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彥 宮學萍
當性愛成為定心丸
◎ 李彥 宮學萍
張愛玲曾說過,通往女人靈魂的通道是陰道。
對于這個觀點,齊欣深信不疑。每次和妻子發(fā)生沖突后,如果妻子不理他,齊欣便嬉皮笑臉地向她求歡,或者干脆半是請求半是強硬地把事兒給辦了。過后,夫妻倆仿佛又和好如初。
齊欣說:“即便發(fā)生了天大的爭吵,即便她恨不得揍我一頓,但只要兩人睡過一覺,所有的烏云都散了?!?/p>
齊欣的話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男人的觀點。通過性來彌補、黏合夫妻關系的裂痕,這是比較有男性色彩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不談這件事情誰對誰錯,沖突怎么解決,只要我們還會做愛,那我們的感情就還是好的。這時的性愛已經不是單純的性,而變成了確認情感關系是否安全的一件事。
和男人相比,女人對于安全感的確認更加迫切,尤其是感情出現(xiàn)了裂痕之時。
劉靜和丈夫結婚五年多,吵架成為家常便飯。每次吵架后,丈夫都會用性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劉靜說,丈夫的這個行為也許是在妥協(xié),也許是在發(fā)泄,但對于她來說是找回了被丈夫重視的感覺,
“至少我知道他還愿意跟我在一起。”至于先前在吵什么,劉靜已經不在乎了。
劉靜的心理在女性群體中很有普遍性。很多女人會覺得,吵架后,我惹丈夫不高興了,但只要他還會來找我,還跟我發(fā)生關系,那我們的感情就安全了。
我們或許可以用《小姨多鶴》的故事來說明這種心理。多鶴是個日本姑娘,日軍撤走時她被遺棄在中國,被中國的一個農民撿回家當小老婆。她心里有很強烈的不安全感,因為她隨時有可能被趕出去。每當丈夫跟她做愛時,她就覺得很踏實:丈夫還需要她,她是安全的。
多鶴的思維模式在不少女人心中都存在,那就是:如果我和丈夫吵架了,他會不會不要我了?
試想一下,在平等的關系中,怎么會存在誰不要誰的問題?其實有些女性在情緒激烈時不愿意和丈夫發(fā)生關系,但為何她們會接受甚至希望丈夫有性要求?因為她們的夫妻關系是不平等的,她們需要用這種方式來討好丈夫。劉靜就是這樣。她是個全職主婦,沒有收入,全靠丈夫養(yǎng)活;她生了一個女兒,在重男輕女的公公婆婆眼中十分沒地位。她時刻有被拋棄的危機感,而性愛就是她的定心丸。
對于性愛本身而言,這樣的方式沒有益處。理想的性愛是雙方都有發(fā)起性愛的欲望,并且雙方都參與和享受其中。如果這個過程變成了確認安全感,變成了討好和隱忍,那么它的質量是不高的。長此以往,兩個人的性愛質量和關系質量都會打折扣,女性甚至可能對性回避、厭惡,最后變成性冷淡。
(摘自《壹心理·談性說愛》浙江出版集團數(shù)字傳媒有限公司 圖/亓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