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姚遠方散文集《行走的月亮》"/>
翁想想
姚遠方散文的三個關鍵詞
——讀姚遠方散文集《行走的月亮》
翁想想
與姚遠方(更習慣稱她為青青)的相識于荊楚網東湖社區(qū),算來已經十幾年了,那時候她是“十分女人”版主,青青是她的網名,她將這個板塊打理得風生水起,成為當時東湖社區(qū)最為活躍的風云版主,粉絲崇拜者不計其數。對這個女子的印象,一直以“小資、性情、細膩”概括,而這些印象也大多從她的文字中所得。
她的文字離不開情,她的豐沛的情感藉由她細膩的筆觸,升華成天上的明月,溫婉地照進人的心里,讓人不由自主地哀傷或者感動。這個印象從散文集《行走的月亮》得到更深的驗證。從姚遠方的這本散文集,筆者看到一個女人視角下瑣碎而不飄渺的生活。她在用她的心向這個世界表達一個女人的訴求與抗爭。
姚遠方的散文可以用以下三個關鍵詞概括:
一:女性體驗主義。姚遠方的這本散文集,可以說是匯集了她人生中一路走來的真實體驗,她的所有文字都不是沒來由的信馬由韁,每一個作家,都有各自特定的擷取素材的來源,而從姚遠方這里,她的為文之道就是體驗,所以在她的筆下,無論是來自身體隱秘的體驗,還是來自鄉(xiāng)村淳樸的記憶,再或者是對第三者的觀察,都有一個“她”在里面,而且由于她女性的身份特點,使她的文字帶著濃濃的個人特點,而她對文字嫻熟的駕馭,也讓她常常從一件小事里提煉到獨特的主題,比如她的《與身體有關》:“生命里,我喜歡這種涂抹和愛護自己的過程。涂抹不僅是手,也是涂抹一種心情,一種生命存在的狀態(tài)?!北热缢龔摹讹L衣》里體會出“黑色風衣沉郁的美,懷舊的風情,包容的幸福,一如我行走路上的過程,哭過、苦過、痛過后,歲月安好?!北热缢梢詮囊粋€小小的《卵巢》里看到如何愛人:“如果有一天,美容師對你說,你需要美容卵巢了。那么,你就完全燃燒自己,用你全部的熱情和溫柔好好愛一個男人吧?!倍摹渡眢w的紀念》視角更為奇特,她竟然可以從常見的女人例假洞穿人性:“初潮和斷經,月經起到月經止的一個過程,也是人性悖論中的一種。”
除了直接的來自身體的體驗,還有來自于她的經驗和經過。比如《與堰塘有關的敘述》,比如《瓦縫的白光》,比如《沉默的溫暖》等等,這樣的跟體驗有關的文字幾乎貫穿姚遠方的所有創(chuàng)作,也讓人佩服她的這種勇氣。散文家最難的是袒露自己,多少人藏在文字的背后,偷偷地描摹著別人,而姚遠方卻坦誠地描摹著與自己有關的生活,也許有人說這種描摹的視角太狹窄了,但是讀者卻從這個看似狹窄的視角里看盡了人世的浮華滄桑。一滴水可以照見太陽的光輝,她的這滴水一直以包容細微的涵括反射這個社會的世情人心。
“在春節(jié)前的幾天,傳來噩耗。母親是喝農藥走的。人好好的為什么要選擇一條絕路?我哭著要去找和母親住同一屋檐下的哥嫂拼命。親戚拉住我,說,農村很多老人都是這樣走的。”(《另一次重逢》)??此贫潭痰膸资畟€字,隱藏的是鄉(xiāng)村老人生存最殘酷的真相:孝道、養(yǎng)老、遺棄、折磨……她的文字不止一次觸及這樣的真相,不止一次與這個世上不平抗爭,哪怕被親情割裂,被親情傷害。因為這些,她被親人誤解甚至指責,但這沒妨礙她在文字里剖析世相的勇氣。揭發(fā)親情的冷漠與殘忍不僅僅需要勇氣,而她決絕的背后,揭露的何止是一個鄉(xiāng)村家庭的悲劇,而是這個以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著稱的國度丟失的向善的根基,人性在傳統(tǒng)文化破壞后呈現的惡相,本該淳樸的鄉(xiāng)村卻泛濫著物質主義的貪婪,善被惡欺凌,白與黑糾纏不清,孝道無存、內心無望,將鄉(xiāng)村的老人們推向悲慘的絕境?!拔铱拗フ液湍赣H住同一屋檐下的哥嫂拼命”,作者無法言說的憤怒和悲戚在這個簡短的句子里表露無遺。
有人說,最好的文章應該是接地氣的。這個地氣的來源,就是生活。而姚遠方一直在用她的筆記錄生活,無論艱難的,苦澀的,快樂的,憂傷的,她都一一從容記下,從她細碎的記錄里,可以看到社會變遷對人的影響,對道德價值觀的沖擊,可以看到傳統(tǒng)文化缺失導致的人性暗黑,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姚遠方的女性體驗主義創(chuàng)作透露的社會意義非比尋常。
關鍵詞二:女性獨立意識。作家創(chuàng)作的動機大多數是為了表達,而女性作家表達的核心更多是因為覺醒的獨立意識。姚遠方的寫作也不例外。如果說出走的安娜最后的出路也許只是一片茫然,而出走鄉(xiāng)村并踏上文學之路的姚遠方卻戰(zhàn)勝了這些黑暗。
“我并不是早慧的孩子,但相信失去機會,并不等于失去人生,上帝關了這扇門,一定會打開另外一扇門。時常用普希金的詩激勵自己: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不要憂郁,也不要憤慨/一切都是暫時的,轉瞬即逝?!保ā锻呖p的白光》)。每一個獨立的靈魂,大都是骨子里有一股韌勁,這樣的韌勁,也在姚遠方的散文里時有體現。從《行走的月亮》到《母親的棉被》,甚至《手戀》《卵巢》《相忘株洲》等等,看似是一個女人絮叨的講述,其實是一個女人獨立意識的集中展現。也許作者本人并不是有意宣揚這種意識,但是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卻不由自主地會被文本里流淌的這種情緒所感染,并不由自主地被吸引。中國的女人,特別是生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鄉(xiāng)村女人,要穿越那時候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走出一片自己的天地,那種難度,不亞于更早時候的安娜。所以,姚遠方的文字就更有了些抗爭的意味,那些文字背后的跋涉,不僅僅是一個女人的記憶,更是一個時代的鄉(xiāng)村女人坎坷命運的反映和一代女人的群體記憶。從那個勞作于鄉(xiāng)村的母親,從那個出走于鄉(xiāng)村的女兒,從小王,莫奶奶,以及更多更多的被她描寫或者未描寫的女性,獨立意識若隱若現地游走于她的文字里,不管她有意或者無意,那種堅韌的女性獨立意識,總讓她的文本充滿更多的悲憫情懷,也讓讀者在不經意中感受一種閱讀的快感,并且隱隱傳遞出一種向上的力量。
“現在是大眾傳媒的時代,是人人都可以寫作,人人都可以成為作者的時代,所以大多數的作品,即興而為,缺乏生活的沉淀和思考,很難向真正的文學靠攏。我的內心里,我不愿意自己也隨流,不是自己清高,也不是自己比別人高尚些,而是內心仍然保持對文學最初的那一種無比的敬意。人有信仰,才會心堅定?!保ā冻聊臏嘏罚?/p>
姚遠方將自己或對他人的觀察都關進了一個籠子,這個籠子就是對文學的守望,也是她女性獨立意識的一種釋放。
關鍵詞三:詩性的寫實。散文創(chuàng)作的難處在于,寫出來的文字流于平庸?,F在很多人只要會寫幾行字,就宣稱自己寫的是散文,這樣明顯是對散文的誤解,也是對散文高度的認知偏差。筆者一直以為,一篇好的散文,在把握“形散而神不散”的精髓之余,還是要有一些詩歌的韻味,即詩性。這種詩性并不是單純的空靈、飄渺、辭藻的堆砌,而是注重文本內核的詩性表達。姚遠方的散文是一種寫實的文本,但她有別于一般紀實散文的是,她的文字充滿靈性,充滿詩歌的韻律,這樣就使她的散文從平庸的凡俗描寫中跳脫出來,有了更為濃郁的文學趣味。
“如果我哪天離去,只希望在我愛的你的懷抱里安然睡去。我沿著黑暗從此走進你心的深處,住在你心靈的房子,靜靜陪著你,這樣,你會知道我走了這么長路的疼痛?!保ā冻聊臏嘏罚?/p>
“那些被我們愛過和觸摸過的語言,全堆積在心里,悄然開放,如同陽臺上最盛的梔子花花香,彌漫在清新的早晨?!保ā冻聊臏嘏罚?/p>
“親愛的你,舍下了我,沒有路口可以再相遇,花謝花會開,春去春又來,只是,我們會不再?!保ā冻聊臏嘏罚?/p>
這樣的句子是不是充滿濃濃的詩意?閉上眼睛,是不是眼前會出現一個如詩的畫面?如果按梨花體的方式把這些句子分行,不亞于那些冠以“詩歌”的作品。可是,這些卻是散文,是姚遠方式的散文寫作。這樣優(yōu)美的文字,在姚遠方的散文里比比皆是,“我只想到一個地方,一個沒有人認識我的地方,去呼吸一下,去無所顧忌的行走?!保ā段业竭h方》)
“一座城,一生心疼,一座城,一生等待。你說,你會在凌晨時分去火車站接我,在出站口的第三棵香樟樹下,已等了我數年?!保ā赌阍谶h方》)
看到這些句子的讀者一定也會心疼,那么憂傷無望的事情,卻被作者描寫得那么美好。這就是一個散文作者的功力,這種功底,一定來自于作者對傳統(tǒng)文本的苦心學習與繼承,也來自于作者對文學創(chuàng)作形式熟稔的把握,更來自于作者對生活長期細致的體驗與提煉,筆者相信,姚遠方的散文創(chuàng)作一定可以走得更遠。
姚遠方的散文,瑣碎卻不累贅,細致卻不拖沓,樸實卻不平庸,讓人看得懂,更能讓人感動。喜歡這樣的散文,更喜歡那些充盈在文本里不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