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璿 陳立峰
南四湖水位演變規(guī)律分析
李玥璿 陳立峰
南四湖位于淮河流域沂沭泗水系,流域面積3.17萬km2,隸屬山東和江蘇兩省,具有洪水調(diào)蓄、水資源供給、維護生態(tài)、航運、漁業(yè)生產(chǎn)、旅游等功能。降水是南四湖流域水資源的主要來源。由于受季風氣候影響,流域降水在年內(nèi)和年際間的分配差異懸殊,70%以上的降水量集中于汛期1~2場降水過程。流域降水的年際、年內(nèi)分配不均造成了南四湖水位變化的不均勻性。對于南四湖湖水位的規(guī)律分析,是尋求汛限水位調(diào)整策略的重要依據(jù),是湖內(nèi)及流域內(nèi)新建、擴建工程的重要技術支撐,本文對南四湖水位的年內(nèi)及年際變化進行分析所采用高程均為1985國家高程基準。
南四湖從1950年左右有實測水位資料,但1960年建成二級壩才將南四湖分成上、下級湖,所以本次采用1960~2012年的水位資料,分別分析上下級湖的年內(nèi)、年際水位變化規(guī)律。上級湖有水位測站4處,由北至南分別為辛店站、南陽站、馬口站、二級壩(閘上)站,下級湖有水位測站3處,由北向南分別為二級湖閘(閘下)站、微山站、韓莊(微)站。選用南陽站、馬口站和二級壩(閘上)3站的平均水位代表上級湖水位,選用二級湖閘(閘下)站、韓莊(微)站2站的平均水位代表下級湖水位。由統(tǒng)計可知:上級湖多年平均水位33.75m,下級湖多年平均水位31.93m。
南四湖的年內(nèi)水位變化,主要受入湖水量過程和用水的影響,其中用水又以農(nóng)業(yè)灌溉用水的影響為主。上級湖多年平均水位年內(nèi)變化趨勢見圖1,下級湖多年平均水位年內(nèi)變化趨勢見圖2。
圖1 南四湖上級湖多年(1960~2012年)月平均水位趨勢圖
圖2 南四湖下級湖多年(1960~2012年)月平均水位趨勢圖
以自然年為分析單位,從圖中可以看出,多年平均情況下,上、下級湖月平均水位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每年年初,入湖水量少,受蒸發(fā)、滲漏和用水的影響,湖水位持續(xù)下降,6月份水位降至年內(nèi)最低;受季風環(huán)流的影響,流域70%的降水和入湖徑流集中在7~9月份的汛期,7、8、9月份隨著降水和入湖徑流的增加,水位持續(xù)增高,受蓄泄調(diào)度的影響,至汛末(9月份)湖內(nèi)蓄水位達到年內(nèi)最高;之后10月至年底,入湖徑流減少水位逐漸降低。多年平均情況下,上級湖各月月平均水位中僅有1個月(9月份)達到正常蓄水位,而下級湖均未達到正常蓄水位。上級湖月平均水位最大變幅為0.93m,下級湖月平均水位最大變幅為0.66m。
上級湖年平均水位以1979年為最高,達到34.27m,以1988年為最低,僅有32.69m,1989年全年基本湖干;下級湖年平均水位以1960年為最高,達到32.89m,以2002年為最低,僅有30.68m。上、下級湖多年平均水位變化趨勢分別見圖3和圖4。
從實測多年水位序列可以看出:上級湖水位下降到死水位33.0m以下的就有23年,占統(tǒng)計年份的53%,其中從1988年7月~1990年6月連續(xù)3年共計24個月出現(xiàn)湖干現(xiàn)象;下級湖水位下降到死水位31.5m以下的就有21年,占統(tǒng)計年份的49%,其中以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最為嚴重,連續(xù)3年(1988、1989、1990)共計26個月湖水位在死水位以下。
分析1960~2012年上、下級湖多年平均水位過程線,多年平均水位變化趨勢基本一致:20世紀六七十年代高水位出現(xiàn)頻率較多,年平均水位均在死水位以上,其中約80%年份的水位在多年平均水位以上,30%達到正常蓄水位;80年代后,南四湖水位進入低值期,至今20多年的系列中,上級湖只有4年達到正常蓄水位,下級湖僅有2年,死水位以下上級湖有3年,而下級湖多達5年;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水位明顯偏低,在整個長系列中是低值期。
圖3 南四湖上級湖多年(1960~2012年)平均水位趨勢圖
圖4 南四湖下級湖多年(1960~2012年)平均水位趨勢圖
雖然南四湖由二級壩分割成上、下級湖,水位高低有所差別,但是在季節(jié)變化上基本是同步的。南四湖最低月平均水位出現(xiàn)在5、6月,最高月平均水位出現(xiàn)在8、9月。根據(jù)南四湖1960~2012年連續(xù)水文觀測資料,上級湖年平均水位以1979年為最高,達到34.27m,以1988年為最低,僅有32.69m,1989年全年基本湖干;下級湖年平均水位以1960年為最高,達到32.89m,以2002年為最低,僅有30.68m。近53年來最高月平均水位與最低月平均水位均呈下降趨勢,減少速率分別為0.15m/10a和0.083m/10a。20世紀60、70年代高水位出現(xiàn)頻率較多,年平均水位均在死水位以上;80年代后,南四湖水位進入低值期;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水位明顯偏低。
本文根據(jù)多年實測水位資料分析了南四湖湖區(qū)(上級湖和下級湖)水位的年內(nèi)和年際變化規(guī)律。在年內(nèi)變化方面,上、下級湖月平均水位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每年年初(1月份)開始,湖水位持續(xù)下降,6月份水位降至年內(nèi)最低,7、8、9月份持續(xù)增高,9月份湖內(nèi)蓄水位達到年內(nèi)最高,之后水位逐漸降低。在年際變化方面,上、下級湖多年平均水位變化趨勢基本一致,20世紀60、70年代高水位出現(xiàn)頻率較多,其中約80%年份的水位在多年平均水位以上,30%達到正常蓄水位;80年代后,南四湖水位進入低值期,其中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水位明顯偏低,為整個長系列中的低值期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洙趙新河管理處272000山東省淮河流域水利管理局規(guī)劃設計院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