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建全
把“自訟”修成習慣
□ 柏建全
黎青/圖
《論語·公冶長》記載:“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nèi)自訟者也?!逼鋵?,古今敢于“自訟”的人并不鮮見。諸葛亮在失街亭揮淚斬馬謖后,向后主劉禪上書了《自責書》,指出了失街亭的根本原因是自己用人不當,要求后主懲辦自己,千百年來被傳為美談。在延安黨的七大會址中,會場兩側(cè)至今掛有六個插著黨旗的旗座,每個旗座上都書寫著“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八個大字。就是這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會,連同中國共產(chǎn)黨“自訟”的姿態(tài)一并載入了史冊。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歷史和現(xiàn)實告訴我們,不犯錯誤的政黨、不犯錯誤的人、不犯錯誤的領導是沒有的。問題在于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能否自身發(fā)現(xiàn)錯誤、直面錯誤、改正錯誤,也就是說,敢不敢用“自訟”打開干部自律這扇門。正如毛澤東所說:“共產(chǎn)黨人必須隨時準備修正錯誤,因為任何錯誤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
有人說,任何勝利,都只是相對的勝利,唯有戰(zhàn)勝自我的勝利才是絕對的勝利。戰(zhàn)勝自我,挑戰(zhàn)自我,在任何時候都是達優(yōu)制勝的重要法理。黨員干部勇于拿起“自訟”這個武器,讓自己當“原告”、錯誤當“被告”、黨紀作“法官”、把“法槌”敲響,才能練就金剛不壞之身。黨員干部勇于“自訟”,就是以“三嚴三實”為尺子,看自身還有哪些不嚴不實,看敢不敢與自己叫板、向自己開炮、拿自己開刀,看能不能與錯誤斗爭、向錯誤低頭。始終保持著“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的心態(tài)。
黨員干部“自訟”,實則是毫無情面的解剖自我的過程,這需要勇氣和力量,更需要堅持“功利存乎人民”的為政準則,操守“瘦吾身而肥天下”的至真情懷。從一些新聞報道中我們也看到,很多貪官初次受賄,內(nèi)心也“自訟”過,但欲望和僥幸推動著他一步步走了下去,最終貪欲俘虜了黨性。倘若他們第一次“自訟”成功,或許今天會有多彩的人生,可惜悔之晚矣。
“不自重者致辱,不自畏者招禍。”“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于禍?!薄芭e頭三尺有綱紀?!鳖I導干部守紀律、講規(guī)矩,才能有權不“任性”,始終對黨紀國法心存敬畏。哲人曾言,“種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自覺;種下一種自覺,收獲一種成功”。黨員干部把“自訟”修成習慣,作為日日餐,天天咀嚼常思味;作為“緊箍咒”,天天警醒常思過。如此人人“自訟”、時時“自訟”,其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將會進一步增強,黨員干部執(zhí)行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將自覺地由寬、松、軟轉(zhuǎn)向嚴、緊、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