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政
在《論語》中,孔子以片言只語、微言大義的形式,多次談論了理想中的君子人格。例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君子道者三……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等等等等。盡管強調(diào)點各有不同,但所有這些理想人格,最終都指向一個目標—— 救世濟民,確切地說,就是入仕為官。正如孔子自言:“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p>
從而,不論是學而優(yōu)則仕,還是內(nèi)圣開出外王,實質(zhì)都是儒家從修身哲學到政治實踐的邏輯推演和理想結合,也是古代士人的自我定位與人生設計。然而,理想雖然美好,現(xiàn)實難免錯亂。當懷抱人格理想的知識分子進入現(xiàn)實政治中時,卻往往遭遇碰撞與尷尬。西漢后期成、哀、平三朝重臣孔光的一生,就是這樣一個
例子。
仕途之涯
孔光的仕途擁有一個優(yōu)越的起點。身為孔子的第十四世孫,加上父親孔霸又是漢元帝的老師,像當時大多數(shù)出身高門望族者一樣,孔光不到20歲就被察舉為議郎進入中央政府,隨后又被光祿勛匡衡舉薦為諫大夫。既然是諫大夫,自然要對朝政得失提出意見?;蛟S是因為年輕氣盛,孔光屢屢發(fā)表言論頂撞漢元帝,不久被外放地方任虹縣(今安徽五河縣)縣長。仕途第一次受挫,孔光干脆辭官回家,廣收門徒,專心講學。
漢元帝去世后,漢成帝即位,孔光又被察舉為博士,多次出色完成任務,“錄冤獄,行風俗,振贍流民”,政聲斐然,旋即以高第出任尚書,直接在成帝身邊工作,深受成帝信任。之后一路遷升,直至擔任光祿勛、領尚書事,掌典樞機十余年。
綏和二年(前7),漢成帝去世,時任左將軍的孔光在成帝靈前拜受丞相位,成為新皇帝漢哀帝的股肱之臣。不過,這段政治蜜月期并沒有維系多久,孔光先是多次與哀帝祖母傅太后就朝政問題發(fā)生爭執(zhí),再加上當初成帝議立太子時,孔光所建議人選并非哀帝,嫌隙早已種下。因此,出任丞相后的第三年,孔光就被罷官回鄉(xiāng),從此不問政事,杜門自守。
元壽元年(前2),傅太后去世,漢哀帝思念孔光,下令征召其入朝,拜為光祿大夫,數(shù)月后又復任丞相。然而,僅僅一年之后,哀帝去世,年僅9歲的漢平帝繼位,太后王政君臨朝稱制,政事盡委于大司馬王莽。由于孔光乃“舊相名儒,天下所信,太后敬之”,王莽對孔光一方面?zhèn)涠Y事之,另一方面又著意利用,每欲打擊政敵,總是先擬好奏章,再以太后名義要求孔光據(jù)此上奏。目睹王莽威權日盛,孔光“憂懼不知所出”,連續(xù)上書請求告老退休,最終以太師身份“歸老
于第”。
元始五年(5),七十歲的孔光溘然長逝。對于這樣一位歷經(jīng)沉浮、前后居公輔位十七年的老臣,朝廷也給予了極高哀榮,為他舉辦了一場隆重葬禮,總算為其漫長仕途生涯劃上了一個圓滿句號。
人格之守
孔子曾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泵献右苍f:“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作為理想人格象征的君子,入仕為官,目的在于“謀道”“憂道”,而非“謀食”“憂貧”,因此,堅守節(jié)操,堅定原則,堅持底線,就成了士人在政治中的準繩,而不可為了富貴汲汲以求,甚至不惜自毀名節(jié)、自甘墮落。
應當說,在仕途的大部分時期,特別是在早期,孔光都以這一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一是為官有為。出身確實給予了孔光入仕的幫助,但這之后的成長,與他自身的努力更密不可分。不論是當博士時“奉使稱旨”,還是任尚書時“明習漢制及法令”,都展示了孔光突出的行政才干??坠狻吧僖越?jīng)行自著”,尤明經(jīng)學,這在重視儀禮特別是講究以禮入法、德主刑輔的漢代尤顯重要。漢成帝時有一個案子,定陵侯淳于長因犯大逆罪當誅,他的六個小妾在其事已犯而未發(fā)之間均已離去,丞相翟方進、大司空何武認為,淳于長犯罪之時與六人仍為夫妻,因此當以連坐判之??坠鈩t認為,夫婦之道,有義則合,無義則離,淳于長拋棄六人時,并沒有想到所犯之罪會敗露,因此不是有意為她們將來脫身考慮,既然當時已斷絕了夫妻情義,如今再以夫妻之名判處六人連坐,實屬“名不正”。漢成帝最終被孔光說服,下令免去六人死罪。
孔光罷相后,不到一年時間,朝廷連續(xù)更換了朱博、平當、王嘉三任丞相,時人認為這幾位都比不上孔光,漢哀帝“由是思之”,才會有傅太后一死,立即下令征召其入朝。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正發(fā)生日蝕,哀帝以此詢問孔光,孔光勸告哀帝敬畏天變,正德順天,進賢退佞,平刑罰,薄賦斂,恩澤加于百姓,“誠為政之大本,應變之至務也”,至于“祈禳小數(shù),終無益于應天塞異,銷禍興?!保芍^至理之言。反觀如今一些官員尋仙求佛拜大師,不問蒼生問鬼神,無疑高下
立判。
二是敢于直言。如前所述,步入仕途之初,年輕的孔光就因為直言無忌、諫言不諱多次冒犯漢元帝,以致貶官外放。這個特點并沒有隨著他地位的遷升而消失,特別是在一些重大問題上,孔光都沒有缺席失聲。例如,漢成帝因無繼嗣,欲在同母弟中山孝王劉興和異母弟定陶恭王之子劉欣(即漢哀帝)中間選擇,孔光援引《尚書》中商代兄終弟及的故事,認為當立劉興。又如,漢哀帝繼位后,傅太后也想獲得與成帝母親王政君同樣的尊號,臣下多表示贊同,唯獨孔光與史丹二人認為不可。這些有關禮法的意見當然都可以討論,但孔光敢于發(fā)表自己看法的勇氣無疑值得肯定。特別是,為阻止傅太后干政,孔光一再與其發(fā)生沖突,終于導致罷相,亦可見其性格剛正的一面。
三是嚴以律己。政聲的背后,是孔光對修身的恪守。漢成帝曾下詔表揚孔光“周密謹慎,未嘗有過”,這也可以說是孔光一生的特征。他長期在成帝身邊工作,但從未將中樞機要作為炫耀的資本,但凡有所進言,總反復刪改,“以為彰主之過以奸忠直,人臣大罪也”。有一個細節(jié):孔光每次回家,家中閑談燕語,從不語及朝政,家里人有一次偶然問他:“長樂宮溫室殿都種了什么樹?”孔光不應,岔開話題。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溫室樹”的典故。
孔光入仕早,成名亦早,但性格自守,從不聚黨結派,亦不謀求于人,早年雖因講學門生眾多,后來又身居高位,卻從未舉薦過自己的學生,以至于弟子們對他有怨言;與此同時,他對其他人有所薦舉,總是唯恐讓那人知道,也因此被人稱贊“其公如此”!
政治之圍
無疑,孔光的仕宦生涯,一直努力以君子的標準要求自己,或者說一直將政治作為其人格理想的實踐。然而,現(xiàn)實又豈是如此簡單。政治的運行固然有其規(guī)律與要求,孔光所處的年代又是西漢末期,環(huán)境險惡,處處逼仄,這就不能不對他產(chǎn)生強烈影響,并導致其后來的行為出現(xiàn)巨大變化與反差。
首先,孔光的性格,既有剛正的一面,也有柔順的一面,隨著時間的增長,后者愈發(fā)顯現(xiàn)。早在漢成帝身邊工作時,成帝但有所問,孔光雖然能夠“據(jù)經(jīng)法以心所安而對,不希指茍合”,但如果成帝不聽,他也從不敢強諫。事實上,不論是立太子之事,因為“議不中意”而從御史大夫貶任廷尉,還是因觸犯傅太后被罷相,孔光總是默然受之?;蛟S在他看來,這種隨遇而安的態(tài)度也是君子人格中“寵辱不驚”的表
現(xiàn)吧。
其次,伴隨著宦海浮沉,特別是在經(jīng)歷了罷相打擊后,年輕時的銳氣在孔光身上似乎越來越淡,他慢慢變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直至渾然成了庸庸碌碌的老官僚。這一點突出體現(xiàn)在他第三次出仕之后。當時漢哀帝雖然對他重新起用,但實際上寵信的乃是董賢。孔光最早擔任御史大夫時,董賢的父親還只是他的下級,為幫助董賢樹立威信,哀帝故意讓董賢拜訪孔光??坠庖嗝靼装У坌囊猓粚Χt恭謹送迎,大大遂了哀帝心愿。哀帝死后,王莽在太后王政君庇護下,擅專朝政。但和當年積極與傅太后斗爭不同,對于王莽的種種倒行逆施,孔光只是“憂懼不知所出”,唯有稱病辭官,并默然接受了王莽對他的利用,甚至參與到百官對王莽的“造神”運動中??坠庥谕趺Т蹪h前三年去世,這也難免令人想象,他若一直活到那時,以其聲名,恐怕少不得還將繼續(xù)成為王莽“被勸進”的棋子。
事實上,正是因為晚年的這些表現(xiàn),孔光在后世一些人眼中,形象大大打了折扣。如班固在《漢書》中便毫不客氣地指出,孔光等人“持祿保位,被阿諛之譏”。“持祿保位”也成為不少人對孔光的評價,甚至認為正是由于孔光這樣的人存在,才助長了王莽騁其野心。北宋思想家李覯有詩:“王莽欲為先與草,董賢將過自迎門。省中樹木何閑事,卻對妻孥不肯言。”同樣充滿譏諷。
小結
孔光的宦海人生,可以說正是儒家知識分子心路歷程的典型軌跡,也因此,尤其具有典型意義。
換言之,孔光所代表的,是千千萬萬的讀書人。他們從一開始就接受儒家思想教育,以君子的標準要求自己,并信奉從修身延伸至治國的人生路徑。然而,不能不說,這更多只是一種美好的想象,二者之間常常是矛盾大于融合,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政治與人性的沖突。
那么,當這樣的人格理想與冰冷的現(xiàn)實政治發(fā)生碰撞時,是堅守還是妥協(xié),是直面還是逃避,是一往無前還是隨波逐流,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還是識時務者為俊杰,就成了擺在士人面前的兩難抉擇。有人選擇了前者,也有人選擇了后者。必須指出,這種選擇不是截然分離的,前者可能演變?yōu)楹笳?,后者也可能蛻變?yōu)榍罢?,甚至二者還可能相互交織。這其中既有人性復雜的原因,也有政治千變?nèi)f化的結果。這種復雜性也深刻反映在孔光身上,他的仕宦人生,正是儒家知識分子在現(xiàn)實政治中無奈、掙扎與扭曲的寫照。
也因此,如今當我們重讀孔光的一生,就無法輕輕松松、簡簡單單地或表示責備,或感到惋嘆,或哀其不幸,或怒其不爭,我們所能做的,也許只是叩問內(nèi)心,換作是自己,又會有什么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