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元
潛思微探
一抹橙色 溫暖人心
——讀李春華的散文集《一抹橙色的暖》
楊立元
李春華的散文是有深度、有美感,有顏色、有溫情的散文。這本散文集是她對自然的一種心靈感悟,對社會的一種生命體驗,對人生的一種美好表達。她的散文不僅向人們展示了她絢麗多彩的生活,豐富美好的情感世界,也表現出了詩一樣的韻味與情調,給人以溫暖,以慰藉,以啟示。
李春華的散文首先表達了對親人的大愛真情,這類散文可謂“惦念散文”。鐵凝說,散文是一種惦念之作。作者這類散文深度地表現作者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和懷念之意,達到了一種精神的高度和人性的深度。如《父親的土地》《母親,謝謝您給我生命》《女兒,我想對你說》等散文中表達了作者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和敬愛之情,讀來感人肺腑、動人心魄。在《父親的土地》中,作者詳細地描述了父親的戀土情結。父親作為農民的兒子,“對土地有著深深的眷戀,對播種有一生的遙望和夢想”。父親落實政策回到城里后,開始在自家的小院里種莊稼,辛勤勞作,并以自己勞動體驗向兒女傳達對勞動的熱愛、對土地的深情,并共同分享豐收的喜悅。在“父親退了休,那塊地成了他唯一的去處,唯一的念想”。搬進樓房后,沒有了自己的土地,他便多處尋找、“開墾屬于他的土地”,以“播種著夢想,播種著希望”。在父親去世后,“我去煙臺老家祭拜先祖”時,“從祖墳取了一抔黃土帶給了父親。我堅信:這是父親最想要的禮物”。父親這種與生俱來、植根于生命中的土地深情、熱愛勞動的品質不正是父輩所留給兒女的最寶貴的精神遺產嗎?這對當下那種好逸惡勞、不勞而獲的享樂腐敗意識不也正是最好的反撥嗎?同樣,在《母親,謝謝您給我生命》中,作者頌揚了母親的美麗、善良、賢惠,以及”母親的大愛無疆的情懷”:為了生下女兒,“母親經歷了艱辛的孕育生命的過程”,由于“我先天不足的身體,經歷了兩次大的疾病襲擊,是母親的陪伴、不棄,讓我堅強地戰(zhàn)勝了疾病”。于是作者發(fā)自肺腑地表達了對母親的敬仰之情:“母親,您在女兒心中是神圣的;您用堅韌和博大的愛,為我傾情譜寫了生命之歌!您創(chuàng)造了生命奇跡!母親!我曾經不止一次在心底告訴您:母親,我一定用文字書寫我心中的您,要讓您聞到我文字的馨香,要讓您聆聽我心靈的旋律,要讓您那張慈祥的臉上,綻放溫情燦爛的笑容?!边@篇散文可謂是女兒對母親的贊美詩和報恩書,這雖是個性化的,卻有著普泛的人類的審美意義。
其次,表述了對美好人生歲月的懷戀和眷顧。這類散文主要是對往事的一種追憶,對友情的一種懷念,這類散文可稱為“憶舊散文”。如在《黑白記憶》中,作者童趣盎然地追憶了自己童少年時代看黑白電影的美好歷程,迄今仍念念不忘、銘刻在心,并表達了黑白電影對自己的人生的啟迪、思想的教益,她由衷地寫道:“如今,黑白記憶,早已隨著時光的腳步遠去。但,伴隨我們的黑白電影,透過銀幕這個窗口,教會了我們認識世界、認識人生。早已嵌入心底的銀幕形象,仍歷歷在目,鮮活在心中,她們(他們)是那個時代人專屬的精神財富,他們(她們)讓我們成長,也留存了澄明、純真、殷實的記憶”。在《一片落紅的姿態(tài)》中,作者深情地懷念一個“擁有夢想,胸懷抱負”,“追求完美”的好友“芬”。她們“共同籌辦企業(yè)演講比賽”,“手拉手走上了領獎臺,相擁分享彼此無言的快樂”;她們共同在廣播室的小屋寫稿、編發(fā),這里成了她們的“心靈之家”。后來芬“帶著許多遺憾走了,可她仍然堅信人間有愛,仍然沒忘了讓姐妹對生活充滿信心……”,她“在我心里留存一份完美”,猶如“那片血染風霜的葉子”,表現出了“生命最完美的紅”。再如《遠去了背影,留下了永恒》《打虎記》《難忘那個秋天,難忘學生時光》中都表現了同學之間真摯的友情;《園丁之歌,悠揚歲月》記敘了作者當“編外園丁”的教書過程,現在仍難以忘懷當老師的眷戀之情。這些依舊散文不但表達了美好人性和珍貴的友情,還表現出了一種珍貴的“懷舊”思想。這種“懷舊”的思想是人類積存?zhèn)鞒邢聛淼淖顬閷氋F的精神財富,有著人類精神的圣潔和人類天性的美好。所以這類散文“表達了一種人類的心靈能夠共同感受的東西”,一種具有永恒價值的思想觀念。這在物質進化、道德退化的今天,無疑是在召喚人類最美好的東西,在“捍衛(wèi)人類精神的健康和心靈的高貴”(鐵凝:《捍衛(wèi)人類精神健康》,《文藝報》2002年12月7日)。可以說這些散文不僅是作者的生活的記憶,也是她的心靈的筆記和生命的備忘錄。
再次,傳達了對大自然的依戀和熱愛。作者也寫了一些描寫自然景觀的散文,借以表現對大自然的依戀和熱愛,我們可以管這類散文成為“靈性散文”。在這類散文中,作者捕捉大自然的機趣,掘挖大自然的靈性,顯現大自然的精魂,并與自己深刻的人生感悟、真切的生命體驗緊密地融匯在一起,她是用“自己的情、自己的思想,給大自然景象添加生氣”。因此,她的靈性散文是對自然靈性和自己性情的一種詩性表達。如在《大海,讓心皈依》中,作者寫自己赤足“奔跑在松軟的沙灘上,細細的沙礫撫摸著腳底,讓人頓生安撫之感。面對茫茫大海,聞聽濤聲四起,我的淚水傾瀉而下,我任由咸咸的淚水流淌”。在她情感“宣泄之后”,便多彩的筆觸描繪了落日余暉中的大海的景象:“我定睛一看,余暉下,傾聽大海的浪濤聲,分明是在欣賞大自然流動的音樂,時而委婉低緩、時而高潮迭起,時而靜如脫兔,時而駿馬奔騰,時而似含情脈脈的溫婉少女,時而似大氣磅礴的男兒。穿越時空吟唱著世界上最美的天籟之音!晚霞映照下的大海波光粼粼,海面折射出細碎的金色光芒,給無邊的海面籠罩了神秘的色彩。那呼嘯的海浪,好像訴說過往千秋不古的神話;講述著它見證的金戈鐵馬折戟沉沙鐵未銷的故事;描述著大浪淘沙風流人物的傳奇,但見海浪泛起濁沙,大海由來已久沉積砂礫,淘出金子……面對寬闊的大海,沉浮的故事。頃刻,我亦如一顆砂礫;在浩瀚的大海面前,人永遠渺小。我平復了心境,靜聽大海的心音,讓心靈皈依大海,也有了遠航的方向。”作者將晚霞籠罩的大海寫得淋漓盡致、妙不可言,色彩紛呈、動感強烈、美妙多姿,這既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大海落日圖,也是一曲動人心魄的大海交響曲。同時,作者的情感和也隨著大海一起奔騰、翻滾、呼嘯,她活躍的生命意識也擴展開來,同博大無邊、美妙無言的海境合而為一。同時作者善用多種修辭手法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使大海有一種音樂美和畫面感。文中的比喻、比擬新奇脫俗而又多種多樣,使得被晚霞鍍金的大海美妙奇絕,有力表達了作者對大海的依戀和熱愛。而《陡河,鳳凰城的母親河》則生動地描繪了陡河的美麗景觀和記敘了陡河的悠久歷史,表達了”鳳凰城兒女”對“母親河”的眷戀。《景忠山掠影》中描繪了“鬼斧神工的景忠山”中的“座座廟宇殿堂,金碧輝煌;株株古松,造型獨特;條條峽谷,險峻幽深;塊塊峰石,入化逼真”的獨特景觀。這些都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我愛大自然的自然天成,我喜歡大自然飽滿的性格”的美好天性。
可見,李春華的散文是充滿人性、天性和靈性的散文,表達出了“人間暖情”,就“像一盞盞燈籠點亮心弦”,像一首首動人的歌謠觸動心靈,給人以撫慰和溫暖,給人以回味和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