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利
河北省平泉縣黨壩中學
如何創(chuàng)建高效歷史課堂
王曉利
河北省平泉縣黨壩中學
“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jīng)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主旋律.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學習方式,提倡要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以改變過去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把課堂變成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取知識的場所.
歷史;高校;課堂
高效課堂是每位教師不斷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什么樣的課堂是高效課堂,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怎樣做才能使課堂高效,是我們每位教師永恒的追求。我認為一節(jié)可以稱得上高效的課必須是用最少的時間,投入最小的精力,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那么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根據(jù)多年的教學實踐,略談幾點粗線看法:
常言道:響鼓還需重槌敲。如果說一節(jié)課是響鼓,那么新課導入則是重槌的第一槌,一定要激越渾厚,槌槌擊到學生的心扉上。讓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產(chǎn)生智慧的火花,消除其他課程的延續(xù)思維的干擾,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來,興致勃勃地投入新的學習情境中去,從而提高學習效率。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曾用實驗證明,通過激發(fā)興趣,人的積極性可以增加3~4倍。在上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tǒng)一》時,我這樣導入新課:出示《祖國江山一片紅》郵票的圖片,并設置懸念:這張郵票于1968年11月25日郵票首先在北京發(fā)行,發(fā)行時間不到半天便急令全國各地郵局停售,郵票要全數(shù)退回。但已有個別郵局提前售出了這枚郵票,致使有少量郵票流出?!耙黄t”發(fā)行存世數(shù)量少,成為新中國郵票中著名的珍郵,并名列世界珍郵之中。為什么國家要停止銷售這張郵票?帶著這個懸念,學生很快進入課堂教學,全身心的投入到本節(jié)課中去。在學習九年級歷史上冊《“蒸汽時代”的到來》時,我用了著名電影《泰坦尼克號》中的相關片段:讓學生盡可能體會到電影《泰坦尼克號》中主人公浪漫、真摯的愛情氛圍和泰坦尼克號最后的悲劇情節(jié),然后提出問題:“這艘堪稱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豪華郵輪在當時為什么能夠被建造出來?當時有沒有辦法讓瀕臨絕境的泰坦尼克號免于撞上冰山?”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共同走進第14課《“蒸汽時代”的到來》去尋找答案。這個導入能啟發(fā)學生思考,主動探索問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導學方案”就是教師預先設計預習問題讓學生有效預習。我經(jīng)常使用“導學方案”指導學生學習。
通常提前將“導學方案”布置或發(fā)放到學生手中,讓學生借助“方案”進行有目的預習,初步掌握基礎知識,理清知識線索,并嘗試用掌握的知識解答“方案”中所提出的問題,通過預習,有利于學生帶著疑難問題去聽課,減少盲目性,增強聽課的效果,而且經(jīng)過預習,對課本有了一些了解,在課堂上就有更多的時間對教師講授的內容進行思考和消化。同時,教師通過批改“導學案”,可以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根據(jù)學生預習情況及時調整備課方案,結合學生的“質疑問難”展開教學,對于大部分學生通過預習可以自己解決的問題少講或者不講,或者讓學生自己講,而對于較難的問題,學生錯誤比較多的問題則精講,重點去講,真正做到“教”為“學”服務,教學相長,循序漸進地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效。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提高課堂教學的高效率,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就是點燃渴望知識火藥的導火線。在教學中,我大膽的拋開教材的束縛,將更多更豐富的內容引入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進行體驗性的學習。如在講《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時,我設計了《文天祥拒降》的表演活動。師述:1206年在元軍大舉進攻南宋的時候,南宋軍民浴血奮戰(zhàn),涌現(xiàn)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天祥拒降的故事,今天,我們班同學的表演將再現(xiàn)歷史真實的一幕,讓我們走近文天祥,真實地感受文天祥身上的人格魅力,近距離地觸摸他高貴的靈魂。然后學生表演《文天祥拒降》。在學習《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一課時,為加深學生對印度的種姓制度的理解,我精心組織學生排演了有關種姓制度的小話劇,分別扮演四個等級中的人物,通過對話、表情反映出他們等級地位的差別。讓小組積極討論,踴躍發(fā)表意見,鼓勵學生聯(lián)系印度現(xiàn)在的發(fā)展,學生暢所欲言,談出了各自的觀點和感受。這樣,本來一節(jié)很嚴肅枯燥的歷史課立刻變得豐富起來,學生立刻被這個活動深深地吸引,對印度種姓制度的實質也把握得非常清楚了。再如,在學習《經(jīng)濟大危機》羅斯福新政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當時美國經(jīng)濟困境獻計獻策,在各組充分討論,發(fā)表各自的意見。創(chuàng)設這樣的活動,使學生在一種主動學習的氛圍中,不但學到了知識,而且自然而然地感覺到了學習歷史的樂趣無窮,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益。當然,活動畢竟只是教學的一種手段,任何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著實現(xiàn)教學目標而展開,也就是活動要有時效性。否則活動成了擺花架子,就會適得其反。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只要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把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放在教學活動的首位,關注學生的興趣所在,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信,寓教于樂,生動活潑,不斷轉換并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一定能夠不斷深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