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淑琴 劉 檸
(南昌大學,江西 南昌 330047)
金斯利爾·艾米斯文藝思想論略
傅淑琴 劉 檸
(南昌大學,江西 南昌 330047)
金斯利爾·艾米斯是20世紀英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家,其作品涵蓋小說、詩歌、文藝評論、雜論等多重體裁。一直以來學界普遍關注艾米斯的主流小說創(chuàng)作,而對其文藝思想的研究有所欠缺。本文認為,金斯利·艾米斯的文藝思想甚為豐富,涉及小說類型、小說語言、敘述視點、詩歌主題、詩歌形式等諸方面,其文藝思想不僅在其文學創(chuàng)作之中得以實踐而且對當代英國文學界產(chǎn)生了較大影響。
金斯利爾?艾米斯;英國文學史;文學思想
金斯利爾·艾米斯是英國20世紀的重要作家、詩人和評論家,他著有長篇小說14部、短篇小說集3部、劇本4部、詩集6部、其他論文集7部。1955年,艾米斯憑借《幸運的吉姆》一舉成名并獲得英國毛姆文學獎。評論家鮑爾·格雷甚至說,“1955年至1995年的英國文壇當屬艾米斯時代”。一直以來,國內(nèi)外文學評論界尤其我國學者非常關注艾米斯的主流小說創(chuàng)作,而對其文藝思想的研究相對有些欠缺。事實上,艾米斯作為一個多產(chǎn)的文學家,他不僅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小說和詩歌,而且撰寫了許多與文學創(chuàng)作直接相關的論文與著作。他的文藝思想不僅涉及主流小說還涵蓋非主流即通俗小說創(chuàng)作,他不僅著述小說理論還闡述了詩歌的主題與形式問題,對文學創(chuàng)作者和研究者啟發(fā)良多。
金斯利爾·艾米斯的小說創(chuàng)作既有影響力較大的主流小說也有較為受歡迎的通俗小說。就小說的創(chuàng)作主題而言,艾米斯尤其強調(diào)小說的道德性。他聲稱:“文學的主要題材就是人際關系”,而道德就立足于這些關系及其有關取舍之中。艾米斯對道德的關注與其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用喬治爾·奧威爾的話說,“我們所處的時代的真正難題是是非觀念所依賴的人是永恒的信念被摧毀后該如何恢復我們的是非觀的問題”。艾米斯甚至宣稱,“我一直以來就是一個道德家”不可否認的是,艾米斯的許多作品都是因為聚焦于道德主題而大獲成功。成名作《幸運的吉姆》猛烈抨擊了當時不公平的英國學院制度和虛偽的精英文化,《露水情》則圍繞主人公在家庭、事業(yè)和社會的道德困境中的自我掙扎與救贖,且該小說最早的標題是《一個道德的男人》;《找一個像你這樣的女孩》則樹立了女主角珍妮自尊、自重與獨立的女性道德典范。
在艾米斯看來,選準主題只是小說創(chuàng)作成功的第一步,更為重要的是小說技巧的精湛運用,因為技巧就是工具,它最終服務于小說的主題。艾米斯喜歡用喜劇藝術表現(xiàn)嚴肅主題,他一共創(chuàng)作了四部幽默小說,這些作品充滿了各種搞笑詼諧的場景和對話,其發(fā)表使艾米斯作為一個喜劇作家而聲名大噪。艾米斯首先利用語音制造了各種喜劇效果,《幸運的吉姆》中的吉姆模仿威爾希教授的腔調(diào),《找一個你這樣的女孩》中的帕克·史丹迪斯故意仿效好萊塢影片中南部黑奴的口音,《露水情》中的約翰·劉易斯故意學用各種人的口音和用詞等等。幽默的情景、怪誕的行為、夸張的語音等無不使讀者捧腹大笑。這些小說的主題最終都指向個體對社會的不滿與抗爭,有的面對無奈的現(xiàn)實只能在幻想的成就和報復中尋得解脫,有的則努力適應最終獲得成功。人物的生活態(tài)度決定了他們面對社會的方式是苦中作樂,這也是現(xiàn)實生活的真實寫照,所以艾米斯選擇喜劇手法來再現(xiàn)主題,使喜劇元素與人物的樂觀生活態(tài)度高度吻合,也讓我們在忍俊不禁之余引發(fā)對生活對社會的嚴肅思考。
艾米斯還強調(diào)不確定敘述視角(indeterminate point of view)應成為小說的重要技巧。自由間接表述以及第一人稱敘述通常容易破壞讀者與主要人物之間的穩(wěn)定關系,艾米斯許多小說開篇中的不確定敘述往往就預示了這一結果,也讓艾米斯作品屢受詬病。筆者認為,不確定敘述視角恰恰是艾米斯小說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一旦讀者帶著認知進入小說情節(jié)就一定會陷入如何評論人物的難題。艾米斯恰恰利用了讀者的認知將他們置于對人物進行道德評判的是非之地。讀者一旦進入小說情節(jié),他就會隨著人物行動和故事的進展在判斷上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是符合人類的認知規(guī)律的,因為,認知過程也是我們進行自我評價的過程。他說,“主要人物是---自我批評的工具”,他們能讓作者“更加清楚更加嚴格地判斷自己的不足”。同理,讀者也能形成對人物更清晰更準確的認知,正所謂旁觀者清,道德意味著公斷,讀者也必須有自己的判斷,因此,艾米斯希望“讀者能夠在同樣的自我發(fā)現(xiàn)過程中順應作者,滿足作者的需求”,從而使讀者和作者在敘事判斷上形成統(tǒng)一。
作為牛津畢業(yè)的高才生,艾米斯繼承了該校一貫嚴謹?shù)淖黠L,對語言極為重視,要求極為苛刻。在《幸運的吉姆》中,男主人公說,“文字能改變事物”。他反對為語言而語言,完全不顧語義的做法,主張語言文字的意義勝過一切,表意要清晰透明,絕不能把現(xiàn)代主義的深奧晦澀視為圭臬,因此,艾米斯說,“我無法忍受,我厭惡(晦澀的語言),正如多數(shù)讀者一樣,不想為理清情節(jié)費心思。我不喜歡對所有事物彎來繞去說個沒完,我只想從作者和旁人那獲得線索,討厭神秘化”,或許也正是出于這個原因,他對喜歡玩文字游戲的兒子、英國著名當代作家馬丁·艾米斯頗有微詞。他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十分注重語言的樸實及語義的清晰,因為表現(xiàn)人物的不是其行而是其言,語言與其意義緊密相關尤其是中心人物的言語。在再現(xiàn)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時,艾米斯借助語言的工具不僅推敲人物的動機,也探查其理性及自我辯護的過程。
艾米斯不僅論述了主流小說的創(chuàng)作問題,他還對非主流即“類型小說”做了大量研究?!邦愋托≌f”是艾米斯最為鐘愛的術語,它指的是區(qū)別于主流小說的其他通俗作品,包括科幻小說,偵探小說,恐怖小說,間諜小說等等。艾米斯之所以認為通俗小說同樣具有其價值就在于它也是一種藝術形式,只要是藝術就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觀眾最為清楚自己的需求,也樂于接受直接而易理解的藝術形式。在主流小說被視為高雅藝術而通俗小說被邊緣化的時代,艾米斯卻賦予了通俗小說重要的地位。他指出,通俗作品的不足同樣存在于高雅藝術,而且其所占比重是相等的,通俗作品的精華勝過高雅藝術的糟粕。通俗小說的的最大特點在于其娛樂性,它能夠彌補主流小說的不足。艾米斯不僅從理論上提升了類型小說的地位,還通過創(chuàng)作實踐突顯其價值。
在眾多類型小說中,艾米斯最為關注科幻小說也創(chuàng)作了一些科幻作品。1960和1981年,他先后出版了專著《地獄新圖》及《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系統(tǒng)地介紹了科幻小說的定義、主題、興盛及衰弱,前者還是學術界第一本有關類型小說研究的著作。像其他同類型專著一樣,艾米斯也提出了自己的科幻小說定義:“科幻小說逼真地展示了環(huán)境的巨變對人類產(chǎn)生的影響”。艾米斯強調(diào)逼真性,因為如果失真,那么我們將空余幻想而不是科幻小說;而他用的環(huán)境一詞并非其通常所指,而是他所謂的“訓誡式烏托邦”,即采用當下的趨勢探索未來的想象性建構。艾米斯較早就指出科幻小說的目的在于促發(fā)讀者對當下及未來的思考,即其社會功用性。在艾米斯看來,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出現(xiàn)在1949-1962年間,從此之后開始衰弱,主要原因在于科幻小說是以想象為驅動的文體,而想法是有限的,當科技越愈發(fā)達,人類逐漸才思枯竭之時,科幻小說也必然走向衰敗。艾米斯的科幻小說理論是對該文類的系統(tǒng)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與此同時,艾米斯對該文類的探討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對于科幻小說中的科技倫理問題關注不夠,而文學倫理問題與科幻小說有著天然的密切關系,所以,忽視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缺憾。
艾米斯的文藝思想不僅涉及小說還論及詩歌,他自己也創(chuàng)作詩歌,屬于“運動派”(The Movement)詩人?!斑\動”詩派興起于戰(zhàn)后五十年代的英國,主要包括艾米斯、菲利普·拉金、唐納德·戴維、約翰·維恩、伊麗莎白·詹寧斯等頗具影響力的詩人。作為運動詩派的主要成員之一,艾米斯積極推崇清新簡單的詩風,他尤其欣賞維多利亞時期的詩人,因他們的主要目標是“能做到多簡潔就多簡潔”。因此,艾米斯反對過度使用華麗的辭藻,排斥狂放無羈、任意宣泄的情感,主張詩歌創(chuàng)作必須突出理智的因素,詩人要對某些事物有親身的經(jīng)歷和感受以真切表達情感,否則,表達出來的情感就會缺乏真實性和可信度。這一觀點與浪漫主義的主張截然相反,因此,“反浪漫主義”成為以艾米斯等為代表的運動詩派的典型特征。此外,艾米斯還認為,詩歌應該言之有意,“詩歌不能僅言而無意”,詩歌的表意功能決定了詩的主題應該聚焦日常生活,抒發(fā)普遍情感。故此,他的詩歌以表現(xiàn)失敗和痛苦為主,其《艾米斯文集》(The Amis Anthology 1998)“表現(xiàn)了一種普遍的喪失感和虛無感,以及對美好轉瞬即逝的深深的哀婉情緒”。在詩歌形式上,艾米斯主張遵循傳統(tǒng)的詩歌格律要求,避免使用過于華麗的詞藻和浪漫主義的幻想形象。金斯利通過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成功地實踐了他的詩歌理論,并對早期后現(xiàn)代主義詩歌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本文為江西省社科規(guī)劃課題“金斯利·艾米斯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1WX53)。
[1]Amis Kingsley.The Amis Collection:Selected Non-fiction,1954-1990. London:Hutchinson,1990.
[2]Lucky Jim.New York:Doubleday,1954.
[3]New Maps of Hell.New York:Harcourt,Brace,1960.
[4]Barber Michael.“The Art of Fiction LIX:Kingsley Amis,”Paris Review 64(1975).
[5]Fussel Paul.The Anti-egotist:Kingsley Amis,Man of Letters.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6]Gray Paul.“The Irritable Young Man:Kingsley Amis,1922-1995,”Time,6November(1995).
[7]Laskowski,William.Kingsley Amis.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 1998.
[8]Orwell George.The Collected Essay,Journalism,and Letters,Vol.3,ed. Sonia Orwell and Ian Angus.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68.
[9]Sal wak Dale.“An Interview with Kingsley Amis,”Contemporary Literature16(Winter1975).
[10]呂超.“西方科幻小說中的機器人倫理”[J].外國文學研究,2015(01).
K095.61
A
1005-5312(2015)32-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