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平
逛早市是我的習慣之一,家庭主婦哪有不愛好的呢?星期六、星期天,為了買到新鮮、便宜的蔬菜、水果,不睡懶覺,也堅持先到早市把菜買了,老百姓居家過日子,要的就是精打細算。而且我喜歡早市的熱鬧,早市的水果、蔬菜等,因此,幾乎每個周末都到早市逛一圈,買點時令蔬菜和水果。
清明節(jié)前幾天就做好了打算,周六放假去逛一下京西模式口的早市(雖說是模式口早市,但是我們都習慣叫它法海寺早市),看一下這邊的早市現在是什么樣子的,說起來有近十年沒來過這里了。
定了早上7點的鬧鐘,可是不知道為什么半夜又睡不著了,不知道是3點多還是4點多醒的,眼看著天就那么一點一點地亮了,終于在六點鐘決定爬起來。
從南禮士路坐337路公交車到石景山總站下車,再往前走500米就看見模式口大街路標,一路向東。路上不斷看到有已經買好菜的人們在走路,又看到一個比較專業(yè)逛早市的老太太,手里拉著小車,不像我,還背個包,像是去菜場上班一樣。
愛逛早市的同胞們,模式口早市是你的終極選擇,這里特別熱鬧,接地氣,真正的老北京平民生活的感覺,特別平民化的一個地方,如果您想要見識下老北京的早市,我覺得這兒是個不錯的地方,能看到北京城早上安詳幸福生活的人們。
這里很早就出攤了,菜都是很新鮮便宜。早去還好,要是八九點鐘再去人就超級多了,簡直是被人流擠著走了。對了,開市只有上午半天,周末人特別多。
沸騰的生活
順著一段坡路上行,漸漸就感受到了早市的嘈雜熱鬧,熙熙攘攘的人群,商販的叫賣聲和討價還價的喧雜聲混成一片,充滿著濃濃的生活氣息,不置身其中是無法感覺到的。這里日常所需基本都能買到。逛早市的男女老少都有,大多都是老百姓,早市以賣菜為主,還有熟食、糕點、水產品、肉類、服裝、小百貨、花卉、農產品、小食品、副食品、調料,各地的風味小吃等,一應俱全。
一清早上市的水果蔬菜就是新鮮,看著那些水靈靈的草莓、菠蘿,頂花帶刺兒的黃瓜、通紅兒的西紅柿、一捆捆的韭菜、菠菜,芹菜焦綠兒焦綠兒的,直直楞楞的,一點都沒打蔫,特水靈。茄子、土豆、豆角、蔥頭、菜花、胡蘿卜等成堆成堆的,看得我眼花繚亂。賣熟食的攤上不時飄來燉肉的香味兒,烤得焦黃兒的吊爐燒餅散發(fā)出芝麻香味兒,剛出鍋的油炸糕、煮的五香蠶豆、花生,拿一個嘗嘗,唇齒留香。
坡上一個賣臘肉香腸的小鋪,店主聽口音像是四川人,長得憨憨厚厚,你想知道他家香腸口味如何,他會拿刀切下一小片香腸讓你嘗嘗,有五香和麻辣兩種口味,味道很不錯。他還賣四川泡菜、蘿卜干、腐竹、水磨年糕等南方食材。
在這里我還看見一家賣清水豆腐、豆腐絲的攤位,清水鎮(zhèn)在門頭溝深山里臨近靈山了,清水豆腐自然就是產自這個地方,故名清水豆腐,是當地居民手工自制的一種北豆腐。清水居民自家做完了拿出來賣。豆腐倒也不是什么驚為天人的好吃,但口感特別,總是比一般超市里賣的北豆腐好吃,不像超市里的豆腐,得用鹽水殺一下,或者調味時候要用重口味,以此來蓋住豆腥味兒。由于不能想吃就能買到,所以我碰到有賣清水豆腐的,都會買上一塊兒回家,不管是切了片,簡單煎一下;還是加雪菜炒了;或者是做湯,我覺得味道都不錯。
還有最神的是看見一個賣糖炒栗子的老板,他家的栗子雖然個小一些,但很實,他炒栗子也舍得花功夫,一定要炒透了,水分蒸發(fā)得恰到好處,還會多放些蜂蜜水給栗子著色,所以他的攤前總是排著長隊,排個半小時一小時不稀奇。這個老板很各色,一上午只炒三鍋,價格是15元/斤,不能多買。彼老板賣“瓜”是自賣自夸,除了夸贊自家的栗子,還喜歡賣弄些學問,邊炒栗子邊跟排隊買栗子的人聊天,動不動冒出些充滿哲理的話,看來他也很享受大家排隊等著買他栗子的這個過程。
俗話說,三步一市,逛早市你先別急著買,多轉會兒價格還真的不一樣,看著買主和賣主急頭白臉砍價的,有客客氣氣問價的,也有找不開錢差個毛八分的也就拉倒了的。賣菜的多是一個攤挨著一個的,你要是想買,便停下來邊挑菜邊砍價,這也是一種樂趣。
我在早市買菜從來不砍價,因為我覺得這些賣菜的人挺不容易,從后半夜三四點鐘就得起床去上菜,還得老早去早市占地方。所以,我買菜只看秤、問價,不砍價。這讓我想起了我小時候那個年代,買冬儲大白菜要憑購貨本按家庭人口多少供應,平時買菜也得到菜站排隊購買,菜還沒來呢,買菜的人都集中在菜站的柜臺前等著,等菜來了,卸完車,開始賣菜了,這時排隊的人便開始擁擠上了。那時都不叫買菜,叫擠菜,那些擠菜的人買到菜從人堆里擠出來后,像洗了“桑拿”一般,蓬頭紅面的,汗流浹背。上中學時暑假買菜都是我的任務。那時擠菜擠掉鞋是常事,??吹搅嘀嗽诤筮叺戎娜?,你猜等啥呢,等擠完菜人散去后找鞋的。這些都是幾十年前的事了,現在說起來如同講笑話一般。
我除了買些新鮮小菜,還會在早市把早餐解決了,那里的炸糕很好吃,皮焦焦脆脆,餡帶有桂花的香味。還有在街角的一個門臉兒,有個煎餅攤,人多,排隊,好像都是附近的居民買。一個老爺們攤煎餅,雜糧面、綠豆面、蕎麥面、黃豆面、小米面每樣?一點,一會兒就攤出一個來,再磕上一雞蛋,刷點醬,卷上蔥和生菜。再上一個,吃點粗糧還是不錯的,咱從來不會做淑女狀,總是邊走邊吃。
最近兩年,我家周邊的兩個早市都撤攤了,買不到菜,特別買不到便宜、新鮮的蔬菜,感到生活非常不方便。雖然建有正規(guī)農貿市場可以去買,但價錢實在太貴,非常想念早市。早市給老百姓帶來了方便、實惠,愿每一天的蔬菜瓜果一路飄香地走進早市,走進百姓的生活中。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的政府有時不準沿街擺攤,這不準,那不準,要么,修建的農貿市場少,要么,就建一些豪華農貿市場,市場內稅費又貴,不方便市民,在物價上漲情況下,市民實在難以承受。我常常又想,什么時候,我們基層政府、我們的父母官,能從老百姓的角度思考問題,樹立服務百姓理念,而不只是一味強調管理,建立菜農與城市居民直供渠道,對早市加以引導,不影響市容,不影響交通,又方便市民,使市民得到實惠,這樣的早市為什么不可以讓它多一些,長期發(fā)展下去呢?
法海寺
法海寺在模式口村,據說,模式口以前叫磨石口,得名于村后的山上產質地上乘的磨石。
進村是一條橫貫東西的馬路,說是馬路,比胡同寬些,氛圍也很像進了胡同,這條馬路叫模式口大街,一公里多長的街道是過去京西古道的一部分,也是舊時駝鈴古道的一部分。由于模式口大街位于翠微山腳下,沿途分布著法海寺、慈善寺、承恩寺、田義墓等眾多文物景點,所以每天來此爬山、游覽的人絡繹不絕。
法海寺坐落在石景山區(qū)模式口村北的翠微山南麓。東靠饅頭山,西依蟠龍山,北連福壽嶺。群山環(huán)抱,景色宜人,是明代早期在北京西山一帶由宦官修建的重要寺廟,距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了,它以壁畫、藻井、銅鐘、白皮松、四柏一孔橋“五絕”著稱于世。
明、清時多次重修。今僅存大雄寶殿、鐘鼓樓、山門等建筑。法海寺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的精美壁畫中所繪人物形象惟妙惟肖,線條流暢,衣紋飄逸,色彩鮮艷,歷經600多年而不變,實為我國古代壁畫藝術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在法海寺的山門前,高聳著四棵參天古柏,好像是四大天王守護著寺院,人們叫它們“四大天王柏”。在寺內的大雄寶殿前,巍然屹立著兩棵巨大的白皮松,它們郁郁蔥蔥的綠冠高達30多米,白干鱗片斑駁,西邊的一棵干周長達5.5米,東邊的一棵干周長5米。特別是西邊的一棵,比北海團城上著名的金代白皮松“白袍將軍”還粗壯。法海寺這兩棵白皮松是明代建寺時所植,人稱“白龍松”。這兩棵白皮松為京城名松,白干綠冠與大雄寶殿相映相輝。
法海寺開放時間:9:00-16:00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區(qū)模式口28號
門票:20元
交通:阜成門坐336路車,到首鋼小區(qū),下車后步行15分鐘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