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娜蘇州大學唐文治書院
?
從理性權(quán)力的斡旋看“美國性”的多元化特質(zhì)
——以菲利普·羅斯的“美國三部曲”為例
張娜
蘇州大學唐文治書院
摘要:菲利普·羅斯創(chuàng)作的《美國牧歌》《我嫁給了共產(chǎn)黨人》和《人性的污穢》被稱為“美國三部曲”,它深刻揭示了美國越南戰(zhàn)爭、麥卡錫主義和克林頓時期的黑暗政治,對美國社會的外來族裔的生存現(xiàn)狀進行深刻揭示。羅斯對“美國三部曲”中的權(quán)力斗爭的分析不僅反映了猶太性在美國文化中的重要性,更是從另一個層面促進了“美國性”多元化特質(zhì)的形成和發(fā)展。
關(guān)鍵詞:菲利普·羅斯美國三部曲美國性多元化
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似乎在國家成立之初就展現(xiàn)了“美國夢”的一些苗頭。而“美國夢”作為一個術(shù)語名詞最早是在1931年由詹姆斯·特拉斯洛·亞當斯(James Truslow Adams)在他的《美國史詩》(American Epic)中提出的:“美國夢就是夢想能有這樣的一片土地,人們生活得更好,更富足,更完美,根據(jù)能力與成就每個人都能有機會……這不僅僅是汽車和高薪水的夢想,還是社會秩序的夢想,在這樣的社會中不管他們的出身和地位,每一個男人和女人都能完全發(fā)揮他們內(nèi)在的潛能,得到他人的認同?!盵1]事實上,“美國夢”的核心在于它承諾的平等的機會,無論社會階級和種族,每個美國公民都有實現(xiàn)他們潛力的可能。正是因為如此,“美國夢”吸引了千千萬萬的人來到這個充滿希望的國家,在兩百多年的發(fā)展中,美國社會接納了大量的移民以及這些移民所帶來的民族文化,形成了美國的文化多元性。它匯集了來自歐洲、亞洲、非洲各國的移民,融匯了猶太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蘭教文化等。平等、包容、異質(zhì)文化的沖撞無時無刻不在美國這片土地上進行著。正因如此,各種文化、各個民族在融入美國文化、美國生活的過程中加速了美國多元化特質(zhì)的形成和發(fā)展。
作為猶太裔美國作家,羅斯的創(chuàng)作一直立足社會現(xiàn)實,而他的生活環(huán)境——美國則不可避免地成為他的創(chuàng)作根據(jù)地?!叭藗冎恍杌叵搿对僖娏?,哥倫布》中的郊外景色,《我們這幫人》或是《偉大的美國小說》中的政治諷刺,又或是《夏洛克行動》中的流散沉思,人們就能認識到,美國作為一種觀念,一片樂土,一個避難所,一直出現(xiàn)在羅斯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2]菲利普·羅斯通過“猶太性”的話語表述,借助理性和非理性的“權(quán)力斡旋”,以主人公之間的人生發(fā)展從另一個層面勾勒了“美國性”的多元化特質(zhì)。
《瘋癲與文明》一書系統(tǒng)研究了瘋癲與理性如何相互斗爭并相互影響,并且批判理性對瘋癲的壓迫和排斥,在筆者看來,這實質(zhì)上是理性與非理性的斗爭。在近代社會,大部分人會站到理性的隊伍中,他們出于偏見或者個人私利將處于瘋癲狀態(tài)或者追求瘋癲狀態(tài)的人群邊緣化,在這種層面上的權(quán)力爭奪,自近代社會以來,一直是理性占據(jù)上風。
菲利普·羅斯在“美國三部曲”的創(chuàng)作中從微觀到宏觀,都在很大程度上對近代社會以來的理性進行了反思。羅斯通過個人與個人的權(quán)力爭奪的刻畫,如在《美國牧歌》中通過描寫瑞典佬和他的女兒梅利之間的斗爭以及《人性的污穢》中的科爾曼和福妮婭的主動和被動關(guān)系,羅斯試圖在強調(diào)代表非理性的人物最終可以戰(zhàn)勝乃至征服代表理性的人物。這種對于傳統(tǒng)理性的顛覆借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個體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展現(xiàn)出來,對于美國性多元化的影響不可小覷。
在《美國牧歌》中,瑞典佬和他的女兒梅麗的沖突和對峙反映了個體之間權(quán)力的讓渡和妥協(xié)。
“瑞典佬”原名塞莫爾·利沃夫,他是一個追求“美國式”成功的典型代表,小學時作為校橄欖球隊和籃球隊的主力就已經(jīng)是個頗有名氣的體育明星,高中畢業(yè)后加入海軍陸戰(zhàn)隊,退伍以后回到家鄉(xiāng)附近的俱樂部打球,迎娶了美麗的“新澤西小姐”,后來繼承家族皮件公司。[3]10-11但他從沒有因為取得的成績而驕傲,無論做任何事都勤勤懇懇而且盡心盡力,他靠著自己的努力獲得財富,贏得社會地位和人們的尊重。他渴望像每一個美國人一樣贏得應有的尊重,但是他的女兒梅麗似乎對此不屑一顧,她幾乎對所有符合常理的事情表示懷疑和反抗。父女倆的權(quán)力讓渡和妥協(xié)不僅造成了利沃夫的個人悲劇,更是造成了整個猶太家庭的悲劇。
生活于優(yōu)秀父母光環(huán)下的梅麗在十一歲的時候突然開始口吃。她的父母非常出色,梅麗不管表現(xiàn)怎樣優(yōu)秀都無法超過她的家庭的光芒,所以她希望用這種方式表現(xiàn)自己的與眾不同,在這么一個完美的家庭里讓大家去重視她講的每一句話??诔允敲符悓?quán)力操控的一種表現(xiàn)方式。利沃夫在這種權(quán)力爭奪中一直處于被動地位,最后,他甚至“被容許進入了一個甚至比梅麗的口吃更令人困惑的迷宮:這里沒有流利可言。全是口吃”。[3]78造成這種境況的原因除了梅麗的主動出擊,還有利沃夫的主動讓渡。
在梅麗16歲的時候,她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對越南戰(zhàn)爭的抗議斗爭中,致力于閱讀共產(chǎn)黨的相關(guān)書籍并四處奔波參加抗議活動。瑞典佬針對女兒的情況,理性勸說女兒遠離反戰(zhàn)運動。但梅麗對美國政府充滿了憤怒,對在越南的非正義戰(zhàn)爭充滿了憤怒,更不會按照父親的路線繼續(xù)“美國式”的成功。對她來說,父親的成功都是建立在對美國窮人的剝削之上的,甚至是對其他國家的窮人剝削之上的。她的憤怒不是針對父親的,而是父親所代表的理想化的美國式成功。[4]13就越戰(zhàn)而言,梅麗的觀點是,越南人民遭受戰(zhàn)爭的痛苦是美國人強加給他們的,但是美國人卻若無其事繼續(xù)自己的生活。這種激憤的情緒讓她無法忍受平靜的生活,無法接受父親反復的說教,直到有一天,她在家附近的郵局放了一顆炸彈,試圖用暴力抗議的方式引起美國政府對越南戰(zhàn)爭的重視。
就爆炸事件討論,對于梅麗而言,“她的反抗行為就在于謀殺,而不是別的。不然的話,結(jié)果也不會是這種喪失理智的安詳”。[3]212對于利沃夫而言,“他盡力讓理智再次顯現(xiàn)。他費了多大的勁啊。一個理智健全的人接下來該說什么?如果遭到攻擊,再次被聽到的直言不諱的那些話弄得幾乎哭起來——這么平常地說出口卻難以置信的一切”。[3]212-213他無法平息梅麗的憤怒,卻必須接受梅麗的非理性所帶來的嚴重后果。生活在美國夢烏托邦的他無法理解這一切的發(fā)生,但現(xiàn)實就是如此殘酷——“這女兒失去了,這美國的第四代。這東奔西藏的女兒曾是他本人完美的復制品,如同他是他父親的完美的復制品,而他父親又是父親的父親的完美形象一樣……這憤怒、討厭、人人唾棄的女兒絲毫沒有興趣成為下一個成功的利沃夫。她將瑞典佬從藏身之地趕出來,他似乎才是逃犯,被誤置到一個完全不同的美國。”[3]72
發(fā)生在利沃夫的家庭及其家庭幸福上的一切可以解釋為“六十年代每一位父母的噩夢的延伸”。[5]梅麗的失常行為不是羅斯幻想出來的畸形產(chǎn)物,而是這一代美國人癥狀的典型代表。梅麗通過種種“反理性”的行為一次次把父親利沃夫的理性生存的烏托邦炸得粉碎,最后以宗教的名義把利沃夫拖進絕望之淵。在這場權(quán)力的戰(zhàn)爭中,伴隨著利沃夫的不斷妥協(xié)和讓步,梅麗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這女兒和這十年的歲月將他獨有的烏托邦思想炸得粉碎,而瘟疫四起的美國滲入瑞典佬的城堡,傳染了每一個人。這女兒將他拉出向往許久的美國田園,拋入充滿敵意一方,拋入憤怒、暴力、反田園的絕望——拋入美國內(nèi)在的狂暴?!盵3]72梅麗在這場和父輩的“權(quán)力戰(zhàn)爭”中獲得了絕對的優(yōu)勢勝利。
有學者指出,“《美國牧歌》質(zhì)疑美國同化文化的理想”,[4]138它在一定程度上解構(gòu)了利沃夫的美國夢,因為他的田園生活夢想只存在于過去,而沒有現(xiàn)在和未來。利沃夫的女兒梅麗用她的非理性行動將父親拉回了現(xiàn)實,也造成了梅麗、利沃夫的個人悲劇和整個家庭的悲劇。這種悲劇性的結(jié)果對于美國社會的沖擊力量是不可估量的,美國社會與生俱來的包容性巧妙地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這種沖擊性,轉(zhuǎn)而將其歸為多元性中的一元因素,換言之,這種悲壯的美進一步擴大了美國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本來所覆蓋的范圍。
《人性的污穢》在《美國牧歌》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深化,如果說《美國牧歌》表現(xiàn)的是非理性對理性的激烈反抗,《人性的污穢》則是非理性對理性的完全征服。通過這種深化,羅斯從側(cè)面反映了美國社會對非理性行為的包容和美國性多元化特質(zhì)的凸顯。
《人性的污穢》中福妮雅實際上會寫字,可是她從不承認,試圖借此來逃脫理性世界對自己的掌控。她認為如果承認自己識字,就不得不遵守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禮儀。即使假裝不識字給她的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但她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抵抗虛偽的道德文明的“入侵”。
福妮雅一生飽經(jīng)磨難,對于生活、對于知識,她選擇無知,這也許是生活中她唯一可以做出的基于自由意志的選擇??茽柭膹娭评硇宰尭D菅藕芡纯啵茽柭钏纯嗟膬?yōu)越感也是她所不能忍受的,這也是福妮雅權(quán)力斗爭的根源。實際上,科爾曼和福妮雅的人生追求在很長時間都是相反的??茽柭簧荚谧非笾R、地位和榮譽,然而由于一次意外的課堂事故,他被人指責為種族主義者,后來他被迫因此辭去教授的職位。學生的輕信和不辨是非讓科爾曼對知識絕望。他覺得應該讓自己擺脫理性和知識的束縛。他的一生兢兢業(yè)業(yè),現(xiàn)在他要像福妮雅一樣,做一個不被理性束縛的人。他主動地將權(quán)力讓渡給福妮雅,將自己交給非理性。
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科爾曼最后讓渡了理性權(quán)力,選擇了無知,他的這一非理性選擇對于美國主流文化的沖擊是很大的。由科爾曼、福妮雅作為個體的人而組成的美國社會正遭遇著政治理性的侵蝕,菲利普·羅斯捕捉到了時代的變化,致力于“描繪多元文化的美國社會所賦予的不可避免的可能性與限制”。[4]127這種描繪反映并反方向刺激了美國多元文化的發(fā)展。
作為小說的女主人公,弗雷姆實際上是出生于一個正宗的猶太家庭。作為演員,她成名后便否認她的種族身份,希望通過嫁人過上資產(chǎn)階級上流生活,到了最后她丟掉了理性,甚至自己完全相信了自己的謊言,處處流露出對猶太人的輕視。在和艾拉在婚姻中的理性斡旋中,當她得知艾拉沒有經(jīng)受住女兒的朋友帕梅拉的誘惑與之相戀,之后又和按摩師海根斯發(fā)生關(guān)系后,她徹底拋棄了理性,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報復。伊夫向八卦專欄作家蘭特可揭露了有關(guān)艾拉和共產(chǎn)主義協(xié)會的信息,甚至出版了由布賴登和凱瑟琳代筆撰寫的《我嫁給了共產(chǎn)黨人》一書。在書中,她力證自己無錯,將自己的下流的報復手法歸結(jié)于偉大的社會潮流。
“一個偉大的目標控制了伊夫:她自己的目標。她的目標,體現(xiàn)為假借無私斗爭的崇高名義,是為了從赤色浪潮中拯救美國……她拒絕承認這其中人之常情的部分,把它變成夸張刺激的東西,錯誤,但是暢銷。我因為共產(chǎn)主義失去了我的丈夫。”[3]246
由于當時的麥卡錫主義的特殊時代背景,背叛丑聞隨處可見,而羅斯刻畫的帶有種族色彩的背叛和政治意義的背叛更顯深刻。對于艾拉而言,“盡管他的理想主義、對普通人的真誠獻身精神以及他一生不懈改變社會的努力,他最終還是向自己的‘命運’和性格弱點屈服了”。[7]艾拉放棄了在這場理性權(quán)力爭奪戰(zhàn)中的被動掙扎,轉(zhuǎn)向了對瘋狂和非理性的屈服。實際上,麥卡錫主義影響下的美國,每天都會有人生活在瘋狂和背叛之中,《我嫁給了共產(chǎn)黨人》通過艾拉等人的悲劇一生,反映的是那個時代普世價值的“劍走偏鋒”,菲利普·羅斯通過個人悲劇的塑造,對美國當時社會的恐怖集權(quán)進行反省,希望重新找回美國社會多元文化爭奇斗艷的健康狀態(tài)。
在“美國三部曲”中,瑞典佬和梅麗的理性權(quán)力斡旋以及科爾曼和福妮雅的“斗智斗勇”都反映出理性是可以甚至經(jīng)常向非理性屈服的,而美國社會在對這種異質(zhì)文化中“反常態(tài)”的“常態(tài)”的接受過程中,豐富了其文化的內(nèi)涵,促進了美國文化多元化的發(fā)展。而在《我嫁給了共產(chǎn)黨人》中,菲利普·羅斯借助麥卡錫主義的特殊時代背景,從反面并且以更加宏觀的層面來提醒美國社會去找回那種多元化的健康狀態(tài)。通過對“美國三部曲”中的理性權(quán)力斗爭的分析,筆者認為,外來族裔在融入美國主流文化的過程中對“美國性”多元化的發(fā)展具有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 Adams,James Truslow.The Epic of America[M].Boston: Little Brown,1931:121.
[2] Hume,Kathryn.American Dream,American Nightmare: Fiction Since 1960[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6:186.
[3](美)菲利普·羅斯.美國牧歌[M].羅小云,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4] Parrish,Timothy.“Roth and Ethnic Identity.”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hilip Roth,edited by Timothy Parris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13.
[5] Wilhelmus,Tom.Hopperesque[Z]. Hudson Review,Fall 1997:519.
[6] Lyons,Bonnie.“Philip Roth’s American Tragedies”in Turning Up the Flame:Philip Roth’s Later Novels,edited by Jay L. Halio and Ben Siegel[M].Newark:University of Delaware Press,2005:128.