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雅華
?
“抗戰(zhàn)文化”盛行梧州
孫雅華
1936年,李宗仁、白崇禧聯(lián)合廣東軍人陳濟棠發(fā)動“六一運動”,宣布抗日反蔣。抓住這個大好時機,中共梧州黨組織發(fā)動和組織群眾,成立各種抗日救亡團體。一時間,宵征社、救國話劇社、民眾唱歌團、生活文化合作社、各界抗日救國會等抗日救亡文藝團體,像雨后春筍般涌現(xiàn)出來。
這個階段也成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梧州革命文化活動最活躍的時期,濃濃的“抗戰(zhàn)文化”氣息在梧州的街頭涌動,在文學和藝術(shù)團體的宣傳引導下,梧州人民抗日救國的情緒空前高漲。
“六一運動”后,利用相對寬松的政治氛圍,梧州的文藝團隊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抗日救亡宣傳。
“晨呼”是當時流傳于全國許多地方的一種宣傳形式,主要是由青年人每天清晨走上街頭,呼喊抗日救亡口號或高唱抗日歌曲,以達到喚醒沉睡群眾起來抗日救國的宣傳效果。在梧州,同樣也有一批熱血青年,他們組成晨呼隊,每天清晨精神抖擻地行走于街頭巷尾,不斷高呼抗日救亡口號。
“晨呼隊員的身上,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不屈的斗爭精神?!痹形h史研究室主任杜士勇,曾對抗日救亡社團的歷史資料作過專門整理,這段歷史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受采訪時,杜士勇說,當時,很多上了年紀的市民群眾都記得,民眾唱歌團和救國話劇社的隊員們,每天晨曦都會分頭到全市的街頭巷尾進行晨呼。晨呼隊員們的努力,贏得了不少市民群眾的理解,也喚醒了他們潛藏的斗志。
在晨呼的同時,各學校組織的宣傳隊紛紛開展教群眾唱抗日救亡歌曲的活動。宣傳隊這邊一組,那邊一隊,深入梧州各個角落教唱。在學生們的宣傳發(fā)動下,梧州到處都能聽到或雄壯或悲憤的抗日救亡歌聲。
活躍在梧州的抗日救亡宣傳團體中,梧州民眾唱歌團是名聲較大的一個,這個唱歌團由中共梧州地方組織組建,致力于以文藝形式宣傳抗日救亡的意義。
杜士勇介紹說:“梧州民眾唱歌團團址設(shè)在梧州女中校內(nèi),唱歌團由中共黨員陳希賢、郭顯貞等領(lǐng)導,每晚借用女中七八個教室,教七八百名群眾學唱抗日歌曲,教唱的歌曲有《義勇軍進行曲》、《大路歌》、《開路先鋒》、《抗敵歌》、《救國軍歌》、《流亡曲》、《五月的鮮花》、《黃河頌》等?!?/p>
在抗戰(zhàn)文化盛行的年代,梧州還出現(xiàn)了廣西大學讀書會、梧州青年會及其他一些抗日團體。其中,1936年3月出現(xiàn)在梧州大中路基督教堂對面的“生活文化合作社”,更是在豐富市民群眾精神生活,引導群眾參與梧州抗日救亡運動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生活文化合作社’是家書店,由當時中共梧州地方組織負責人梁寂溪、莫西凡、李育籌等人自籌部分資金,加上向各校教職工1 0 0多人集股2000元開辦的?!倍攀坑陆榻B當時的情況時如是說。
另據(jù)研究梧州黨史多年的梁小濤介紹,該書店開張前,莫西凡專門寫信給原廣西師專教授夏征農(nóng)、薛暮橋等,請他們與上海文化出版界聯(lián)系,支持書店的開辦。接下來,他們從上海生活書店、新知書店、讀書生活出版社、上海雜志公司訂購了一些進步書刊,同時也為各大書店代銷新興的社會科學書籍和各種進步報刊。
“生活文化合作社”創(chuàng)辦人之一的李育籌,是從印尼回國抗日的愛國青年,生活在經(jīng)商的家庭環(huán)境中。他的父親李光前在印尼定居、做生意。1931年“九一八事變”、1932年上海淞滬戰(zhàn)役打響后,經(jīng)常在國外發(fā)動海外僑胞募捐支持抗日,并將募集到的大筆款項、衣物、藥品等寄往國內(nèi)抗日前線。
李育籌回國參加黨組織后,黨組織決定由李育籌等人負責籌備進步書店“生活文化合作社”,但當時的資金籌集遇到了很多困難,李育籌第一時間想到了父親,得知情況的李光前即時匯款1000元表示支持。正是因為李育籌父子發(fā)揮了表率作用,包括廣西大學在內(nèi)的許多學校的師生開始自發(fā)籌集資金支持書店開張,其他一些進步團體、愛國人士也紛紛在黨組織領(lǐng)導下,支持“文化抗戰(zhàn)”。
書店9月正式開張后,艾思奇的《大眾哲學》、何干之的《中國社會性質(zhì)論戰(zhàn)》、鄒韜奮的《萍蹤寄語》、蕭軍的《八月的鄉(xiāng)村》等進步書籍吸引了廣大青年讀者,書店經(jīng)常顧客盈門。有些書刊發(fā)售僅三四天,便被搶購一空,書店的純收入大大超過了其原本的投資。為了更好地宣傳抗日救亡活動,有時,書店還半公開銷售巴黎的《救國日報》,秘密銷售《新華日報》、《解放》、《群眾》等黨內(nèi)報刊給黨員和積極分子。
在這個時期,開展抗日救亡宣傳時間最長、影響最廣的活動,首推話劇公演,其中,演出的團隊中以梧州救國話劇社表現(xiàn)最為突出。
梧州救國話劇社成立于1 9 3 6年6月,是中共梧州地方組織在宵征社的基礎(chǔ)上擴建的,社員除原來歌詠團的隊員外,其余的是愛國學生、小學教師。
據(jù)《梧州市志》政治卷中記載,梧州救國話劇社原本是1935年6月23日由廣西大學部分同學組織的一個業(yè)余劇社,開始時由于人員少和學習任務(wù)重等原因,只能利用晚上或課余時間排練,利用周日或慶典日,演出一些小話劇、街頭劇,或者唱一些愛國歌曲,當時在梧州的影響力還不是很大。
1936年初,奉命從上海到梧州開展活動的中共黨員龐敦志,與時任中共蒼梧縣委書記的梁寂溪,以及進步青年張其光、張達心等人擴充了話劇社。6月23日,擴充后的話劇社召開第一次社員大會時,有30余人參加。10月28日,話劇社召開第二次社員大會時,參加人數(shù)已有40多人,在討論了救國話劇社發(fā)展擴大及公演事宜后,便開始了抗日救國宣傳。
隨著宣傳聲勢的不斷壯大,許多中共黨員和進步青年都相繼加入了話劇社。1937年,國民黨當局強令解散了梧州民眾唱歌團后,這些唱歌團的大多數(shù)團員便加入到救國話劇社,于是,話劇社擴大到了100多人,社內(nèi)組織機構(gòu)也相繼完善。救國話劇社成為中共領(lǐng)導下的,一個具有廣泛群眾基礎(chǔ)的抗日救亡文化團體,組織了形式多樣的以抗日救國為內(nèi)容的街頭公演,以及各種巡回演出和慰問演出。
救國話劇社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救國”文化團體,以“進步”著稱。杜士勇說:“救國話劇社除了參加人員都是進步人士外,開展的活動內(nèi)容也很進步,他們克服了經(jīng)費缺乏、國民黨當局故意刁難等多方面的困難,按照中共的指示,出版了大量的墻報、漫畫以及《歌訊》、《劇社歌聲》、《社刊》等刊物,也演唱了大量抗日救亡歌曲。當然,他們開展得最多的活動就是進步話劇的演出?!?/p>
杜士勇介紹,救國話劇社在中山紀念堂公演的很多劇目,都受到了市民的歡迎,《警號》、《最后關(guān)頭》、《走私》、《放下你的鞭子》等都令市民受到很大的教育?!斗畔履愕谋拮印吩贿B演出多場,公演時,當廣西大學附中學生黎潔霜飾演的孫女訴說父母慘死于日本侵略軍的鐵蹄下時,臺上臺下一片嗚咽聲,演出結(jié)束時,觀眾中爆發(fā)出一陣陣“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為東北同胞報仇”等口號。
在救國話劇社公演的劇目中,演出場數(shù)和觀眾人數(shù)最多的是1937年8月上演的《保衛(wèi)盧溝橋》。該劇劇本出自上海的劇作家,救國話劇社的演員們在認真揣摩劇本的基礎(chǔ)上,以自己滿懷感情的演出,真實再現(xiàn)了盧溝橋事變后愛國官兵的英勇形象,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原定演四晚的安排加演到了八場,且場場爆滿,創(chuàng)下了梧州抗日救亡宣傳演出場數(shù)和觀眾人數(shù)最多的紀錄。
(本文原載于2011年7月1日《梧州日報》,本刊略作刪改)
責任編輯:傅燕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