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奕平頂山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
思政課程情境教學微探
李佳奕
平頂山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摘要:思政課程教學需要教師投入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以實物、畫面、問題為主進行生活化、典型化情境的還原和再現(xiàn),有助于突破常規(guī)素材和思維方式的局限,為教師教學改革帶來靈感,實現(xiàn)教學由“文本”到“人本”的轉變。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助于學生借助個體經(jīng)驗來同化和順應新知識,彌補了部分理論和實際生活脫節(jié)的缺陷,在感同身受中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感悟,從而實現(xiàn)教育與自我教育的統(tǒng)一。
關鍵詞:思政課程情境教學實踐
所謂情境,《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在一定時空內多種因素相結合而形成的特定的情感氛圍。有人認為“情境”就其廣義來理解,是指作用于學習主體,產生一定的情感反應的客觀環(huán)境。從狹義來講,則指在課堂教學環(huán)境中,作用了學生而引起積極學習情感反應的“教學過程”。①新的課程觀強調知識要從傳統(tǒng)的單向灌輸轉變?yōu)閯討B(tài)生成。學生作為知識學習的主體,借助“已有經(jīng)驗和主觀能動性”在與外界條件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達成知識的構建。情境教學所營造的條件和環(huán)境,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實現(xiàn)文本理論與生活現(xiàn)實相結合,促進知識由情感認同上升為理性認知的過程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
生活是學習的起點,也是教學可利用的大環(huán)境。應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fā),在生活和學習當中找到銜接,彌補理論教學和現(xiàn)實生活的脫節(jié)。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情境,就是帶領學生走進生活,構建教學的生活世界。將教學內容融入自然與社會中去,把生活中典型的人、事、物、作為學生思考和感受的對象,讓抽象理論在真實生活找到落腳點。以社會公德和構建法治社會為例,如“國人境外旅游的尷尬”“老人倒地該不該扶”“敬畏斑馬線”等社會廣泛關注和熱議的話題都可以作為生活展現(xiàn)的情境來利用。在各地廣泛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中,關于“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以及公益廣告等宣傳活動,將禮儀教育和道德治理一同納入中國夢和核心價值觀等精神文明建設內容。其中“12·2全國交通安全日”的設立,引起了全社會對交通安全問題的聚焦,通過現(xiàn)實案例,讓學生體會幸福感和安全感對于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乃至社會的至關重要。通過號召和開展“走近斑馬線,傳遞正能量”,提醒自己和身邊人遵守交規(guī),平安出行。讓“遵守規(guī)則,尊重生命”不再成為書本上的口號,加深了對公共修養(yǎng)、行為規(guī)范的理解和體會,“個人文明一小步,社會文明一大步”成為學生的共識。為建設和諧文明城市貢獻自己力量。創(chuàng)設真實可信的生活情境,有利于學生在身臨其境中加深情感體驗并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尊重知識邏輯基礎上,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與說教,積極開發(fā)具有內在聯(lián)系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結合生活中的見聞現(xiàn)身說法,在感悟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實物演示的情境,是以典型的客觀物品為代表,采用模擬和道具的形式,增添必要的背景,將實物與所在環(huán)境融為一體,通過演示來還原和虛擬特定的情境,或是營造相應的社會背景,全面直觀地了解事物或事件本身所蘊藏的信息。借助實物演示的情境,在發(fā)展學生觀察和思維能力的同時也為改善學習環(huán)境,豐富課堂教學增添了新的元素。以智能手機為例,大家在享受科技進步帶來的方便與快捷的同時,智能手機的利用也成為飽受爭議的話題。由此可引導學生展開關于手機利與弊的討論。一方面,作為高科技產物,學生可以通過手機及時與家長和老師取得聯(lián)系,及時匯報學習情況,增進同學之間的交流,維持友誼,學習上遇到困難時還能增進溝通,互幫互助。學生甚至可以利用手機查英語詞匯,使用算數(shù)功能,進行單位轉換……這個容積不大的電子產品確實很受青睞,讓學生難以舍手。另一方面,作為通訊工具,學生也容易利用它來短信聊天,給學習帶來負面影響,手機的更新?lián)Q代,容易助長學生的攀比之風,也會玷污學生純真的心靈。網(wǎng)絡互動平臺和拍照攝影功能的發(fā)展,以及由此引發(fā)的虛假信息泛濫,可能會讓學生成為極度輿論和負面效應的受害者。老師應當倡導學生一分為二地看待這個問題,號召學生在手機的利用上掌握好一個“度”,而這個“度”在于學生本身的自覺性。提醒學生課堂和學習期間注意關閉手機,掌握好手機上網(wǎng)玩游戲、看電影、閱覽小說的這個“度”。同時重點提醒學生,在開放的QQ、微博、微信等交互平臺使用上要善于抵制虛假網(wǎng)絡信息,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利用實物進行情境演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實踐活動受制于課堂條件的缺陷,即便足不出戶也可以親眼所見,親耳所聞,通過教師的合理引導,讓學生對熟悉和感興趣的話題各抒己見,借助事物原型進行思考和討論,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
多媒體營造的情境,是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計算機應用的普及的大背景下對李吉林老師“圖畫再現(xiàn)情境”和“音樂渲染情境”的發(fā)展,借助投影和音響等設備營造的多媒體情境,可以生動、形象、多樣化傳遞信息,讓抽象枯燥的理論變得不再單調乏味,以此調動學生興趣,引發(fā)情感的共鳴和思想的升華,實現(xiàn)“以情感人,以境育人”的目的。思政課程的多媒體課件因盡量減少文本的篇幅,多融入音頻和視頻的元素。春晚舞臺上的一首《時間都去哪了》,溫馨質樸的歌詞傳達了家庭的濃濃親情,催人淚下,引發(fā)觀眾們的唏噓感嘆。可借助多媒體豐富的表現(xiàn)性、良好的交互性、操作的簡便性將歌曲和教材進行結合,教師可從教學目標、學生需要、情感體驗、啟發(fā)引導等方面逐一考慮,通過素材的選取與整合,最大限度再現(xiàn)和還原學生的內在情感場景,促進價值生成和知識遷移。在播放歌曲同時加入“父女35年的合影”,這飽含愛的符號的“編年體”,既是一個家庭的史詩,也是每一個中國好家庭的縮影。通過講述平凡溫暖的家庭故事,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不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只要一家人彼此關愛,相互理解,團結一致,齊心協(xié)力,血溶于水的親情就將成為我們克服困難,不斷前行動力。通過質樸的情感喚醒,以及后續(xù)的互動討論,從孝入手,以小見大,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除了與父母拍照合影,“回家多陪陪爸媽,定期給家里打電話,有機會就一同外出旅行”也未嘗不是表達親情的方式。讓學生懷揣親情互動的幸福與美好,把繼承傳統(tǒng)美德、逐步過渡到愛校、愛崗、最終落實到弘揚社會主義道德的主旨上來。
信息化時代需要利用多媒體來豐富教學手段,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始終以學生的切身感受為主線,避免多媒體資源浪費和成為“花瓶”的誤區(qū),在尊重課程內容和學生興趣的基礎上,力求事例典型、重點突出,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讓多媒體情境的優(yōu)勢轉化為教學效果提升的必然。
在認識與興趣的互動關系中探討人的認識,認識與興趣的關系是一種交叉關系。②情境教學的目的在于通過情感驅動激發(fā)學習的興趣和對問題的思考。教師應當立足于學生實際,在尊重教學邏輯主線的前提下,優(yōu)化教學情境的選取和創(chuàng)設,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原則,讓學生在預設的情境中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不斷提升感性認知和理性認同的過程中實現(xiàn)自身知識的建構;與此同時,情境的營造要具備實效性,不能僅僅為了豐富教學形式而營造情境去吸引眼球,嘩眾取寵,讓學生過于沉浸在感性素材中影響價值觀的升華,從而教學失去原本的意義。
注釋
①易和平.思想政治課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②哈貝馬斯.認識與興趣[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 224.
參考文獻
[1]易和平.思想政治課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
[2]李吉林.李吉林文集(卷1):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4.
[3]哈貝馬斯.認識與興趣[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