在此效果不顯著但在縮短病程和提高sIgA水平上療效明顯[5]。在益生菌干預早期,患兒大便次數(shù)和菌群紊亂情況沒有較大改善,治療3 d后開始顯效,而且部分患兒的菌群紊亂會在腹瀉消退后的3~5 d才改善;口服免疫球蛋白能迅速清除輪狀病毒、效果更直接。據此,益生菌療程宜加長至患兒腹瀉消退后的3~5 d,而在腹瀉急性期前3~5 d宜口服免疫球蛋白。
[1]謝詠梅,高珊,王麗媛,等.益生菌與口服免疫球蛋白輔助治療兒童輪狀病毒腸炎的療效比較[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3,11(18):442.
[2]鄭平,孫先軍,郭宇紅,等.抗輪狀病毒免疫球蛋白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療效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11,10(10):56-57.
[3]魏明香,林小芹,黃翠梅,等.葡萄糖酸鈣鋅口服液輔助治療兒童抗輪狀病毒腸炎療效觀察[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2,8(15):96.
[4]彭志勇,蘇素良.免疫球蛋白佐治營養(yǎng)不良并輪狀病毒腸炎.[J].海南醫(yī)學,2010,9(39):58-59.
[5]王俐,岑琴,饒睿,等.口服硫酸鋅輔助治療嬰幼兒輪狀病毒腸炎療效觀察[J].實用醫(yī)院臨床雜志,2010,5(1):778-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