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宜
受人之邀,到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聽了一天的音樂課。平生第一次如此集中、如此認真地聽音樂課,如此近距離地關(guān)注被應試教育逼到邊緣化、尷尬化、只是在節(jié)日才被記起的音樂教師群體。
任何學科的課堂都繞不開“教與學”關(guān)系的處理。
那天,小學的音樂課極為成功,初中的課則讓人心情沉重——被應試教育折磨著的初中生已經(jīng)麻木、呆滯,被流行歌曲熏陶得已經(jīng)近乎音盲,藝術(shù)歌曲基本唱不準。激越、活潑的《拉德茨基進行曲》,在西方,馬兒聽了還和著樂曲節(jié)奏走路,而我們的學生則一臉茫然,連拍子都懶得打。任憑老師上躥下跳,手舞足蹈,依然啟而不發(fā)。
我發(fā)現(xiàn)被邊緣化的音樂教學居然與被扭曲化的語文教學一樣有諸多亟待理清楚的原初性問題。譬如:語文教學中強調(diào)學生朗讀要“正確、流利、有感情地”,三個要求,三個臺階,逐個遞進,由易到難。不少語文教師在學生還沒有讀“流利”、讀“正確”時就裝神弄鬼、拿腔作調(diào)地訓練學生“讀出感情”,結(jié)果可想而知。其實,到底“讀出感情”與否,讀得感情對路否,鬼才知道。
音樂教學中的“視唱”何嘗不是如此?“唱準”相當于閱讀教學中的“讀正確”,唱“流暢”相當于“讀流利”,體會“情感變化”豈不相當于“讀出感情”?倘若學生連“唱準”、唱“流暢”都做不到,談何“把握樂曲的情緒變化”?音樂老師也會犯語文老師式的錯誤!
音樂教學同樣涉及語文教學面臨的難題:都面對的是“例子”(語文教學面對的是文章,音樂教學面對的是歌或曲)。我們是一首一首地教歌和曲呢,還是通過傳授知識、訓練能力,掌握一定的技巧,形成一定的素養(yǎng)?就中小學生而言,歌與曲只是個“例子”呢,還是它就是音樂教育本身?
天下歌曲學不完,還不得通過教若干歌曲,掌握樂理及其發(fā)聲技巧,做到會唱、會欣賞?這樣做,據(jù)說又容易從“國民教育”滑到“專業(yè)教育”的歧路上。聽課間隙,我向兩位音樂教研員請教:這些弱起、附點、休止符、切分音、變調(diào)、三段式之類的學科知識(甚至是能力)還要求學生掌握嗎?需要系統(tǒng)傳授嗎?
兩位教研員的回答是:不需要系統(tǒng)傳授,碰到了說說即可(限于“了解”層次,無須“掌握”),能模仿唱對就行,因為這不是專業(yè)教育。哦,這難道像語文教學中的語法知識、修辭知識、文體知識一樣,需要淡化、弱化——不知道也無妨,知道了也未必一定好。
我感覺這些中小學音樂課程的終極性問題,目前的我尚無力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