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quán)鵬飛
?
那時那年
權(quán)鵬飛
年還未到,小孩子的心里就整天憧憬著無限美好的遐想:新衣服、壓歲錢、糖果和玩具、還有無數(shù)平時見不著的七大姨八大姑、堂哥堂弟以及表哥表妹的,更別說他們絕對不會空手來的呀。那時,做夢都在笑、都在盼——親愛的年,你快點來呀!
還記得那年放鞭炮的情形嗎?再沒錢的人家過年都會給小屁孩買上幾串鞭炮,叫小孩在大年初一一大早過足癮。當(dāng)晚,誰要一個晚上能睡著覺那才不叫小孩呢,那家小孩整夜都睜著眼睛盼著放炮給大年“剪彩”呢,而且小孩都想在黎明前打響全村或全城“第一炮”!你聽,隨著遠處第一聲“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起,被窩里的小孩這時根本無需父母催叫,立刻“鴿子翻身”,顧不上穿衣光著屁股沖出去趕快點燃自家的鞭炮,隨著“噼里啪啦”鞭炮震天炸響,小孩子邊捂耳朵邊興奮地歡呼雀躍——過年了!過年了!
印象最深的是那年十五晚上,城里有花燈焰火晚會,鄉(xiāng)村也有自己別開生面的焰火晚會——“打天花”。村里的鐵匠師傅高攀免費為全村人制造了一場空前絕后的“燙鐵大撒流星雨”焰火晚會。村里沒有煙花爆竹可以燃放禮花,但高鐵匠將他的鐵匠鋪搬到村子中間的空地上,當(dāng)著全村人的面將硬硬的鐵塊燒成軟軟的紅紅的亮亮的鐵水燃液,然后他用一個小鐵勺舀一勺燃液快速往下一抖,此時,早有一壯漢手持一塊蘸過涼水的大木板猛地從底下用力往上擊打這燃液,隨著壯漢一聲“散——”,霎時,漆黑的夜空升起一大片耀眼的亮團,亮團隨之四散,在更大范圍形成明晃晃的小光點紛紛落下,形成一場接一場氣勢恢宏的“流星雨”,如同天女散花、天兵下凡,又恰如一朵巨大無比、璀璨壯美的“禮花”在鄉(xiāng)村寂靜的夜空不斷開放,只不過,這是貨真價實的“鐵雨”和“鐵花”!
我至今也沒想通,這絕活為什么沒申報世界吉尼斯記錄呢?那個鐵匠師傅還在嗎?那個令我孩提時代大開眼界的“打天花”絕活該沒失傳吧?
忘不了那年的“燈籠盛宴”。按照秦地風(fēng)俗,陜西人從正月初八原則上不再拜年,轉(zhuǎn)而“送燈籠”,即長輩和朋友給小孩兒送各種各樣的手扎燈籠,以備元宵節(jié)的“燈籠宴會”用。陜西的“燈籠宴會”一過就是連續(xù)三天(正月十四—十六),俗稱“挑燈籠”。
“挑燈籠”每天都有講究。
第一天:“引燈”。就是燈籠宴會的序幕,有少量人家的燈籠先在正月十四挑出來,通常大人都會在一根細細的木棍掛上一個大紅燈籠,木棍的頭上插一個“雞娃饃”,雞寓意“吉祥”,然后孩子一手挑著燈籠,一手拿著鞭炮或“引火蟲”,走出家門到處晃悠,以便吸引和敦促還沒準(zhǔn)備好燈籠的人家快快準(zhǔn)備。想想看,看到別家孩子挑著紅紅的、暖暖的、柔柔的、花花的燈籠到處晃動,沒有燈籠家的孩子還不把父母給吃了,飯不吃覺不睡沒黑沒明地嚷鬧,不用公家下紅頭文件孩子就能讓父母馬上將此事心甘情愿地落實了。
第二天:“旺燈”。就是燈籠宴會達到最旺盛的時候,也就是達到高潮。這天晚上,城市鄉(xiāng)村、家家戶戶、大街小巷,在黑漆漆的夜晚全是燈籠的海洋,全是火一樣的激情大放送。只要有燈籠的地方就有人群,只要有燈籠的地方就有歡笑,只要有燈籠的地方就有親情和鄉(xiāng)情,只要有燈籠的地方就有光明和憧憬,只要有燈籠的地方就有紅紅火火的生活和鮮活火樣的生命。放遠望去,在偌大的黑幕中,那一大團一大團火紅卻不刺眼的畫面,那一幀幀房靜、人動、燈籠游走的景象,唯美而純美、爛漫又浪漫,真可謂“色彩迷離、情境溫馨”。那個執(zhí)著近似頑固地偏愛大紅的家伙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張藝謀大片的色彩情結(jié)也許就得益于兒時的記憶,這個秦地悠久的傳統(tǒng)基因遺傳給漢唐之后并在其后裔張藝謀這兒得到最完美的呈現(xiàn)。有了這種“燈籠宴會”情節(jié),張藝謀拍不出《大紅燈籠高高掛》和一系列“大紅情節(jié)”的電影才怪!
第三天:“碰燈”。陜西人每年要給孩子們送新燈籠,到了“燈籠宴會”最后一天,留著燈籠多余,不如讓孩子們把燈籠鬧著玩毀了,畢竟,孩子開心最重要。這天,調(diào)皮的男孩子們挑著燈籠互相追逐碰撞,玩打仗,直到燈籠碰破了或著火了才罷休。更有好事者偷偷將點燃的鞭炮丟進別人的燈籠里,聽著別人的尖叫,看著炸燃的燈籠起火,好不開心!這時候,女孩子最吃虧,你一不留神,腳底就會踩著一顆點燃的小鞭炮突然炸響,嚇得哭爹叫娘。有膽大的女孩這時會立即招來小姐妹組成反抗聯(lián)隊,一起圍追放炮的壞小子。孩子們在人群里鬧哄哄地你追我趕,叫罵聲、歡笑聲、鞭炮聲連成一片,這也許就是年味,這也許就是年末余歡。
那些年,元宵節(jié)舉辦舞龍、踩高蹺、煙花晚會、猜謎語燈會等等。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每個人心里都暖洋洋、美滋滋的,幾乎男女老少都會走出家門游玩,就在這時,你沒準(zhǔn)就看中了誰或被誰看中了。在這個月光瑩瑩、花燈爍爍、爆竹聲聲、溫馨柔美的時刻,人最容易動情,情竇全開,男女之間的感情隨著元宵佳節(jié)的催化自然而然變成了一段佳緣,花好月圓人如意。所以,元宵節(jié)歷來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誰說中國人不懂得浪漫,中國從古代至今朝,對于浪漫的理解,正可謂“浪費而又漫長”,就是耗得起時間、金錢、精力和耐心。你想想,在感情上,傳統(tǒng)國人從不喜歡直來直去和速戰(zhàn)速決式的表白,也不喜歡單刀直入和快餐式的愛情,往往更傾向于“曲徑通幽”和“欲擒故縱”,這不是浪漫是什么。
無論是民俗還是傳統(tǒng)禮儀都是這般繁花似錦,折射了中國文明博大精深??刹灰訔夁@些東西太繁瑣,這正是華夏文明的精髓之所在。不必說那傳統(tǒng)的剪窗花、貼對聯(lián)、放鞭炮、掛燈籠等,就光準(zhǔn)備年貨就夠你忙活一陣子的。那年頭,你無論為官為民、在國內(nèi)在國外,也不管你是窮是富,只要老人健在,春節(jié)時一定都會趕回來。每家的男人都要磨刀霍霍殺豬宰羊,看到宰殺牲畜的慘烈,聽到駭人的嚎叫,你能從中體會到親人的誠意和辛勞;每家的婆婆大年都要將兒孫們孝敬的禮品一一品鑒分發(fā),叫全家人都能品嘗到各地不同的美味佳肴;更有意思的是:“奶奶的手藝”和“媽媽的味道”這兩道絕活將會在春節(jié)隆重推出,這種舌尖上的美味吃的不僅是味覺,更是感覺,它是一種體內(nèi)遺傳基因中永遠無法更改的真切的感覺。吃了家宴口留香,走遍天下也能記得這種特殊的味道,猶如穿了老婆親手納的布鞋,走到天涯海角也記得回來。
至今不能忘記媽媽的“花饃”。媽媽用秦地面粉將可以吃的饃饃做成各種物品和動物,如麥穗、麥屯、谷子、小龍、小雞、小白兔、小狗等等,這些大多是過年用來祭祀用。年三十晚上12時,舉行祭祖儀式:父親親手用酒肉水果和“花饃”祭祀各路神仙和我家的老祖宗,然后點香三支供上,之后,父親帶領(lǐng)全家男女老少齊刷刷給老祖宗跪下,連續(xù)磕三個頭,這才宣告祭祖結(jié)束。大年初一早飯前,父親會將各種菜夾到一個盤子里,敬獻給我已不在人世的爺爺奶奶照片前,嘴里念念有詞地說:“爸媽,我們的日子現(xiàn)在好著呢,你們就放心吧,今天是大年,兒子將第一口飯獻給二老,祝你們在天堂春節(jié)快樂、吃好玩好!”之后我們才正式開飯。北方人都是“餃子控”,第一頓飯非餃子不吃,此后吃肉喝酒、米飯面食均可。正月十五晚上,父親將媽媽做的“花饃”獻在各處以求吉利:小龍饃要獻在廚房水龍頭,表示水源充足,生活無憂;小龜饃要獻在客廳,表示鎮(zhèn)宅;雞娃饃要獻在書桌和所有有臺燈的地方,表示吉祥如意、前途光明,前程似錦;麥穗和谷子要獻在糧倉,表示五谷豐登,來年豐收?;ㄉx要獻在客廳和床頭,表示人丁興旺,多子多福。
正月最后一天晚上,城鄉(xiāng)所有人家都要舉行“跳火堆”儀式(俗稱:了干):即在各自家門口燃起一大堆柴火,然后男女老少從熊熊大火上跳過去(小孩由大人抱著跳),意為“消災(zāi)驅(qū)邪”,據(jù)說這樣可以將一年的妖魔鬼怪和霉運用大火燒得干干凈凈。
如今,過年越來越覺得沒什么味道,有誰還在盼著過年呢?那些過去想要的東西平時都能享受,甚至在天天享受,久而久之,視覺和味覺雙疲勞!俗話說:刺激產(chǎn)生欲望,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想得到。今個沒了刺激,天天幾乎一個樣,誰還把那些好東西會當(dāng)一回事。
身處遙遠的邊關(guān)南疆和田,感悟現(xiàn)今的過年,我分明感到年味在淡化,傳統(tǒng)在消失,鄉(xiāng)情在遠去,內(nèi)心不免生出少許落寞。
喜慶、團聚本是春節(jié)的代名詞。臨近春節(jié),思念一天天驟增,鄉(xiāng)情一天天濃烈,面對遙遠的長安,只能把心帶回家。廣告詞說得好——回家,是對父母最好的禮物!話雖如此,3000多公里的路途,回家談何容易。
在和田,我已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沒有感覺的春節(jié)。這里的春節(jié)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少之又少,許多東西已經(jīng)被改變得五花八門。傳統(tǒng)的拜年是大年初一自家過,不出門;初二拜岳父母;初三至初七拜七大姨八大姑之類的長輩;之后平輩和朋友可以隨意拜年??珊吞镉械臅r候大年初一就開始拜年,叫人難以理解和適應(yīng)。
小時候,過年“給長輩磕頭請安才能拿到壓歲錢”,開飯時“最年長者先動筷子大家才能動筷子”。這些禮儀從小父母就再三灌輸并強制我們執(zhí)行。不像現(xiàn)在的孩子不懂禮儀,恣意橫行,過年不給父母任何祝福和表示就理所當(dāng)然地張口“拿錢來”,今天是“拿錢來”,明天就是“拿房來”,恐怕以后就是“拿命來”。
有人可能認為你說的這些傳統(tǒng)都是落后的東西。傳統(tǒng)怎么了?正統(tǒng)中國在大多時期里并沒落后,尤其是漢唐中國在世界排名遠比今天靠前。那時不是中國學(xué)世界,而是世界學(xué)中國!春節(jié)最能體現(xiàn)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所以,該教的要教,該學(xué)的要學(xué),該補的要補。
不過,在南疆尤其在和田過年也有幾大好處:沾維吾爾同胞的光,漢族過年,維吾爾族不過年,如果你累了,直接可以到維族館子吃飯;許多維族同事和朋友在春節(jié)前夕給漢族朋友家里送來自己親手做的撒子、點心和自家種的葡萄;漢族人家里也要擺上烤全羊、羊肺子、巴旦木、無花果等民族食品,以備維吾爾朋友和同事拜年時享用;在和田,幾乎每一個漢族同志喝酒都會自覺遵照和田“規(guī)矩”:先吃半飽之后,才開始開瓶倒酒,喝到盡興,大家還要起來跳舞唱歌,然后繼續(xù)喝,就連喊的“酒令”也是標(biāo)準(zhǔn)的和田維吾爾喊法——“伙西!”(干杯的意思)
哎,叫我說,其實,遺憾年味就是懷念傳統(tǒng),向往大年就是感念昔日的文明,追思春節(jié)就是從內(nèi)心呼喚幾近丟失的鄉(xiāng)情和親情!
小女曾經(jīng)生氣地對我說:“老爸,你不該早生我。我對你小時候的過年無比的羨慕嫉妒恨!”我說:“是的,孩子,你比我物質(zhì)豐富,但我比你精神富有?!?/p>
我從不認為自己小時候過年比現(xiàn)在的小孩過的差!
因為那時,我們很單純,沒有拔苗助長式的提高,沒有復(fù)雜深刻的思想,沒有寫不完的作業(yè)和上不完的補習(xí)班,沒有被叫醒的睡眠、沒有亞歷山大的競爭環(huán)境,一切的一切都是一覺睡到自然醒,起來就有鳥語花香和小狗小貓的友好陪伴。
因為那時,我們吃的生態(tài)、玩的原始,活得天真,想的簡單,學(xué)的輕松,過的愉快。
我沒有辜負童年,也沒有耽誤青春,更沒有什么遺憾。
為此,我懷念那時那年!
時時刻刻、長長久久地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