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羚瑋
[摘要]世界一體化的趨勢,導(dǎo)致中西各國間的文化交融頻繁。翻譯活動是促進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然而,文化語境與社會因素對翻譯活動的影響范圍廣,程度深。從文化語境與社會因素方面,通過對中外譯者的唐詩漢譯作品分析,透出二者對翻譯活動的深遠影響。同時表明譯者要創(chuàng)造出既忠實于原詩,又易被理解的譯作。
[關(guān)鍵詞]文化語境;社會因素;漢英翻譯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4-0159-02
一、引言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全球化不僅僅體現(xiàn)在經(jīng)濟領(lǐng)域,更深層次的表現(xiàn)在不同文化的交融上。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詩詞占據(jù)了極其重要的篇章。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詩歌逐漸成為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漢詩英譯是中國古典文學(xué)對文化傳播方面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然而,眾所周知,翻譯難,譯詩更難。中國古詩具有“意、音、形”三美。譯者要想達到原詩的意境和神韻,不僅要有深厚的語言基礎(chǔ),更重要的是要克服文化語境與社會因素的影響。如何將中國文化瑰寶推出國門,讓世界領(lǐng)略中國文化的風(fēng)韻?自1888年起至今,國內(nèi)外學(xué)者都分別做了許多嘗試。國外的w.Bynner,E.Pound以及國內(nèi)的許淵沖,張廷琛等人在漢詩英譯工作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譯者應(yīng)注意文化語境與社會因素對漢詩英譯所帶來的影響,避免由于理解障礙所造成的誤譯。譯無定本,不同譯者由于自身條件的制約,以及受文化語境和社會因素的不同影響,譯詩也會在“形,音,意”方面表現(xiàn)出很大的不同。以翻譯李白的詩《送友人》為例,分析文化語境和社會因素對漢詩英譯的影響。
二、文化語境與社會因素表述
翻譯活動就是兩種語言在文本上的轉(zhuǎn)換,體現(xiàn)在將一個文本從一種語言用另一種語言再現(xiàn)的過程。詩詞的翻譯,也可以說是再創(chuàng)作。漢詩與英詩不僅存在語言上的差異,而且二者的文化根基不同,格律表現(xiàn)形式相差甚遠。譯者需要設(shè)身處地的去理解原詩的意境與涵義,充分了解原詩的題材,同時要考慮不同的文化語境與社會因素在兩種語言中的不同表現(xiàn),從而用譯入語來再現(xiàn)原詩的風(fēng)采。
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英國譯學(xué)理論家Susan Bass-nett曾提出語言為文化有機體的心臟。文化與語言息息相關(guān),不可分割。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符號之間的轉(zhuǎn)化,更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融。要想翻譯好一首漢詩,就不得不考慮文化語境所帶來的差異。黃國文曾這樣定義文化語境:“每一個語言團體有它自己的歷史,文化習(xí)俗,社會習(xí)俗,價值觀,道德觀和思維方式。運用這些特性的方式和因素構(gòu)成了所謂的文化語境。”詩歌中具有豐富的民族內(nèi)涵文化,譯者要從多個文化語境角度理解詩篇的內(nèi)涵。而語言同時也不能脫離社會團體而存在,受一定社會因素所影響。社會因素是指社會上存在的各種事物,包括社會群體,道德規(guī)范,職業(yè),場合等等,即社會群體所存在的環(huán)境,這些因素?zé)o形中影響著人們的理解和態(tài)度。
三、例證
縱觀中國文學(xué)史,如同沐浴在浩如煙海的詩歌中。唐詩宋詞更是家喻戶曉,人人稱贊,是漢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唐詩被視為中國各朝代詩歌最豐富的朝代。因而,唐詩英譯對于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和推進中國文化世界化發(fā)展進程是重要的一步。國內(nèi)外學(xué)者對唐詩的翻譯各有千秋,受一定自身條件的限制以及文化語境與社會因素的影響,譯作也有所不同。
(一)文化語境對唐詩英譯的影響
1.歷史因素
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在歷史的長河和社會更迭中不斷的沉淀著本土的文化。不同國家的社會發(fā)展進程不同,歷史文化迥然不同,長期以來人們的思維觀念也形成了特定的模式。以劉禹錫《烏衣巷》這首詩為例?!芭f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在這句詩中,“王謝”指的是王導(dǎo)和謝安兩個人,東晉的相國。因而“王謝堂”指的是兩個人官邸,兩個人在六朝非常的顯貴,官邸自然而然也是非常豪華氣派。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很容易將“王謝”翻譯成同一個人。許淵沖將“王謝堂”譯作“painted eaves”,給讀者的腦海中勾勒出一個房屋的畫面,卻忽略了本詩的歷史文化背景,沒有突出王謝的高貴身份。而孫大雨將“王謝堂”譯作“Wang and Xie noble mansions”,這種直譯的方法不僅傳達了本句的基本意義,更是體現(xiàn)了本詩所具有的歷史文化典故。
2.地理因素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環(huán)境也有所不同。地點的稱呼與氣候的差異形成了唐詩英譯中的難點。以金昌緒的《春怨》為例,“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這句詩中的“遼西”從字面意義上看是個地名,然而綜合整首詩的文化背景來看,妻子思念在戍邊服役的丈夫,夫妻不能相會,連在夢中相見也求之不可得,看則是愛人間的思念之情,實則也突出當時唐代戰(zhàn)亂頻繁,殘暴的軍事體制。Witter Bynner將“遼西”直譯為“l(fā)iao-his”,將其譯作一個簡單的地名,不隱含任何意義。而許淵沖將其譯作“the frontier',直接將遼西所代表的含義表現(xiàn)了出來,讓讀者領(lǐng)略了當時唐代戍邊服役的艱辛以及唐代殘暴的軍事體制。
(二)社會因素對唐詩英譯的影響
1.社會風(fēng)俗
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一個社會團體中,整個社會的趨勢間接地影響著群體中每個人的思維觀念和行為方式。以李白的《送友人》為例,A.Giles所譯的韻體詩是抑揚格四音步的兩組四行詩,尾韻形式是ababcdcd,這是中規(guī)中矩的格律英詩,盛行于20世紀初的英國。A.Giles卒于1935年,譯作這首詩的時候恰好受當時英國所流行的文體影響,“落日故人情”這句詩為了與“蕭蕭班馬鳴”中的“steed”諧韻,硬湊上“indeed”,使整句詩乏力無味。而弗雷德的譯詩同樣為了湊韻使得第四行成了敗筆。
同時,在“揮手自茲去”這句中,美國意象派詩人EzraPound將“揮手”譯成“clasped hands”,完全是美國式的表達方式,實際上符合漢語表達方式應(yīng)該是“waving hands”。社會群體中約定俗成的因素對唐詩英譯活動及其理解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endprint
2.教育體制
每個人所受的教育方式不同,其思維模式與創(chuàng)作形式有所不同。對待同一個事物的看法也會有很大的偏差。唐詩英譯不僅僅難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也需要理解中國古代所使用的語言。古詩文的語言特點不似當今的白話文通俗易懂,如李白《送友人》中一句“孤蓬萬里征”中“蓬”是“蓬草”,意指枯萎以后很容易折斷,隨風(fēng)飄揚的蓬草,比喻遠去的友人。而Fletcher和Giles將“蓬”誤認為“篷”,誤解為“小船”,毫無根據(jù)的譯作“Your lone sail struglding against the current goes”(孤帆逆流而行),與原詩意義相差甚遠。
四、翻譯策略
翻譯活動在中外交流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通過翻譯活動,中西方能相互領(lǐng)略到該國的文化風(fēng)采。中國歷史頗為久遠,文化博大精深,唐詩宋詞更是中華之瑰寶。國內(nèi)外譯者對唐詩英譯都進行了嘗試,然而譯者除了受自身條件限制外,還要受文化語境與社會因素的影響,給唐詩英譯增加了很大的難度。所以翻譯活動要求譯者對兩種語言要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并探究源語言存在的背景和發(fā)展歷程。在翻譯中最容易出錯的就是使得原詩文化缺失和詞義誤解這兩個主要方面。譯者要想使得唐詩可譯,并達到“意美,形美,音美”的境界,需要做到以下兩個方面:第一、譯者需要充分掌握原詩的寫作背景,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詩人的創(chuàng)作手法等一切與原詩有關(guān)的文化語境與社會因素,充分做好準備才能不受譯者本身所處的環(huán)境的限制。第二、譯者不應(yīng)拘泥于某一特定的翻譯方式,上述例子表明有時候直譯是很不錯的選擇,直接能表達出作者的傳神之意,然而,有時候直譯顯得平淡無味,并沒有表達出原詩的精髓。所以,譯者應(yīng)該在選擇翻譯方法上多些嘗試與選擇。
五、總結(jié)
隨著全球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不斷交融發(fā)展,跨國家,跨文化的活動日益頻繁,人們迫切地想要了解與自己所處的世界外的精彩。唐詩具有其意境美,韻律美,音形美,是體現(xiàn)我國文化淵博的尤物。因此,高質(zhì)量的翻譯被世界所需,以便于在不同國家,不同文化家進行交流互助。譯者除了要提高自身對語言的熟練程度,更重要的是要注意文化語境與社會因素對唐詩英譯所產(chǎn)生的重要影響。譯者要對各國文化習(xí)俗進行充分了解之后,形成一定的文化基礎(chǔ),才能譯出高質(zhì)量的內(nèi)容,才能再現(xiàn)詩作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董姍姍.文化語境與社會因素對英漢翻譯活動的影響作用淺析[J].海外英語,2013(1):131-132.
[2]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0:95-100.
[3]呂叔湘.中詩英譯筆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2.
[4]許紅彬.文化語境對英漢翻譯的影響[M].河北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2008(1):160-162.
[5]鄭詩鼎.文化語境與漢詩英譯[J].海南師院學(xué)報,1998(4).
[6]卓振英.漢詩英譯論要[M].北京:中國科學(xué)文化出版社,2003.
(責(zé)任編輯:章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