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宇虹
(魯東大學 藝術學院,山東 煙臺 264025)
試析當代藝術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的意義
刁宇虹
(魯東大學 藝術學院,山東 煙臺 264025)
隨著當代社會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傳播方式的日新月異,藝術的界限和外延越來越寬廣,豐富性和多樣化程度空前,當代藝術是有別于傳統(tǒng)藝術的新興藝術門類,以其觀念的突破性和形式的創(chuàng)新性給當今藝術帶來新鮮的血液,將當代藝術尤引入中學美術課堂,成為中學美術教學改革的新路徑,對于培育青少年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激發(fā)學習興趣,增強其求知欲和創(chuàng)造才能,有著非常明顯的效果。
當代藝術;創(chuàng)新;人文;中學美術教學
“當代藝術”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嶄新階段,在內涵上主要指具有現代精神和具備現代語言的藝術,是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在新時代里的新形態(tài)。中學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奠基階段,作用特別重要,因此,中學教育往往被視為下大力氣的學習階段。但作為承擔培養(yǎng)人文思想和審美能力的中學美術課程來說,現狀卻不容樂觀。在當前中學美術教學長期存在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法固化的弊端,亟需改變和突破。而當代藝術其最為鮮明的特征就是思想意識觀念的突破性。將當代藝術引入美術教學,對于促進學生認識復雜的美術現狀,提高審美鑒賞能力,開拓藝術視野有著極為重大的意義。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驅動行為發(fā)生的原動力。學習的能動性的產生來自于一種需要,這種需要并不是一種功利性的需要,而是渴望的、積極地心理傾向。這種需要體現在學習中表現為求知欲,即一種對學習的好奇心,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就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心理學家波爾林認為,人有種“認識的好奇心,這種好奇心是由于遇到的新知識和原來的知識之間的不同而引發(fā)的觀念沖突”。當學習對象包含某種具有新鮮度和陌生感的東西時,就會引起學習者的興趣。所以說,也只有學生所學習的內容包含了適度的問題情境、困難和障礙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當代藝術從表現傳達和傳播的價值觀念到創(chuàng)作素材都具有新異性,這一特點能夠給學生造成一種問題的學習情境,同時為美術課注入新的活力,從而讓學生產生想要了解的沖動。在好奇心影響下,其學習的能動性就會激發(fā)出來,并轉化為學習動機,進而提高學習的效能,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當代藝術的文化內涵和造型語言等。
“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是美術課程改革中倡導的重要理念。新課改認為,通過美術的學習,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文化知識,還能形成人文精神。在選擇教學內容時,美術課程中以前的經典美術作品是經過歷史選擇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信念、積極的態(tài)度、高尚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但是,作為學習文化知識的美術課程,不能僅僅局限于傳統(tǒng)美術和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應當將當代藝術展現的現代文化加以學習和研究。當代藝術的價值主要在于其“當代性”,它根植在我們的時代文化中,反映了我們的時代經驗,是我們所處時代的生活、社會、經濟與文化的投射。范迪安認為,當代藝術不僅具有現代性,還包含著藝術家對生活的感受,藝術家生活在現實的文化生活環(huán)境中,面對現實的生活,他們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必然反映了時代特征。學生要想理解當代藝術,必須將其放在現實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這樣才能深入認識。當代藝術也需要從文化中去認識,但當代藝術是根植于我們時代文化的,是對我們時代的直接反應,而將當代藝術的內容融入到中學的美術教育中,也將有助于學生借此來窺探現代文化的整體風貌。
當今的教育體制存在“一刀切”的弊端,孔子早就講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觀點,但時至今日,仍然無法得到具體的實施。培養(yǎng)的學生猶如工廠的流水線產品,缺乏個性和特點,更缺乏創(chuàng)新精神和求異思維。藝術教育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涵養(yǎng)美感、陶冶情操、傳承文化,同時也要培養(yǎng)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求異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性的思維能力,首先要讓學生學會問問題,讓學生有機會和空間進行獨立的思考,而不是進行權威的定論,然而,我們傳統(tǒng)的美術教材中有太多的確定性內容,學生只記住了知識,卻沒有太多的思考。當代藝術具有不確定性因素,這是培養(yǎng)學生求異思維的重要載體,當代藝術的價值意義和形式都不具有規(guī)范性,對于“什么是藝術”“藝術的價值”等等本質的話題,學生可以進行個性化和多角度的闡釋,而不限于確定的觀點。由于沒有特定內容的藩籬束縛,學生更容易觀察和思考,分析并批判,進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現代的教育理念,利用當代藝術這種手段,可以讓學生了解最新的藝術發(fā)展狀態(tài)和現狀,成為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展現獨立人格的有效載體。
總之,當下中學美術教育亟待找到突破口,當代藝術的適時出現不啻為一劑強心針,將其引入中學美術課堂,將給沉悶已久的課堂教學帶來新的可能。通過接觸當代藝術作品,學生可以打開思維空間,解放思想,有效地將其創(chuàng)作理念借鑒到自己實際的藝術創(chuàng)作之中,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與成果,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這也正是當前素質教育的旨歸。
[1]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
[2]楊建濱.美術學科教學概論[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0.
[3]尹少淳.美術教育:理想與現實的徜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G633.955
A
1005-5312(2015)32-022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