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利,徐景峰
(常州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江蘇 常州 213164)
陽離子聚丙烯酰胺(CPAM)是一種含有陽離子的水溶性聚電解質(zhì),可以對水中帶有負電荷的微粒進行電荷中和以及吸附架橋作用,具有良好的除濁、脫色以及強化固液分離過程的作用,是一種優(yōu)良的絮凝劑[1]。近年來,我國城鎮(zhèn)化快速發(fā)展,城鎮(zhèn)污水產(chǎn)生量與日俱增,污水處理量快速增長,CPAM也越來越成為人們研究的熱點。目前,陽離子型聚丙烯酰胺污泥脫水絮凝劑產(chǎn)品大都以AM與DMC或DAC的二元共聚物為主導[2],三元共聚物研究得較少。本實驗以丙烯酰胺(AM)、自制陽離子單體(CMD)、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銨(DMDAAC)三種單體為原料,采用水溶液復合引發(fā)劑聚合法合成了陽離子聚丙烯酰胺[3],并研究反應條件對聚合產(chǎn)品的影響,探討最佳合成工藝條件。
76-1型恒溫玻璃水攪拌機;烏氏黏度計;JJ-1增力電動攪拌器;標準篩(網(wǎng)目:20目、40目);電子天平(型號:JY1004);粉碎機;DHG-9140A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HDM500恒溫電熱套。
丙烯酰胺(AR);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銨(Tech);乙二胺四乙酸二鈉(AR);尿素(AR);β-二甲二胺基丙腈(CP);V-50引發(fā)劑(Tech);皂土(CP)、過硫酸銨(AR)等。試驗方法中所用試劑和水,在沒有注明其他要求時,均指分析純試劑和GB/T6682規(guī)定的三級水。
1.2.1 陽離子聚丙烯酰胺的合成
稱取適量的AM于反應器內(nèi),加入50%CMD及DMDAAC(60%),再依次加入適當?shù)恼麴s水、尿素、EDTA、1 mLβ-二甲二胺基丙腈,攪拌至完全溶解,用HNO3(1+1)調(diào)節(jié)其pH,將溶液倒入塑料瓶中,通入N220 min后[4],加入還原劑(甲醛次硫酸氫鈉, 2 g/mL)、氧化劑(過硫酸銨2 g/mL)、V-50(2%),關(guān)閉N2,塞上瓶蓋,插入溫度計,調(diào)節(jié)反應所需溫度,當反應溶液變?yōu)橥该髂z體時停止反應,將膠塊于50 ℃烘干、粉碎、過篩。
1.2.2 陽離子聚丙烯酰胺的結(jié)構(gòu)與性能測定
(1)結(jié)構(gòu)表征
通過紅外光譜對合成的產(chǎn)品結(jié)構(gòu)進行表征[5]。
(2)溶解性測定
稱取0.3 g產(chǎn)品于燒杯中,加入300 mL純水,置于攪拌器下25度攪拌,觀察溶解時間。
(3)黏度的測定
用一點法在30 ℃,1 mol/L NaCl 水溶液條件下,用烏氏黏度計測定其特性黏度。
(4)陽離子聚丙酰胺的殘留單體
將產(chǎn)品用乙醇(95:5)溶解,測定其吸光度,利用工作曲線法測定殘留單體含量。
1.2.3 陽離子聚丙烯酰胺的絮凝效果評價
取工業(yè)廢水(0.1%),加入不同量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0.1%的陽離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劑后,在200 r/min下快速攪拌2 min,然后將轉(zhuǎn)速調(diào)至40 r/min攪拌10 min,靜置沉降25min后觀察其絮凝情況。
三元共聚物 P(AM/CMD/DMDAAC)的紅外譜圖如圖1所示。
圖1 共聚產(chǎn)物的紅外光譜圖Fig.1 IR spectra of copolymer products
由圖1可以看出,在3 460~3 420 cm-1區(qū)間有一個明顯的仲酰胺的N-H的伸縮振動特征峰,3 450 cm-1是-NH2的伸縮振動吸收峰;在1 635 cm-1處的吸收峰為仲酰胺基中的C=O的伸縮振動特征峰,說明產(chǎn)物中有AM的結(jié)構(gòu)。在2 924 cm-1處為-CH3的伸縮振動峰,1 400 cm-1處為與N+鍵合的雙甲基的特征峰,說明產(chǎn)物中有DMDAAC結(jié)構(gòu)。1 126 cm-1處為C-O伸縮振動特征峰,說明產(chǎn)物中有CMD結(jié)構(gòu)。此圖表明所得的聚合物確為AM/CMD/DMDAAC的共聚物[6]。
實驗考察了二元聚合(由AM與CMD聚合)及三元聚合(由AM、CMD與60%DMDAAC聚合)對產(chǎn)品性能的影響。稱取AM 40 g,單體濃度為40%,分別加入AM與CMD兩種單體以及AM、CMD與DMDAAC60%三種單體,加入復合引發(fā)劑的量分別為2 mL,按1.2.1的方法進行實驗,得到的產(chǎn)品分別為產(chǎn)品1和產(chǎn)品2,對殘留單體、黏度、溶解性進行了測定。結(jié)果如表1所示。
從表1可見,三種單體共聚殘留單體較少,產(chǎn)品黏度較高,并且明顯改善了陽離子聚丙烯酰胺的溶解性,所以實驗選擇 AM、CMD、60%DMDAAC這三種單體共聚成陽離子聚丙烯酰胺。
表1 共聚單體種類對產(chǎn)品性能的影響Table 1 Effects of the type of copolymer 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products
稱取AM 40 g,單體濃度為40%,用不同的陽離子單體比例(即CMD與60% DMDAAC體積比),按照1.2.1實驗方法進行實驗,選擇最佳的陽離子單體比例。結(jié)果如表2所示。
表2 陽離子單體比例對產(chǎn)品溶解性的影響Table 2 the effect of the proportion of the cationic monomer on the solubility of the product
由表2可知,當單體比例為4∶3時,也即60%DMDAAC單體比例越高時,產(chǎn)品的溶解性更好,所以實驗選擇陽離子單體4∶3作為合成條件。
稱取AM 40 g,單體濃度為40%,加入CMD與60% DMDAAC單體(50% CMD與60% DMDAAC體積比為 4∶3),分別加入 2%過硫酸銨、2%甲醛合次硫酸氫鈉、2%偶氮化合物三種引發(fā)劑,按 1.2.2的方法進行實驗,結(jié)果如表3所示。
表3 引發(fā)劑對產(chǎn)品溶解性影響Table 3 Effects of initiator on the solubility of product
由表3可知,引發(fā)劑的用量對于聚合反應的影響較大。當引發(fā)劑用量不足時,用來引發(fā)單體聚合的自由基就少,單體就不能充分聚合,反應速度太慢;當引發(fā)劑用量太大時,反應后期的自由基數(shù)目增多,鏈轉(zhuǎn)移速度增加,也得不到好的聚合物。
按照上述實驗方法,對聚合溫度進行比較,結(jié)果如表4所示。
表4 溫度對產(chǎn)品的影響Table 4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product
由表4可知,隨著反應溫度的升高,自由基的活性增強,反應更快更完全,合成產(chǎn)品的殘留單體越少,黏度越高,其溶解性也越來越好,實驗表明在 80 ℃時合成效率最好。而反應溫度過高時,鏈轉(zhuǎn)移速度也會增加,反而不利于產(chǎn)品的生成。
稱取AM 40 g,單體濃度為40%,加入CMD與60% DMDAAC單體(50% CMD與60% DMDAAC體積比為4:3),分別加入2%過硫酸銨、2%甲醛合次硫酸氫鈉、2%偶氮化合物三種引發(fā)劑,分別加入β-二甲二胺基丙腈(其中β-二甲二胺基丙腈量以下表為準),按1.2.1的實驗方法進行實驗,結(jié)果如表5所示。
表5 增鏈劑對產(chǎn)品溶解性影響Table 5 Effect of increasing chain agent on product solubility
由表 5可知,加入增鏈劑β-二甲二胺基丙腈量對產(chǎn)品溶解性幾乎沒有沒有影響。
將實驗室自制的CPAM與P(AM/CMD/DMDAAC)及國內(nèi)某廠生產(chǎn)的二元陽離子絮凝劑的絮凝效果進行對比,其結(jié)果如表6所示。
表6 不同絮凝劑的絮凝效果Table 6 floccula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flocculant
由表6可以看出,對于實驗室制備的三元陽離子絮凝劑 P(AM/CMD/DMDAAC)對廢水的絮凝效果較佳,與市售產(chǎn)品相比,溶解性更好,粘度低,使用方便,絮凝效果略好。
由AM、CMD、60%DMDAAC三種單體共聚,當CMD與 60%DMDAAC體積比 4∶3,且單體濃度為40%,復合引發(fā)劑(2%過硫酸銨、2%甲醛合次硫酸氫鈉和2%偶氮化合物)為2 mL,反應溫度為80 ℃時,聚合形成的陽離子聚丙烯酰胺,有著較好的黏度和溶解性,絮凝效果較好,且原料易得,環(huán)境友好。
[1]聶宗利,武玉民,劉娟,等. 殼聚糖/陽離子聚丙烯酰胺水分散聚合物的制備[J]. 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2012,28(7):112-115.
[2] 麥永發(fā),朱宏,林建云,等.陽離子聚丙烯酰胺的重要研究技術(shù)進展[J].高分子通報, 2012,(8):105-110.
[3]來水利,楊寧. 陽離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劑的研制[J].應用化工,2011,4 0(5):860-863.
[4]劉娟,高健,張曉慷,等.新型聚丙烯酰胺絮凝劑的合成及其性能[J].環(huán)境科學與技術(shù),2014,37(6):68-72.
[5]張林林,聶容春,馬帥.陽離子聚丙烯酰胺的合成研究[J].安徽化工,2014,40(3):39-43.
[6]吳讓燈,周明,莫衍志,等.一種陽離子聚丙烯酰胺水處理劑的合成與評價[J].化工中間體,2012,(5):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