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小平
閱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應該逐漸把立足點從教會轉移到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自己去學,提高閱讀能力。在課堂上,我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精講課文的層次結構和思路,然后,讓學生按學過的方法去閱讀課文,理清文章的層次結構,探索出文章的思路。這樣做,突破了原來“肢解式”的閱讀教學法,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了比較明顯的提高。
葉圣陶先生說:“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中,我引導學生尋徑求源,抓信文章的思路組織教學,圍繞學生的思路開拓做文章。這樣,高屋建瓴,學生對文章的主要內容、段落大意、句子含義也就容易領悟,還能不斷地從作者的寫作思路中受到啟發(fā),得到了作者如何表達自己思想感情的暗示,從而帶動字、詞、句、篇和聽、說、讀、寫的全面提高。
在閱讀課中,如何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yǎng)他們的能力呢?我作了如下嘗試:
預習,是從開發(fā)智力入手,培養(yǎng)學生自覺能力的重要途徑,它是整體感知階段,也是對課文理解的初級階段。主要是讓學生大體了解文章“寫什么”、“怎么寫?!鳖A習時,我不僅要求學生學會字、詞、句,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還要求學生自己去探索文章的思路,對一部分課文,我事先精心設計好一些思考題,讓學生自己思考、探究。如:教《挑山工》時,我設計了這樣幾道題:什么是挑山工?登泰山時,挑山工挑著擔子是如何登山的?挑山工走的路遠比游人多一倍,為什么往往還能先登上山頂?本文主要寫一件什么事?這件事說明一個什么道理?課文分哪三層意思來說明這個道理的?
經(jīng)過長時間帶著問題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預習,使學生逐漸明白:學習一篇文章,首先要弄懂“為什么寫”文章?“寫什么?”然后還得弄清作者是“怎么寫的?”探索文章的思路。
析題,是深刻理解文章的突破口,也是培養(yǎng)學生智能(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推理能力、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因為課題是文章的眼目,有些課文抓住課題進行剖析,常常能收到綱舉目張,勢如破竹的效果。
教《飛奪瀘定橋》一文時,一出示課題我就問學生:“課題省略了什么?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學生回答:課題省略了主語――紅軍,課文寫的 是紅軍飛奪瀘定橋的事。接著,我又要學生說出紅軍為什么要飛奪瀘定橋?怎樣飛奪瀘定橋?由此,學生就找出了課文中紅四團接到強占瀘定橋的命令――搶時間――奪天險――奪下瀘定橋的思路。這樣抓住課題就比較順當?shù)匾龑W生弄清了文章及全文思路,學生很快就進入了角色,初步理解了課文。
文章的層次結構是作者思路的表現(xiàn)形式。閱讀教學中抓層次結構進入了部分理解階段,這是對課文理解的深化階段。主要讓學生弄清課文是“怎樣寫”的,因此,在閱讀教學中理清文章的層次結構,是幫助學生開拓思路的重要步驟。
教《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我便扣住“引上狼牙山――引上絕路――引向山頂――跳下深谷”這些按空間順序表明文章結構層次的關鍵詞語,表明五壯士立場堅定,機智勇敢、慷慨悲壯的英雄氣概,向學生展現(xiàn)一條主要情節(jié)發(fā)展的線索。
除了以上幾個方面,我還經(jīng)常引導學生抓中心,明確文章思路。在閱讀課中常抓思路教學,學生的閱讀能力可得到較為普遍的提高。現(xiàn)在,每當我上完一篇課文,學生基本能夠流利地講述出這篇文章寫什么,為什么寫、以及怎樣寫,這樣,一篇篇課文又猶如一幅幅藍圖銘刻在學生心中,自己作文時,就不再感到思路枯塞了,而能夠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展開聯(lián)想,促進了寫作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