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卉
我和先生都是愛書之人,深知閱讀的重要性。所以,兒子出生后,我們就決定要盡早引導他閱讀,點燃他閱讀的火花。然而,或許是我急于求成,在別的孩子都開始親子閱讀的時候,兒子似乎還像條呆頭呆腦的小笨魚,對閱讀極不感興趣。
每晚的閱讀時光,兒子總是如坐針氈,東張西望。對書架上琳瑯滿目的圖書,更是不屑一顧。我嘗試了各種方法,可收效不大,先生說:“不要強迫一條魚去爬樹?!?/p>
可是,怎么會有孩子不愛聽故事的呢?我不愿意接受我的孩子是一條小笨魚,即使是魚,我也想要他和我一起去“爬閱讀樹”。也許我可以在這棵大樹上鑿出臺階來,帶著兒子一個階梯一個階梯地向上爬。
于是,我把閱讀分成幾個階段:玩書、親子共讀、看圖編故事、兒童文學作品共讀、獨立閱讀。
由于兒子好動,不能靜下來聽故事,所以我選擇從“玩書”開始,先培養(yǎng)他對書的興趣。有很多書像玩具一樣好玩,比如立體書、地板書、謎語書、迷宮書、找不同的書等。我陪兒子玩得最多的就是找不同和走迷宮。我們比賽看誰最快地從兩幅相近的圖畫中找出最多的不同之處,或者比賽看誰最先走出迷宮。在比賽時,如果兒子遇到難處,我會語言提示:“這個小熊的蝴蝶結好像不太一樣啊?!薄拔矣浀孟憬秷D案好像畫在猩猩家的窗簾上吧?”就這樣,兒子信心倍增。沒多久,這只坐不住的“小猴”居然能安靜地坐上老半天,去找一個迷宮的出口。慢慢地,親子共讀的習慣建立起來了。
讀繪本是美好而精彩的,唯美的圖畫、詩意的語言、音樂般的節(jié)奏都帶給孩子美的享受。豐富的畫面讓孩子能更好地理解故事,甚至在生活中運用。比如看完《爺爺一定有辦法》后,某一天,兒子的小自行車掉了個螺絲,爺爺拿著工具修理時,他一邊看著爺爺修理,一邊說“我爺爺一定有辦法”;看完《猜猜我有多愛你》后,道晚安前他會和我說“媽媽,我愛你,有那么那么多,比大樹的葉子還多”;看完《好餓的毛毛蟲》之后,兒子在公園里再碰到毛毛蟲,變得不再懼怕了,總說它會變成美麗的蝴蝶……
在兒子能靜下心看繪本時,我們開始了繪本續(xù)編和看圖說故事。比如兒子續(xù)編《打瞌睡的房子》:在打瞌睡的房子里,所有人都起床了。那張被老奶奶壓斷的床,也被媽媽用創(chuàng)可貼粘好了。太陽出來后,老奶奶開始做好吃的煎餅,煎餅越變越大,小孩、狗、貓咪、跳蚤都咬了一口……孩子的想象總是令人驚嘆。
我還嘗試讓孩子復述故事。記得孩子第一次講《小貓釣魚》時,他說:“貓媽媽帶小貓去釣魚,他們來到小河邊,小貓?zhí)叫『永锶ビ斡尽彼谷话压适聫褪龊途幑适禄炱饋砹?。這種自創(chuàng)的新模式同樣值得鼓勵,因為這是孩子大膽想象和創(chuàng)作的最好證明。
隨著兒子生活經驗的積累,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了不少,薄薄的繪本已不能滿足他的需求。我開始有意識地引導他和我一起讀兒童文學作品,比如優(yōu)美的童詩,有趣的童話?!陡窳滞挕?、《安徒生童話》、《一個孩子的詩園》……這些作品宛如一顆顆善和美的種子在兒子心田播下,雖然有些內容他暫時還不能理解,但我相信,這些種子終有一天會發(fā)芽,讓兒子受益匪淺。
如今,我已經牽著我的小魚爬上了一個又一個臺階,敲開了“閱讀樹”的大門。5歲的兒子現(xiàn)在能獨立閱讀了,雖然還只是站在“閱讀樹”最低的枝丫上,但和在樹下時相比,已經能看到更多風景了。
閱讀是棵大樹,需要家長用愛和趣味引導孩子一步一步爬上樹梢,去看更遠的世界,欣賞更美的風景。相信只要循序漸進,持之以恒,魚兒也能爬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