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元
《種子的萌發(fā)》是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章第一節(jié)的教學內容,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種子萌發(fā)必需的三個環(huán)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氣。筆者以本節(jié)課的教學為例,談談應對課堂生成的三種策略。
一、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解決生成性問題
要讓學生直觀地發(fā)現(xiàn)種子萌芽的三個條件,從理論上講,應該設計三組對照實驗;也就是說,運用六個裝置(一般采用罐頭瓶進行實驗),讓學生探究三個變量(水分、空氣、溫度)對種子萌發(fā)的影響。
設計控制“溫度”這一環(huán)境條件時,各小組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有的小組建議給兩個瓶子分別加冷水和熱水,這樣溫度就不同了;有的小組建議采用保鮮膜包裹的辦法控制溫度。很明顯,這兩種方法都有問題。運用第一種方法,熱水很快會冷卻,導致兩個瓶子中的溫度趨同,變量自然消失;運用第二種方法,對于一個小小的瓶子來說,包裹與不包裹,溫差并不大,況且包裹后可能導致兩個瓶子中的不一樣,從而出現(xiàn)兩個變量,這種方法顯然也不可取。
從學生的設計思路來看,他們清楚地知道設計這個實驗的目的是,在其他條件完全相同的情況下,兩個裝置的溫度要不同,但他們提出的方案要么溫差很快會消失,要么溫差太小,難以達到實驗目的。如何解決這個生成性的問題呢?教師看見一名學生桌上放著一瓶礦泉水,靈機一動,順手拿起來,問:“如果老師想喝冰礦泉水,你們有什么辦法呢?”“放冰箱里?。 睂W生齊聲回答。隨即,他們明白了,對照實驗中可以把一個瓶子放在冰箱里,另一個放在櫥柜里。生成性問題和難題迎刃而解。
當課堂中出現(xiàn)生成性問題而學生思維又出現(xiàn)瓶頸時,聯(lián)系生活實際,是幫助學生順利突破難點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在互動中解決生成性問題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苯虒W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互動,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并及時引導,幫助他們解決疑問,拓展思維。
先來看看課堂中“水分組”的展示?!拔覀兲骄康沫h(huán)境條件是水分。我們認為設計這個實驗時,除水分條件不同外(也就是說1號瓶不灑水,2號瓶給一定的水分),溫度條件和空氣條件應該相同并且適宜?!绷⒓从袑W生質疑:“一定的水分是多少?”到底多少水合適呢?生成性問題出現(xiàn)??紤]到空氣的多少也是用水量來控制的,教師讓學生把這個爭議先放一放,等另一個小組展示完后再回頭看“一定”是多少。
再來看看課堂中“空氣組”的展示。“我們探究的環(huán)境條件是空氣。我們認為除了空氣條件不同以外(也就是說給1號瓶充足的空氣,2號瓶空氣不充足),溫度條件和水分條件都應該相同并且適宜。我們準備給兩個杯子灑同量的少量的水,然后用保鮮膜包住2號瓶,使杯子里面沒有空氣,1號瓶不包,最后將兩個杯子都放到櫥柜里。”“用保鮮膜包住,杯子里面就沒有空氣了嗎?”另一組的學生馬上質疑。教師及時表揚了質疑的學生,并讓大家思考:用保鮮膜包住后,瓶子里有沒有空氣呢?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不難知道:包住后,瓶子里仍然有空氣,只是比不包的那個裝置空氣少了一些;這樣設計實驗,對比不明顯。
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讓2號瓶里的空氣不充足呢?有一名學生提議抽成真空。大家眼前一亮,都說這個方法好?!鞍。绻谐闅獍?,這個方法實在是棒極了!”教師采用肯定加否定的方式指出了這種方法的不可操作性。
學生的思維一時陷入了困境。教師適時點撥:“有沒有會游泳的同學?將頭完全浸沒到水中之后,有什么感覺?”“很悶,呼吸困難?!币幻麑W生搶答?!盀槭裁磿粑щy呢?”教師輕描淡寫地問?!叭毖??!贝蠹一腥淮笪颍R上想到,將2號瓶里的種子完全浸沒在水中,空氣就不充足了。
大家都興奮找到了解決的辦法,科代表卻站起來提出一個問題:“給1號瓶加少量的水,2號瓶加過多的水,雖然解決了空氣的問題,但水分也成了變量,這就不符合單一變量原則了?!边@剛好回到了上面預留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認識到:“一定”的標準是,水不能浸沒種子,不然空氣就不充足了。
教學中,當生成性問題出現(xiàn)后,教師既不急于給出結論,也不置若罔聞,而是給足時間,鼓勵學生相互質疑,充分互動,產(chǎn)生思維碰撞,讓學生在質疑釋疑的過程中生成智慧的火花,最終突破了難點。
三、在錯誤中解決生成性問題
錯誤是發(fā)現(xiàn)真理的必由之路。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各種偏差和錯誤。面對這種狀況,教師要靈活機智地進行糾正和引導。
教學中,學生根據(jù)經(jīng)驗對種子萌發(fā)所需外界條件作出假設時,除了教材中探究的水分、空氣、溫度以外,很多學生認為光、土壤也會影響種子萌發(fā)。面對生成性問題,教師沒有否定學生的假設,而是在完善實驗方案環(huán)節(jié),在表格中(如下)多給出了一個5號裝置(按:把6個裝置中完全相同的那一組,也就是三個條件都滿足的一組合并,就變成了4個裝置,教材中就是按4個設計的),讓學生選擇除水分、空氣、溫度以外還想探究的環(huán)境條件,通過設計方案、親自探究之后再得出科學的結論。
一個星期后,學生匯報觀察結果。設計了光照組的學生匯報:將5號裝置用黑色塑料袋包裹后,種子也萌發(fā)了,可見光不是種子萌發(fā)的必要環(huán)境條件。設計了土壤組的學生匯報:有土壤和無土壤的種子都萌發(fā)了,可見土壤也不是種子萌發(fā)必要的環(huán)境條件。
這一過程中,當學生因錯誤認識而出現(xiàn)生成性問題時,教師沒有急于把學生引向教材,而是利用生成的錯誤資源,通過增加實驗,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最終得出了科學的結論。
我們強調教師要善于運用生成、巧妙地處理生成,并不是要忽視預設??茖W、合理、有效的預設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保障,教師只有圍繞教學目標精心預設有彈性的教學預案,才能在面對生成時不驚慌失措,并運用生成成就精彩的動態(tài)課堂。
(作者單位:宜昌市夷陵區(qū)教師教育教學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 姜楚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