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蘭英
這是一次承前啟后、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時隔70年,出席會議的代表大多已經離世,會議期間所發(fā)生的不為人知的事情被籠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然而透過那些口傳身授流傳下來的珍貴記憶,人們依然能觸摸到歷史的痕跡,一個又一個故事在其中蜿蜒展開……
于抗日戰(zhàn)爭后期召開的中共七大是一次具有深遠意義的全國代表大會,但其召開時間卻屢被推遲。了解黨史的人都知道,中共六大是1928年6月在蘇聯首都莫斯科舉行。而黨的七大卻到了1945年4月23日才在延安召開,期間相隔了整整17年之久。相距這樣長的時間,是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的。
事實上,黨的最高領導層對召開七大,曾有過多次動議和醞釀。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又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后推遲。
七大多次延宕的最大因素是動亂和戰(zhàn)爭。
實際上,早在1931年1月的中共第六屆四中全會上,就曾有過準備召開七大的動議。全會決定“委托新的政治局展開必須的準備工作”。之后由于國民黨接連對中央蘇區(qū)發(fā)動“圍剿”,黨要以主要精力集中于戰(zhàn)事。加之這期間,黨的最高領導顧順章、向忠發(fā)的被捕叛變,中共中央被迫由上海轉移至中央蘇區(qū)。這樣,召開七大自然無力顧及,準備工作被迫中斷。
1936年10月紅軍長征到達陜北。隨后發(fā)生了“西安事變”。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后,1937年12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政治局關于召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并成立了七大籌備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王明為書記?;I委會下設了一個由毛澤東、王明、張聞天、陳云、康生5人組成的秘書處,以及由毛澤東、王明、朱德等25人組成的“七大”代表召集委員會。會議的召開已指日可待。然而,由于一些情況的相繼出現和諸多因素的不斷干擾,這個決議最終沒有付諸實施。
193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再次開會,討論關于召開七大的有關事項。任弼時在會議結束后前往蘇聯向共產國際作了匯報。當年的11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召開七大的決議,對七大報告的起草、議事日程、代表分配及產生辦法等問題,作了若干規(guī)定和明確指示。1939年6月和7月,中共中央書記處先后兩次向各地黨組織發(fā)出選舉七大代表的通知,并要求當年9月1日前確定代表人選。
不久,國民黨頑固派接連發(fā)動了兩次反共高潮,我黨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領導軍民打退國民黨反共高潮和粉碎日寇掃蕩上,召開七大的事又一次被擱置起來。
1941年3月12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在當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jié)召開七大。后因張聞天與毛澤東交接黨的總書記工作和整風、大生產等運動再次推遲。
1943年7月17日,中央書記處向中央政治局提出在8個月到9個月內召開七大的建議。8月1日又發(fā)出了《關于“七大”代表赴延安出席大會的指示》。后因中央政治局重新召開整風會議,已經啟動的會議進程再次中斷。直到1944年5月21日至1945年4月20日召開的中共六屆七中全會上,中共中央正式決定了七大召開的日期和議程。
1945年4月23日,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共七大終于開幕。
▲中共七大也是第一次沒有共產國際參與的黨代會。1943年,延安《解放日報》報道了共產國際解散的消息
與中共七大開會的時間數度更改一樣,會議地點的確定也經歷了多次反復。
據資料介紹,中共中央最初考慮會議的地點是在陜北安塞縣舉行。1940年5月,主管這一工作的中共中央秘書長任弼時和副秘書長李富春曾親自去安塞實地考察過。他們認為,那里環(huán)境隱蔽且便于防空,是召開大型會議的理想之地。但有幾點不盡如人意之處:一是交通不便;二是離黨中央所在地延安較遠;三是那里的生活物資比較缺乏,供應難以跟上。
中央領導通過反復權衡利弊,只好放棄了這一方案。
安塞計劃放棄后,有關部門又把會議地點放在延安棗園。棗園樹木密集、高大,便于隱蔽;離中央領導住處較近,便于及時匯報與溝通;棗園的物資較安塞充足,便于采購和供應。然而,待一切就緒后,卻發(fā)現這里的水源嚴重不足,而且水質也不好。加之代表們的住宿也成問題,這樣,在綜合各方面的情況后最終還是放棄了。
后來,經多方權衡并報中央書記處拍板同意,最終將七大會址選定在了延安楊家?guī)X。
禮堂的地基是原有的,這座可容納三四百人的磚木結構、茅草覆頂的禮堂在遭受火災后留下了廢墟。會址確定后,李富春便請延安自然科學院的建筑專家楊作材重新設計了建筑方案。楊作材加班加點拿出了兩個修建方案。一個規(guī)模相當宏大,足夠全部中央機關人員在一幢建筑內工作。李富春看了這個方案開玩笑說:“你不是想在這個地方建都吧?”另一個方案因為比較實用更像個開會的地方,便確定了下來。
除了當地的建筑工人之外,中央機關以及部隊院校的很多干部職工也參加了義務勞動。但當初人們并不知道這座建筑是什么用途,因為是嚴格保密的。
楊家?guī)X中央大禮堂1941年開始修建,1942年完工。整個禮堂建筑樸素大方、壯觀美麗,體現了中西合璧的設計風格——外觀是仿蘇聯式,內部是陜北窯洞式的石拱結構。禮堂可以容納上千人。修建這么一座禮堂,今天來說可能算不上什么,但在當時的延安,可稱得上“宏偉建筑”了。這也是當年延安唯一的有木梁和木柱的大型建筑物。因為前六次黨代會都是在別人修建好的房子里召開的,所以,朱德風趣地說,這是我們黨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開代表大會。
1945年4月23日到6月11日,七大會期總共50天,在自己建的房子里,中共中央構筑了第一座理論大廈——毛澤東思想。中共七大作為“團結的大會,勝利的大會”載入黨的史冊。
雖然七大最終順利召開了,但鮮為人知的是,出席會議的700名代表是歷盡艱辛才到達延安的。由于戰(zhàn)亂,代表們去延安的路程可謂困難重重,險象環(huán)生,甚至是冒著生命的危險。其中有不少人來自淪陷區(qū),要通過敵人的封鎖區(qū),交通不便,有的騎馬,更多的是步行;因為路途遙遠,環(huán)境險惡,有的化裝成商人、小販或乞丐,甚至提前幾年出發(fā),靠一雙腳板晝夜兼程;有的是由游擊隊護送來的,有的則是通過偽軍的內部關系護送來的;有的是從國外輾轉歸來的。有的同志在路上遇到敵人襲擊時身負重傷,甚至犧牲在途中。對黨的忠誠,對延安的向往,使代表們歷經艱險匯聚到了寶塔山下。
選舉黨的第七屆中央委員會是七大的一項重要議程。
七大的選舉,有一個過程。首先是醞釀階段。在醞釀階段中,代表們爭論最多的一個問題是對犯過錯誤的同志,該不該選舉?
毛澤東在所作的關于選舉方針的報告中指出:“我們既要選舉那些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堅持正確路線的同志進入新的中央委員會,也要選舉在那時犯了錯誤,(現在)承認了錯誤、改正了錯誤的人進入新的中央委員會。對那時犯錯誤的同志,不應‘一掌推開’,只要承認錯誤并決心改正錯誤,經過學習,這樣我們就有了更大的免疫性?!?/p>
經代表們充分醞釀和討論,會議選舉產生了新的中央委員會,其中包括王明等幾位曾經犯過錯誤的同志。
二是科學細化評議的內容。制定了規(guī)范的旁聽庭審意見表,包括旁聽案件及審判人員的基本情況、對庭審程序庭審能力庭審形象的評議、對庭審法官和法院的意見和建議三個部分,對庭審程序庭審能力庭審形象的評議進行了細化,既有詳細的評價內容,又有不同的評價等級,使評議的內容能夠充分體現人大監(jiān)督的著力點。
高揚文作為太岳區(qū)的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選舉中央委員會時,高揚文擔任計票員。投票后,一個身軀高大的人突然出現在計票員們面前,大家抬頭一看,原來是毛澤東來到了他們的工作現場。
毛澤東坐了下來,笑容滿面地問起每位候選人得票的情況。大家將已經計算出來的票數向毛澤東作了匯報。他很關心地詢問了洛甫(張聞天)與博古(秦邦憲)的得票情況,還特別問了王明得票多少。因為票數還未統(tǒng)計完,計票員如實作了回答。
毛澤東沉思片刻后說:“最好能選上?!彼终f:“‘七大’是一次團結的大會,犯了錯誤的人也有代表性……我們不要把犯過錯誤的人推出去,而要團結他們。犯了錯誤,改了就好。”然后,毛澤東平靜地坐在那里,耐心等待著計票員們把選票統(tǒng)計完畢。當毛澤東看到秦邦憲(中委最后一名)、王明(中委倒數第二名)最終被選上中央委員時,臉上露出了笑容。
毛澤東為什么這樣關心博古(秦邦憲),尤其是王明能否選上中央委員呢?
毛澤東在作關于選舉方針的報告時解釋說:從黨的歷史經驗來看,對過去犯錯誤的同志不應一手推開,只要他們承認錯誤,并決心改正錯誤就行了。毛澤東還在另一次會上說:這些人的錯誤,是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犯的,經過整風,已經把問題弄清楚了,就不應太著重個人的責任。毛澤東還說過,批判陳獨秀時有些偏重個人責任,而對總結經驗不夠。與有不同意見的人合作共事,是毛澤東的一貫思想。
正是因為這樣,毛澤東才很關心王明能否當選,親自來到后臺了解情況。足見,毛澤東能夠如此寬宏大量,以黨的利益為重,以團結為重,體現了何等的高風亮節(jié)。
由于心情舒暢,隨后,毛澤東便與高揚文攀談起來。他首先詢問了高揚文的名字。高揚文回答說,名叫楊文(這是當時的名字,未加高姓——作者注)。
毛澤東微笑著說:“你的名字很好,‘楊柳、文章’。”頓一頓,他又說:“楊樹、柳樹都是好樹種,特別是柳樹,把樹枝插到地下,就會生根成活??箲?zhàn)勝利了,我們在延安的干部就要大批出去工作,你們要像柳樹一樣,不管到什么地方,就要到那里生根,和當地的干部、人民一起,把革命工作搞好?!?/p>
毛主席的這一番教導,對高揚文等同志都有很大的啟發(fā),影響了他們一生的信仰和工作態(tài)度。
毛澤東和大家一面交談,一面在后臺共用便餐,吃了一頓紅燒肉。
這次大會的規(guī)模和歷時都是空前的,而為大會攝影的任務就落在了延安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的肩上。為了拍攝好這次會議,電影團負責人吳印咸會前就趕到了會場,了解拍攝條件,反復研究,確定拍攝辦法。
由于國民黨政府的經濟封鎖,那時膠片的來源在幾年前就已經斷絕了,吳印咸一向節(jié)約,特意留有備用。大會期間,為節(jié)約膠片,吳印咸一再精打細算,做了仔細而周密的拍攝安排,從任弼時主持開幕、毛澤東作《兩個中國之命運》的開幕詞到最后毛澤東作題為《愚公移山》的閉幕詞,每個重要的議程和會議瞬間,吳印咸都沒有漏掉。
▲七大會場
中共七大會場是由延安魯藝美術系教師鐘敬之設計的,整體風格簡樸而富有新意:主席臺中央懸掛著毛澤東、朱德的巨幅側面頭像,兩邊各插三面黨旗,主席臺前后與左右兩側的長條桌后各擺放著5把椅子,供主席團成員就坐。主席臺前沿的石拱上書寫著“在毛澤東的旗幟下勝利前進”大幅標語,標語兩側掛有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畫像。禮堂兩邊掛有6個很大的V字型旗座,旗座上插著黨旗,并釘有一個標語牌,上書“堅持真理,修正錯誤”8個字,禮堂后墻上書寫著“同心同德”4個大字,正廳擺放著200條長凳。
由于當時的條件有限,缺少照明設備,禮堂主席臺的位置光線顯得很暗,對于缺少閃光燈的吳印咸來說是個不小的困難。他開動腦筋,采取相應措施,最終保證了拍攝工作的順利進行。
拍攝參加“七大”的中共領導人時,吳印咸獨具匠心,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使拍攝的照片既反映了人物的真實面貌,又突出了每個人物發(fā)言時的不同特點。
在拍攝作《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的毛澤東時,吳印咸既用攝影機又用照相機,多角度拍攝下毛澤東富有表現力的手勢和神情;在拍攝作《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的劉少奇時,吳印咸從側面取景,將劉少奇身旁的一束鮮花納入照片中,使這幅簡單的人像攝影具有了藝術的美感。幾十年后,這張照片被印制成郵票,成為收藏的珍品;在拍攝作《論解放區(qū)戰(zhàn)場》軍事報告的朱德時,吳印咸將朱老總置于畫面的左方,使主席臺上的領袖群像巧妙地成為照片的背景,不但突出了人物,而且顯示出了拍攝的事件背景;在拍攝作《論統(tǒng)一戰(zhàn)線》報告的周恩來時,吳印咸大膽采用了仰拍的手法,畫面上部留出了大面積的空白,頂上一盞明亮的燈光進入了照片的左上角,給照片賦予了濃厚的象征意義:中國人民的革命是在指路明燈——中國共產黨的照耀下前進的。
眾多照片中,七大全景的照片最費心思,也是流傳最廣的照片之一。這張全景照片,看起來好像是用廣角鏡頭拍攝的,其實,在當時的條件下,吳印咸手中只有幾部老式相機,而且都是固定的標準鏡頭,根本不可能拍出如此寬闊的場景。于是吳印咸就想了兩套招數:第一種方法是拍單幅的照片,第二種方法是用接片來對照片進行處理。后來進行照片對比,人們一致認為還是接片的效果較好。
歷時50天的會議,吳印咸幾乎天天堅守在會場上,直到拍攝完最后一個鏡頭。吳印咸率領電影團的同志們終于成功地把這次會議的全部過程記錄了下來,使今天的人們能夠看到一幅幅珍貴的歷史畫面。
為了慶祝七大的召開,有些機關和部隊專門設計了一些紀念品,贈送給七大代表作為留念。
中共中央黨校贈送的紀念品是:一個47cm×72cm的小本子,上面印著毛主席側面頭像,下面寫著“敬祝七大代表健康”,落款為“中共中央黨校贈”。
中央出版局和中央印刷廠贈送的禮物是:一個精美的筆記本,由紅、黑布包面,里面用的是延安自制的毛邊紙,扉頁上方印有毛澤東手跡“實事求是 ,力戒空談”,下方印有“獻給七大代表”等字樣。“實事求是 力戒空談”這兩句話言簡意賅,對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和工作作風的進行了生動的闡釋,被代表們奉為人生的座右銘。
在這些紀念品中,大家最為珍視的當屬“七大”代表證。這是大會秘書處為代表們專門制作的。代表證的尺寸只比火柴盒稍大。材料是用質地較硬的紙,外面用紫紅色的綢布做面料,精心制作而成。封面沒有文字,打開代表證,可以看到左邊印有代表證的編號,右邊印有代表的姓名、座位號及注意事項,中間加蓋有“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秘書處”的橢圓形的紅色印章。這個代表證如此精致袖珍,既體現了那個年代的艱苦條件,又說明了大會準備工作中的細致和用心。
會議期間,代表們的業(yè)余生活也是輕松愉快的。大會為代表們安排了豐富的文體活動,每個星期六的晚上都要舉辦舞會,中央領導同志和一些代表都穿著布鞋或草鞋在王家坪的桃林草地上跳起了交誼舞。
大會之前,延安上演了《甲申三百年祭》《李秀成之死》等話劇。除了舞會、話劇,還給代表們放映了《列寧在十月》《列寧在1918》等蘇聯電影。這些影片有的是譯制好的,沒譯制的就由蘇聯回來的同志當場做口頭翻譯。此時,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形勢比預想的發(fā)展還快。5月2日,蘇聯紅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軍無條件投降。斯大林在莫斯科向蘇聯人民發(fā)表講話,宣布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消息傳來,整個延安沸騰了,代表們深受鼓舞,也對抗戰(zhàn)勝利充滿了信心。
6月10日,在大會結束的前一天晚上,全體代表觀看大型歌劇《白毛女》,會場的活躍氣氛感人至深。會議期間進行專場演出的還有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蕭向榮和李鷹航聯合制作的《中國共產黨頌——獻給七大》大合唱。這臺節(jié)目由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隊排演并在大會期間為代表們進行了專場演出,受到了代表們的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